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这么难,七宝汤团却这么火。从学徒工到“掌门人”,他的秘密是……
闵行报记者 李成东 袁玮 丨文并图
早上六点钟,晨光熹微,老张便和两个老伙伴带着烂熟的羊肉、黄酒走到七宝老街汤团店里坐了下来,叫上一份鲜肉汤团,嘎起讪胡。他们是七宝汤团店十多年的老主顾了。“老张,又来啦,最近身体好伐?”说话的是汤团店的老板贾立新,他也经常来店里和他们聊聊,对他来说,老张他们既是顾客,也是十几年的老朋友。
老张告诉记者,贾老板如今已变成了“真”老板,七宝老街汤团店由最初的一家早餐店,到现在已有十多家分店,遍布上海。不仅如此,贾立新还开了几家大型饭店,已是家大业大了。
从学徒工到“真”老板
贾立新,1970年生,安徽黄山人,最早在一家做化工的国企上班。后来随着国企改制,1996年初,他拿着165元下岗补贴来到了上海滩打拼。因为自幼对摆弄吃食感兴趣,恰巧又有个远亲在著名汤团老字号“乔家栅”工作,于是他便到了乔家栅当学徒,学包汤团的手艺。
七宝汤团“掌门人”贾立新
在做了一年的学徒,熟练掌握了包汤团的手艺后,96年底,不甘于做学徒工的贾立新带着老婆来到了七宝老街,开起了夫妻早餐店,除了汤团,烧饼、油条、豆腐脑都卖。在知道七宝汤团好吃不粘牙的美名后,好学的贾立新请教了很多会包汤团的老人。经过他们的指点,贾立新的包汤团技术越来越精,完全掌握了七宝传统汤团的做法,包出来的汤团也受到了老街附近居民们的认可,夫妻店也从早餐店变成了专门的汤团店。
与妻子一起操持汤团店,贾立新说那段日子最难忘怀。“那时我们忙里忙外,还要照顾孩子,晚上累得筋疲力尽趴到床上,闻鸡叫就要起床和面”,他告诉记者,“与现在包汤团用和面机帮助和面不一样,以前做汤团外皮,糯米粉都放在冰箱里保存,和面时要用手不停地揉搓。特别是天冷的时候,手已开裂了,可为了保证外皮口感的软糯,还是得忍着撕裂般的疼痛,一遍又一遍地搓揉。”
时间慢慢过去,来到了2005年。此时,七宝老街的名气已经十分响亮,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贾立新也成为了其中的受益者。因为做法正宗,好吃不粘牙,店里每天都有人排队买汤团品尝,包汤团的师傅从两三个人增加到七八个人,仍供不应求。渐渐地,七宝老街汤团店成了老街的一张名片。
贾立新发现市场认可自己做的汤团、顾客们好评如潮后,认为开分店、将汤团店做大做强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当机立断,先后开出了七宝老街汤团二店、美罗城店、月星环球港店等,迄今为止已有十多家分店,遍布上海。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对餐饮行业了解较深,贾立新还开了数家大酒店。不到二十年时间,千里远赴上海滩打拼,从学徒工做起的贾老板已变成了“真”老板。
成为七宝汤团的传承者
1996年,刚准备为早餐店选址的贾立新第一选择并不是七宝,而是处于市中心、市场潜力更大的长宁。但自幼爱看书的他,从上海的地方志中了解到,七宝汤团的美名已有百年历史,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目前也没有真正的传承者继续做这门手艺。生意人特有的敏感性和对汤团文化的认同感,让他不甘于只做一个普通的汤团早餐店个体户,于是来到七宝进行考察。
七宝老街作为七宝的精华,直贯南北,以蒲汇塘桥连接两头。贾立新说:“96年的七宝老街与现在完全是两个模样,被蒲汇塘桥分隔成的南北两大街,街头巷尾的小店小铺里,货品琳琅满目,街面上熙熙攘攘,交汇着南北口音。古朴的桥边,有供人歇息观光的亭子,亭子的一边是菜场,另一边是一些市井的店铺,扯布的,配钥匙的、补铜壶的、理发的都有,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沿着桥走,往里都是些独门独户、用斑驳而冷清的砖木砌成的院落,与热闹的老街奇异地融于一体。”那时的七宝老街深深地吸引了他。
有句老话叫,十年上海看浦东,百年上海看外滩,千年上海看七宝。来七宝老街实地考察后,贾立新认为,七宝位于上海的中心地带,交通四通八达,人气兴旺,老街目前又正在改造提升,便坚定了搬到七宝做汤团早餐店的决心。
一直以来,七宝汤团的包法很多老人都会,都是自家想吃便包一些,但包的少不划算,包的多吃不掉,因此贾立新来请教手艺时,老人们都很乐意传授自己的绝活。待贾立新越做越好,甚至青出于蓝时,老人们乐得不费功夫,直接来店里买些吃。
后来,贾立新经常听到来店里的同辈人开玩笑,我爹娘是吃你汤团长大的。七宝人的善良给贾立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经有一次,妻子不慎将滚烫的汤团泼到一对小夫妻的身上,热水透过女子薄薄的丝袜,将腿烫得通红。正当贾立新慌忙赔礼道歉要带女子去治疗时,女子擦干衣服,她的丈夫礼貌地接受了贾立新的道歉,表示不要赔偿和医药费,说了句“你们做小生意挣点钱不容易”,便带着他的妻子去诊所治疗去了。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贾立新,让他决心扎根七宝,努力做一名七宝人。
“不能让年轻人忘记了我们的传统小吃,让洋小吃改变了我们中国人的味觉,让传统美食断代。”贾立新近两年一直在努力创新汤团的吃法,研究出了麻将汤团等观赏类模型和猪爪汤团等吃法。目前,作为七宝汤团文化的传承者,他经常被邀请到日本等国家进行交流。
在他的设想中,未来他不仅要将七宝汤团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开一家汤团文化体验博物馆,给大众普及汤团文化的同时,邀请附近学生前来参加汤团的制作,培养一批爱吃汤团的小食客。
七宝汤团缘何受欢迎
早在春节前,七宝老街汤团店门口就已贴着“元宵节汤团提前预定,减少排队时间”的告示,两层的店面被挤得满满当当,找不到一个空位。买汤团的窗口前排着长长的队伍,煮汤团的师傅既要照顾店内客人,又要给外带的顾客打包,忙得热火朝天。据说,这个时候排上两三个小时才买上汤团,丝毫不稀奇。
一碗冒着白气儿、热腾腾的汤团,让等得已有些不耐烦的顾客松开了紧皱的眉头。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小口地吞咽着鲜肉汤团的汁水,吃得不亦乐乎,脸上洋溢着满足。老人告诉记者,虽然人老了,牙口不好,可就是心心念念地想着这家软糯的汤团,皮薄馅多,也就好这口,吃了十几年,还是这个味。
贾立新认为,自家的汤团能一直吸引那么多新老顾客,无非是因为“用心”二字。以汤团外皮为例,先精选好糯米,再根据气候冷热,在水中浸泡适当的时间,并加入优质大米调试糯味,最后进行磨浆,变成糯米粉。经过这几道工序自制而成的糯米粉能保证汤团外皮湿糯的口感,与超市里直接购买的糯米粉,口感截然不同。他家包汤团的老师傅也都是经过店里培养数年,手法纯熟,包出来的汤团外皮既薄又软糯,丝毫不粘牙。
汤团内馅中同样藏着“机巧”。芝麻馅里不仅有猪油,还加入了桂花,利用桂花的清香,调和猪油的香醇,配上黑芝麻和白糖,吃起来香甜可口。鲜肉馅的汤团最有讲究,馅要用精肉、五花肉等数种肉按精确比例调制,再加入适当清水,其中的门门道道,贾立新笑着三缄其口,只告诉记者,鲜肉汤团味道鲜美,所以销量最好。
七宝鲜肉汤团的滋味确实不同寻常,肉是鲜的,油而不腻;菜是嫩的,透着碧绿。还有那手工擀制的糯米皮,洁白爽滑、细腻爽口。
成为百年老店,除了要保持好的口感,还要维护好品牌。这品碑在贾立新看来就是一只只盛到顾客碗里的汤团,汤团的质量“过硬”,店的品牌才过硬。他对店里的老师傅要求,每个包好的汤团都应该是一件工艺品。为了丰富顾客们的口味,除了常见的鲜肉、芝麻、豆沙口味汤团,贾立新还推出了荠菜、紫薯、花生、枣泥、蟹粉等口味的汤团。
(文内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猜你喜欢
△3个月全覆盖清理,10余职能部门所有街镇全面参与,整治教育培训市场闵行动真格了!
△央视诗词大会,这个文弱的闵行初一女生将舌战群儒全力攻擂。一起给她掌声,为她助威!
△想看演出可点单,想上台演出可报名,闵行公共文化配送节目由你说了算!
△看节后上班首日,区领导和街镇“一把手”第一站行程,分分钟掌握闵行新年新亮点
△闵行与徐汇、松江、嘉定多条“重量级”断头路建设,有了新进展
(本条编辑 徐恺凯 谈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