查看原文
其他

民间独立观察:卓越全球城市的副中心,莘庄准备好了吗?

2016-09-05 报道比报纸更精彩 闵行报社

本期导读

Introduction

在刚刚过去的八月,闵行报社微信公众号先后转发了一系列回顾莘庄变化发展的文章。近期,莘庄也在上海2040年远景规划中被列入到了上海城市副中心的建设行列,为了深入分析探讨莘庄实现在2040年之前建成上海城市副中心之一的这个目标,网友袁童鞋再次“出手”,他将在本文中以三个关键问题出发:

建设成为上海的城市副中心

1)莘庄的距离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副中心还差多远?

2)莘庄的既有条件是什么,还缺什么?

3)对比五角场、徐家汇,莘庄差在哪里,应该怎么做?



第一问:莘庄距离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副中心还有多远?

笔者认为距离“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副中心”,莘庄至少还有卧城特质、职住分离现状、服务就业欠缺限制这三大方面的差距。这些方面的问题彼此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不妨我们可以先通过下文的事实和推论,来一一对它们进行剖析:


“潮汐”的客流,“卧城”的特质


  莘庄坐拥地铁一号线和五号线两座终点站,通过地铁房等概念大力发展了房地产等相关产业,但是在莘庄的发展之中,无法回避的现象是工作日汹涌而去的人群,和傍晚源源不断回归的客流,有人戏称这种现象为“卧城”,那么莘庄这个“卧城”的名号冤不冤枉,又有哪些特点呢?


1

“钟摆式”的高峰时段


  莘庄也好,还是近邻七宝也罢,近20~30年以来一直是上海的人口导入区,这点不得不承认。每天大客流沿交通线作钟摆式流动,沪闵路高架、莘松路、沪金高速早上往中心城区方向往往拥堵(莘松路地道的拥堵谁堵谁知道),晚高峰则反之。更显而易见的是轨道交通系统:地铁一号线、五号线、十二号线客流的潮汐式流量非常明显,早上往市区方向人满为患、市区过来方向则每位乘客都有座位坐,尤其是在715分至845分这一个半小时内,这个客流量我想每个早上从莘庄站进出的乘客都感同身受。



莘庄站南北广场的早晚高峰进出站实景图,工作日常年需要限流,在北出口的早高峰可以明显看到进站(上电梯)人多,出站(下楼梯)人少,晚高峰则反之。图片来源于网络。


2早晚高峰突出的潮汐式客流


  在进站瞬时客流最高的上午8点前后,莘庄站每5分钟的进站客流高达近1500人次(相当于每一秒就有5个人进站),长年位居8点档的地铁进站客流榜首。同样情况的,还有松江的九亭、邻近莘庄的莲花路站、二号线的广兰路、一号线北部的通河新村站、青浦的徐泾东等等,这些区域都是属于典型的“卧城”,且“卧城”效应比较明显:工作日白天半数以上的劳动力前往中心城区工作,而晚上回家仅把这些地区当作睡觉的“卧室”,真正居住在莘庄、九亭而工作在当地的劳动者比例还不太高。


上海地铁系统进站流量图,莘庄“八点档”进站流量常年“荣膺榜首”。本图由数据侠·仲志强制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   莘庄的“卧城”商业特性


   作为一座近年来上海郊区典型的“卧城”,其商业模式也是有其特性的。在此,我们仅以餐饮业为例。试问,在莘庄的饭店什么时候生意最好?一般而言,在工作日,各个餐厅,除了极少数临近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基本都是晚上的生意最好,中午客流普遍不大,而周末的生意远远好于工作日。在一些周边是纯居住区的餐厅更是如此,如报春路水清路西侧吃小龙虾、海鲜烧烤的一些店家,周五、周六晚上去,旺季永远要排队,而工作日中午去除非被人包场,一般不太需要排队。



周五及休息日晚间的报春路水清路以西的部分人气餐厅,店前人头攒动,小龙虾的时节晚上永远要排队等位(中午则无需等位)。其他多数商业也是晚间生意更好,晚上莘庄的人气是很明显的比白天的多,这也是“卧城”的重要特质之一。本照片来源于网络。


是什么造成莘庄“潮汐”式的客流,“钟摆式”的交通拥堵,以及“卧城”的特质?我们接着往下看。


“职住分离”明显


造成莘庄客流“潮汐”式流动以及典型“卧城”特性的最为主要的原因,是“职住分离”,即居住人口与就业机会不匹配。

据袁童鞋自己的不完全调查,居住在莘庄的就业人口中,约有60%左右的居民是跨区工作的,其中以徐汇、长宁居多,其次是浦东、黄浦、静安、普陀、松江等,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早高峰通往市中心的地铁总是人满为患——居住地与就业地呈现明显的分离状态。



上海轨道交通通行OD(出发地-目的地)可视化分析图。本图可以看出1号线、2号线、9号线为压力最大的三条线路,而从莘庄出发抵达的目的地有多条深红色的高客运量流线。图片来源:上海城市规划杂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与此同时,莘庄地铁南北广场早晚高峰的另一大景观除了地铁的客流,那就是班车多。康城、莘闵地区、新桥、马桥等方向来的小区班车,在莘庄地铁站附近同样呈现潮汐式的客流,早高峰往莘庄地铁站方向的班车往往人满为患,而回程甚至没有一个乘客。这些乘客中,也大多不在莘庄就业,只是把莘庄作为一个换乘地。


另外,班车中很大一部分是通往紫竹科学园、漕河泾开发区松江园区、上海化工区、浦东与奉贤青浦等各级产业园区方向的企业班车不少。不少早高峰乘坐地铁到莘庄来的乘客中,有很大一部分,莘庄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地,而只是一个中转站。


从以上这些事实可以看出,莘庄能算是一个比较繁忙的交通中心,但不能算一个合格的就业中心。


工作日午后的莘庄南广场街道,因为大量的住宅区存在而在此时显得空空荡荡。本照片天袁地访自摄。


那造成莘庄“职住分离”、交通强、就业弱的本质原因又是什么?


服务设施与就业机会尚待提高


莘庄的服务业设施,尤其是商业服务业设施,在2009年仲盛开业之前,功能非常不完善,那时候的莘庄人如果要购物、休闲之类的多数还是会选择进入外环以内,去南方商城、徐家汇等地。而在仲盛、龙之梦相继开业之后,莘庄地区的居民基本上不去南方商城购物了,要么直接在本地购物,要么干脆就直接去市中心。


而有了这些商业服务业设施,加上本地原有的医疗教育资源的壮大,等于解决了食、购、娱、医、学的问题,但是,服务业的另一大领域——商务办公的需求,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在这方面,莘庄的商务设施规模显得尤为不足,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写字楼极少,而这就导致了莘庄范围内现代服务业的就业机会不足。


2010年前,莘庄写字楼简直屈指可数。质量比较好的仅有绿地蓝海等办公楼,雅致路的置业大厦、沪闵路的建行大楼等,它们不仅年代稍显久远,设备和配套设施相对落后,而且规模也不足,以至于不少公司将自己的办公室设在了莘庄地铁站附近的金宵大厦、银宵大厦、地铁明珠苑、紫欣公寓等居住小区内。直到凯德龙之梦、智慧园、西子国际中心等写字楼开业后,莘庄缺写字楼的情况才有所好转,但依然缺口巨大。


与此同时,莘庄的城市规划上存在一定的失误。如原上海民族乐器二厂所在的地块,位于七莘路莘松路路口西北角,与今莘庄龙之梦地块一道是属于老镇莘松路地区地段的黄金区域。但其北侧先期建设了东苑世纪茗苑居住小区而非商业商务设施,进而使东苑丽宝广场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能建成原规划中与龙之梦相呼应的甲级写字楼,让整个沪闵路、莘松路路口地段的潜在价值空间大打折扣。


细究一下,东苑丽宝广场在设计中留下的遗憾,主要原因还是前面所说的早期的规划欠周,没有意识到民族乐器二厂这一地块建设商业服务业设施对于莘庄的重要性。所幸,在这之后的“东苑新天地”规划项目中,东苑从丽宝广场的案例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让新项目的七莘路沿街部分,从一开始就规划成公共界面,避免对未来的发展形成掣肘。



东苑丽宝广场的体量受限,未能按原规划与龙之梦形成莘庄的高容积率的双子星,开发商早期的短视行为浪费了地段极好的地块,也间接促使了“天荟”计划的形成。图片来源于百度街景。


好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东苑丽宝体量的限制,却也间接促使了相关部门大力发展莘庄枢纽上盖工程——天荟TOD TOWN、高起点建设莘庄商务区的决心,将莘庄中部的沪闵路沿线的发展重心由莘松路沪闵路转移到都市路-水清南路一线,最终实现莘庄枢纽上盖天荟TOD TOWN与仲盛的无缝衔接,与此同时向北跨过淀浦河,在淀浦河、北横泾、顾戴路、中春路围合的区域高标准规划建设莘庄商务区。在天荟、莘庄商务区形成莘庄未来服务设施的双核,并创造更多的高质量就业机会,并最终形成双核多点的公共活动中心。


那怎样的公共活动中心才能匹配全球城市的城市副中心?请看第二问。


第二问:匹配全球城市的城市副中心,莘庄目前能做到几点?


我们先来看看上海本土成功的城市副中心及海外著名城市副中心的有什么特点,再来对比一下莘庄的现状,看看莘庄加入到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副中心到底靠什么?


全球城市的城市副中心,是一个多元要素聚集的公共活动中心,那都有有怎样的特点?我们先来看看曾经是上海四大城市副中心之一,在2040规划中被纳入中央活动区的徐家汇:徐家汇是便利的交通中心、繁华的商业中心、成熟的商务中心、活跃的文化活动中心,有这四大特点。与之相对的,近年逐渐繁荣起来的五角场城市副中心,同样有以上四大特点,并且更加注重共享化、国际化的特点。

法国拉德芳斯的新凯旋门。图片来自网络免费图片


而放眼全球,东京的新宿、涩谷、池袋、台场,巴黎的拉德芳斯(La Défense)等等,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宜居宜业、文化活跃、国际化程度高都是匹配全球城市的城市副中心的基本特点。


那么,莘庄有哪些条件是已经具备的呢?哪些又存在不足呢?


1莘庄的交通便利性毋庸置疑


交通便利是莘庄目前核心竞争力中的最大优势。对内交通方面,通往中心城区的沪闵路高架、1号线、12号线便利性显而易见。而对外交通方面,莘庄前往虹桥枢纽目前较为方便,嘉闵高架或外环高速十几分钟可以到达虹桥枢纽,未来也有轨道交通嘉闵线,十几分钟内可达虹桥地区。前往浦东机场在不堵车的情况下走外环也还可以,但一旦堵车也不敢恭维,不过未来有轨道交通机场联络线,使莘庄能够成为前往两个机场都较为便利的一个枢纽。


另外,在交通的包容性方面,莘庄因为地处外环高速以外,无论是沪牌、沪C、外牌均不受限,尤其对远郊区的沪C、外省牌号的车辆来说少了不少限行的麻烦。


因此,莘庄能称得上是一个对内对外交通均较为便利的区域。



莘庄交通格局分析图。袁童鞋自绘。

 

2莘庄的腹地较为广阔


腹地广阔,这是莘庄目前核心竞争力中的又一大优势。以莘庄为圆心画个圈,向西南20公里为松江新城,向南25公里为南桥新城,向西北25公里为青浦新城,向北25公里为嘉定新城,以上4座新城在交通顺畅的情况下,高速可以半小时内可达;再远一些,沿沪金高速可达50公里外的金山滨海地区,沿外环高速转沪芦高速可达60公里外的南汇新城,金山卫前往上海中心城区、南汇新城前往我国北方地区,莘庄都是通常情况下的必经之路。


半小时到一小时之内,莘庄自驾皆可以到达嘉定、青浦、松江、金山、奉贤、浦东南部地区的主要城镇。事实上,目前松江、金山、奉贤、浦东南部地区确有不少郊区公交线路以莘庄为起点或终点,尤其以莘庄地铁南广场最为多见。

因此,莘庄的腹地较为广阔,呈现“L”型向外辐射状。

***

说完了已具备的条件,以下三条却是莘庄的不足或者说是弱势,当然,这些也是莘庄的机遇和潜力所在。

 

3莘庄宜居还行,“宜业”差距较大


莘庄在近郊而言,生态环境不错,莘城中央公园、莘庄公园、莘庄梅园、黎安公园、母亲林、北横泾沿岸绿道、淀浦河沿岸绿地、春申塘沿岸绿地……穿插式的绿地与城镇基本上是融为一体的,不少小区的绿化率也比较高,周边也没有污染性的工业,宜居的生态本底不错。


宜居的其他方面,交通便利、购物商业方面也逐渐完善,也有闵行区中心医院、城市剧院等医疗、文化设施,作为闵行区行政机构云集的原上海县县城,基本的公共服务对宜居都加了不少分。


但在如前文所述,宜业方面,存在不少短板,莘庄商务办公这块缺口比较大,有质量的就业机会与居住人口不匹配,离副中心级别的公共活动中心相去甚远。

因此,莘庄目前只能说宜居,尚不宜业。

 

4莘庄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较少,软实力较弱


如果说交通、生态、产业、城市建设属于副中心“硬实力”的话,那文化活动一定属于副中心的“软实力”。


我们看到,有着多年副中心历史的徐家汇(新规划中纳入了上海中央活动区)文化活动是非常丰富的,依托徐家汇源、百年交大、徐光启、天主堂、土山湾、藏书楼、上影厂、观象台、体育场,甚至大中华橡胶厂的烟囱工业遗迹都做了不少的文化文章,每年上海的体育盛事——上海马拉松,一般都以徐家汇南侧的上海体育场为终点。徐家汇的文化活动涉及名人文化、科学史、中西文化、高校文化、商业文化、体育文化、娱乐文化等等,这样就给在徐家汇居住或工作的人们增加了很多的地区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角场现在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依托复旦大学等邻近的高校,以及江湾体育场、创智天地等资源,做足“科创中心”的文章,并深入挖掘“大上海计划”的中的文化(1930年代国民政府颁布的“大上海”计划中,五角场江湾镇一带曾经规划为上海新的城市中心——新市区,看看五角场周边的放射路和环路就可窥见这段历史,路名多以“国民政府”四个字开头,新修筑的马路也遵循了这一历史传统)。曾经,住在五角场的人可能会去逛徐家汇,而住在徐家汇的人绝对不会去逛五角场;如今,住在五角场周边的人同样也有足够的自信,因为五角场的软实力在最近的几年内也得到了足够的提升。



五角场副中心现状,近年的发展相当迅速。图片来源于网络。


东京的新宿、涩谷、秋叶原、池袋等副中心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质,有些甚至成为一种潮流与现象,一提到某种文化现象就会立即想到这些地方。

与以上这些成熟的城市副中心相比,莘庄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较少,文化自信不足,就是比起邻近的七宝也相对弱一些。因此,莘庄文化软实力这块,与副中心的地位尚不匹配,属于明显短板。要将莘庄建设成为上海的城市副中心,如何增强在莘庄居住和工作的人们的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增强软实力,是相关部门,甚至每个莘庄人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

 

5莘庄的国际化程度较低


国际化同样是一个城市副中心实力的体现。比起张江、金桥,说到莘庄,现在能联想到“国际化”这个词的人并不会太多。跨国公司在莘庄从事商务办公的并不多,常住外国人也比较少,外国游客会去同为闵行区的七宝镇旅游,有不少定居在龙柏、古北新城、诸翟西郊庄园一带,但是少有来莘庄的。莘庄作为区级的行政中心,也有大量不同等级的住宅供应,交通、教育、医疗、商业资源的便利程度也算得上乘,为何在国际化上如此泛善可陈呢?


与其顾影自怜,不如我们来看看上海国际化较高的那些地区,看看它们是怎么样的。来自上海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每年在沪办理各类出入境证件的外国人数量在23万左右,其中常住6个月以上的人员为17万左右,在沪工作的外国人约在9万至10万之间。目前上海外籍人口主要来自发达国家。从来源的国别来看,日本人、美国人与韩国人数量最多,三者总和占到总数的一半,其余的则多为欧洲人。


我们可以看看这些外国人一般都住在哪儿?


从空间上来看,上海外籍人口明显集中在中心城和近郊地区,尤其是地铁二号线和十号线的沿线地区。日本人与韩国人在浦西相对较多,古北、龙柏已经很明显地形成了日本城、韩国城(上海已经成了两国除本土和美国加州以外,人口最多的地方);来自北美的外籍人士则在浦东有大量集聚,形成了典型的碧云、联洋等国际社区;与北美人相比,欧洲人似乎更倾向于居住在徐汇、长宁、静安等原租界低密度地区或邻近租界的地区,徐家汇北侧原法租界的衡山路-复兴西路-武康路一带,外籍人士开的店已经渗透穿插,形成气候,“老外”在这里甚至可以每天过着本国式的生活。


跨国公司的区域性总部在上海则非常明显地集聚在陆家嘴、南京西路沿线。


上海市域范围内外国人分布图,颜色越深,外国人数量越多。本图来源:王周杨,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展研究中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那么,古北、龙柏、碧云、联洋、衡复-武康路、陆家嘴、南京西路这些上海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又都有些什么特点?笔者总结归纳了一下,大致有以下三者:


a前往机场的交通方便


以上这些区域中,陆家嘴、南京西路等属于前往虹桥、浦东机场都较为便利的区域,而龙柏、古北前往虹桥机场极为便利,衡山路-复兴路-武康路前往虹桥机场则较为便利,碧云、联洋属于前往浦东机场较为便利。同样的情况不只是上海,北京前往首都机场的门户——望京地区,也是北京新兴的外国人集聚区,尤其是以韩国日本人为主。


b贴近公共活动中心


    如日本人较多的古北地区,除了距离虹桥机场较近外,日本驻沪总领事馆、日商集中的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都在长宁这一带。而远郊区中外国人相对较多的青浦徐泾、松江大学城附近,则是由于贴近教育文化方面的因素。


c历史上的活动区域


衡山路-复兴路-武康路区域在上海的近代史上属于法租界的核心区域,这一带许多街道尺度、街道走向、低密度住宅、人行道的树种在上海算保留的比较好,比较契合欧洲人的生活习惯,因此很容易重新成为欧洲人的聚居区。

莘庄虽然前往机场的交通逐渐改善,但要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区域,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

综上所述,莘庄成为上海城市副中心的条件已经具备了不少,也存在许多不足,但是如果没有具体的参照物进行比较,没有系统的比较,还是无法得出莘庄的发展空间的具体方向。我们将挑选上海两个目前已经初步成形,或者说已经相当成熟的城市副中心,徐家汇和五角场。与它们作一直观的比较,看看莘庄的真实差距有多大呢?请看第三问!



第三问:横向对比一下徐家汇和五角场,莘庄的差距在哪儿?


上海在九十年代就确立的四座城市副中心中,徐家汇五角场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两座;而花木副中心虽然不如徐家汇、五角场夺目,但世纪公园周边已然是浦东的行政中心、会展中心和国际人士聚居区。

有着多年副中心历史的徐家汇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宜居、宜业、文化活跃、国际化程度也较高。商业业态从高档的港汇恒隆、中产的东方商厦、大众的六百美罗城等等一应俱全,著名的商城或商务办公大楼两只手都数不过来,过去人们常说“买电脑去徐家汇”,现在依然是市区西南的公共活动中心。在六分雷达图中均属于优良,在2040的规划中,徐家汇被划入了中央活动区(CAZ),可见其成功之道。



徐家汇副中心现状功能要素雷达图,发展比较全面,堪称“六边形战士”。袁童鞋自评自制,欢迎提出不同意见。

 

中心城区东北部的五角场,南部为上海重要的市级商业中心、科教商务区;中部为知识创新中央社区,“创智天地广场”、“创智坊”、“创智天地科技园”领衔;北部为高端知识商务中心,有大量世界级跨国的公司研发中心、公司总部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等入驻其中,不少知名网站、电商的总部就在淞沪路上。在六分雷达图中属于评分比较高的副中心。

 


五角场副中心现状功能要素雷达图,近年发展势头良好。袁童鞋自评自制,欢迎提出不同意见。


莘庄的交通便利性、腹地广阔程度、宜居性都还不错,但在就业机会的宜业性上、文化活跃程度上、国际化程度上都还有不少短板,需要向成熟的城市副中心借鉴经验,走出一条符合莘庄自身发展的副中心之路。



莘庄现状功能要素雷达图,副中心功能的短板依旧较多。袁童鞋自评自制,欢迎提出不同意见。


袁童鞋以上的这些观点你赞同吗?欢迎在下面的留言中和大家一起探讨哦~


信息来源:“天袁地访”,已获授权


猜你喜欢           


七宝万科广场10月即将开业,你想知道的商场信息都在这了

上半年闵行新增10835个停车位,找找有几个设在你家附近的

闵行那么美,我真不知道!闵行有多美,由你说了算!

BRT运营细节剧透,24个站点内闵行有3个,远期计划再添3个

闵行道路养护用上了“黑科技”,施工1小时后就可通行

好方便!闵行这家邻里中心打通了居民康复的“最后一公里”!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想与我们分享,欢迎联系我们。

联络邮箱:wx@mhbs.cn


(本期编辑 覃丛丛 陈美玲)


长按二维码,可以关注我们哟

《闵行报》是闵行区委机关报,是您了解闵行经济社会发展、衣食住行社会动态的第一选择。“闵行报社”微信精彩内容每日推送,更有精彩互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