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交通短板怎么补?区交通委主任金新其说,闵行有“大招”!

2018-04-16 报道比报纸更精彩 闵行报社

闵行报记者 茅杰 毛海萍 | 文


“交通,是闵行的第一短板。近年来,我们通过规划引领、加快建设、公交优先和静态交通‘四管齐下’来补短板,加上交通大整治2年来的成效,目前这块短板正在渐渐补上。未来,闵行人有望享受到更多的交通福利!”在接受闵行报记者采访时,区交通委主任金新其踌躇满志。



区交通委主任金新其(左二)检查市政项目   徐恺凯摄


“第一短板”:过境交通 占比近半

      

  • 闵行报:出行难,一直是心病。交通委有没有分析过原因?


  • 金新其:拥堵,首先源于“先天不足”。闵行地处上海的地理中心、常住人口位居全市第二,自身的南北地形狭长(但南北向的轨道交通缺乏),且和周边7个区(浦东、奉贤、松江、青浦、嘉定、长宁、徐汇)交界,这些先天条件,都决定了闵行的“易堵体质”。


    此外,闵行区域内快速干道四通八达,路网骨架S20、G2、G50、G60、S4等多条高/快速路以及沪闵路、漕宝路、沪青平公路、浦星公路等干线道路承担了大量过境交通,这些道路又是闵行与中心城区联系的主要交通走廊,“向心”交通与过境交通叠加导致供需矛盾尤为突出。


    与此同时,相应的越江(黄浦江)、跨河(吴淞江、大治河)、穿铁路(沪杭铁路)设施等建设,并未能紧随交通需求的激增而得到相应发展,造成少数干线道路流量集中,路网压力得不到均衡。




  • 闵行报:作为西南交通门户,闵行区域内有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从苏浙皖等地来沪的车辆也多途径,引以为傲的交通优势,竟有如此“副作用”!


  • 金新其:我们曾做过一个统计,过境交通占闵行道路交通总量的46%!这就意味着,闵行道路上行驶的约半数车辆是“匆匆过客”,比例之高,令人咋舌。


    这是压力,也是动力。从这个角度而言,闵行交通的改善,不仅闵行人、上海人,甚至来自长三角、全国的人们,都将受益。




  • 闵行报:网上曾有上海“十大堵点”的说法,闵行仅沪闵高架入城段入围,似乎不算严重啊。


  • 金新其:我也留意过这个网络版的“十大堵点”,但你注意到没有,参评范围是外环线以内的路段,所以闵行很多堵点并不在“参赛”范围内。


    其实,作为上海“拥堵十强”的沪闵高架,在区内并不能“称王”,沪闵路、莘松路、浦星公路等,在高峰时段拥堵更甚。




  • 闵行报:这样的“市级荣誉”,还是不要为好。拥堵的“病因”找到了,“药方” 有吗?


  • 金新其:交通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无法靠交通委一己之力。2016年,区政府正式下发了由区交通委和区公安分局拟定的《闵行区综合交通管理补短板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针对区域内各拥堵路段实施全面调研排查,将“地面道路拥堵、轨交高峰拥挤、路网局部连通性不高”等因素定为必须破除的交通瓶颈短板,我们正是严格按照这份具有针对性的行动计划在努力。


    这帖补短板的“药方”,用句广告语打比方,就是“中西医结合,疗效好”。既包括加快硬件建设的“西药”,如疏通道路节点、加快道路建设、坚持公交优先和发展静态交通;也有提高管理水平的“中药”,如加大执法力度、拓展“非现场”执法、构建“两级”交通科技情报中心、加快智能交通推进速度、加快交通辅警队伍建设、强化超载超限车辆监管等。


    我们秉持的是综合交通理念,旨在通过强化“抢”的意识,提升“快”的速度,加大“投”的力度,提高“补”的质量,力争把昔日的“第一短板”变成未来的“民生红利”!



“从无到优”:提升增量 优化存量


  • 闵行报:区建交委分拆为建管委和交通委之后,我注意到,区重大办设在了交通委。


  • 金新其:是的。闵行区的重大工程建设,大多与交通有关,这也显示了区委区政府补上交通这块第一短板的决心。去年,我们的重大工程建设年度考核,在全市位列第一。


    2017年,大家最有感受度的交通建设项目,或许就是虹梅南路高架和嘉闵高架南二段,两者分别提前了3个月和6个月通车,这是经过各方努力后提前到来的“民生大礼包”。


    这两条快速道路的开通,进一步强化了我区南北向的交通通行能力,均衡了路网压力,缓解S4、沪闵路、中春路等道路拥堵效果十分明显。




  • 闵行报:2018年的道路建设,有哪些利好值得期待?


  • 金新其:最近的利好,就是轨交浦江线3月31日起试运营。作为本市首条“社区轨交”,与轨交8号线在沈杜公路站换乘接驳,沿线居民出行更方便了。


    2018年,闵行交通利好多多:继续推进15号线建设、5号线既有线和南延伸改造,配合市加快机场联络线、嘉闵线和沪苏湖铁路规划研究和落地;继续推进北青公路高架、昆阳路越江、芦恒路越江等重大项目,新增推进昆阳路、浦星公路S32匝道、S4辅道、浦业路和漕宝路快速化建设;在现有58条“断头路”有序推进的基础上,及时启动2018-2020年28条“断头路”建设,并在2018年推进建设10条。


张熠楠摄



  • 闵行报:刚才提到的很多新建道路和轨交,是“从无到有”。那么对现有的交通资源呢,如何“从有到优”?


  • 金新其:大家感觉这几年闵行总是在修路。我们不仅要提升驾车的舒适度,更要结合大中修,对道路进行“小手术”,腾出专门的拐弯车道,同时辅以道路划线、信号灯相应位置调整等一系列措施,缓解局部的交通拥堵。


    我们已完成了对水清路(沪闵路-顾戴路)、都市路(贵都路-梅陇西路)、浦锦路(芦恒路-陈行路)等28个拥堵节点改造项目。有研究表明,仅一个提前右转的车道,就能够使路口通行能力提高20%—30%。


    今年有两大工程值得期待:七莘路(顾戴路-沪青平公路)、中春路(沁春路-北松公路)双向4车道拓宽为双向6车道,均已开工了。


七莘路效果图



  • 闵行报:不通则痛。12条区区对接道路和区内58条断头路,进展如何?


  • 金新其:多年来,因相邻区之间阶段性发展和诉求不一带来的协调难、动迁难,以及工程投资大、实施难度大等障碍,使一些区区对接道路迟迟未能打开。在建设单位的大力推进下,区区对接道路中的合川路二期、春申路、纪高路和汇龙路4条道路已竣工通车,大大加强了闵行与徐汇、长宁、青浦等相邻区的互联互通。


    尤其是2017年底随着合川路全线打通,闵行、长宁两区相接,双向四快二慢车行道的建成,有效疏解了程家桥支路的压力,过境车辆平均节省15分钟拥堵和等待时间。


    剩余8条“区区通”道路等重大项目正在加紧实施,今年力争再完成剩余27条区内“断头路”中的18条“断头路”建设;新一轮2018-2020年28条“断头路”中,力争开工10条。在“十三五”期间将打通100条断头路。


合川路


“从私到公”:公交优先 产城融合


  • 闵行报:根据全球大城市的经验,解决交通拥堵,关键是发展公共交通。


  • 金新其:对,大城市的出行主力必须是公交,而非私家车,我们坚持公交优先补短板的策略不动摇。相关研究显示,东京和香港等大都市,公交出行占客运量的八九成,而上海目前仅为40%左右,差距和发展的空间都巨大。


    公共交通中,轨交的发展主导权不在区级层面,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公交线网,加强轨交网络和公交网络的“两网融合”。


    去年,闵行优化了11条公交线路,新辟4条,这是近十年来数量最大的一次,基本实现了500米以内有公交。这15条公交线路涵盖紫竹国际教育园区、莘庄商务区、马桥大型居住区、浦江拓展基地大型居住区(永康城)、君莲新城大型居住区等,有效衔接现有轨道交通,填补了闵行区公共交通的空白。今年,闵行还将再优化5-7条公交线路。


四条公交线路优化进鲁汇大居


  • 闵行报:我曾听人抱怨,无论是市区的71路中运量车专用道还是吴中路上的公交专用道,经常空荡荡的,感觉有点浪费。


  • 金新其:公交专用道,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闵行会在深入调研、科学决策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我想,有一个理念大家要了解,即设置公交专用道是为了保障公共交通优先出行,使交通拥堵对公共交通的影响明显小于对私家车的影响,这样才能诱导市民选择时间、成本付出较少,更为集约、环保的公共交通,从而进一步降低私家车的使用率,缓解道路拥堵。


张熠楠摄



  • 闵行报:公共交通服务,闵行打算怎么推?


  • 金新其:围绕产城融合发展需求,将在闵行全区推行公共交通服务的“五化”,即快速化、智能化、节能化、定制化和规范化。


    简而言之,所谓快速化就是结合七莘路(顾戴路-沪青平公路)机动车道“4改6”契机,试点设立公交专用道。在试点评估基础上,探索按照“一路一线、区域成网、方便换乘”的公交集约化发展模式逐步推广。


    智能化就是全面推广应用“公交智能化示范工程项目”,使区内公交企业运营实现智能调度、出行信息服务及运营状态动态监测。


    节能化,加大燃气型出租车和电动型公交车更新力度,提升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的占比。


    定制化,就是在浦江农村化地区探索以市场化模式开通定制班线的可行性,更好地契合农村化地区村民的出行需求。试点成功后,将进一步延伸至工业集中区,满足员工上下班等需求。


    规范化,就是要引导客运企业转变自身观念,提高管理能力,切实担当起稳定市场、规范服务的主体责任。




  • 闵行报:你刚才提到了产城融合,就是想办法让人们在家门口上班,以此缓解交通压力?


  • 金新其:对,围绕“职住平衡”切入点,闵行将适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莘庄工业区、虹桥商务区等试点区域开展调查,进一步分析其人口、密度及出行需求量和方向,提高轨道与地面公交站点服务覆盖范围,促进公共交通和周边建筑、公共空间的有机结合,实现产业发展、城市功能、生态环境等多元要素的均衡协调发展。


张熠楠摄


“从走到留”:静态交通 质的飞跃


  • 闵行报:所谓动静两相宜,停车难有时候比拥堵更让人头疼。


  • 金新其:闵行存在着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与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区域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预计至2020年,全区小客车规模将达50万辆左右,机动车交通量、机动车周转量将再增长25%左右。


    2017年,闵行通过美丽家园建设等,新增、优化停车泊位31600个。2018年,将力争停车设施总量上有突破,计划新增停车泊位2万同时,进一步扩大停车共享范围,计划完成2500个共享泊位。




  • 闵行报:有没有创新的举措?


  • 金新其:比如全自动停车库、手持POS机收费、智慧停车等,都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静态交通的推进建设模式上,闵行将力争有突破。鼓励采用PPP等模式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推进立体全自动车库建设,引导停车场建设运营企业化、设施建设高端化、挖潜措施多样化。


    道路停车场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临时停车难。 闵行在120条路段道路停车场实施电子收费系统,用统一标准的手持POS机收费,停车人用交通卡支付停车费。目前,七宝、虹桥等街镇道路停车POS收费系统已实现全覆盖。


    为更好地协调停车资源、盘活存量资源,闵行区结合停车场(库)收费系统改造开发了“CETC智慧停车”APP及平台,通过利用手机APP端车位查询、预约车位、电子支付和错峰停车等功能来实现“一公里停车带”内多种停车资源之间的优化配置。




  • 闵行报:对居民区、学校、医院等特定区域,怎么办?


  • 金新其:解决居住区、学校、医院等的停车矛盾,是今年的一个重点,考虑由属地政府牵头,结合区域实际,采取建筑自身改建、小区改造、错时停车、周边闲置场地利用等多种方式。


    我们确定了2个小目标:结合小区改造,实施内部道路调整,绿化移位等,力争挖潜小区停车位1200个;通过医院内部挖潜,倡导职工绿色出行或院外停车、错峰停车等,力争挖潜泊位300个


    此外,大家可能已注意到,最近不少学校的操场都在改造,就是向地下要空间,建造地下停车库,以此缓解学校的停车难。


碧江广场共享停车



  • 闵行报:记得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我们期待闵行交通迎来更多东风,春天早日到来。


  • 金新其:大家一起努力,巧借东风,闵行交通的春天肯定不远了。更多时段、更多交通信息指示牌上,也有望“绿意盎然”。



猜你喜欢



闵行各大高校的“校花”美图来了,真漂亮!


血淋淋的教训,车上少个标,就要扣1分


你造吗,闵行地名中竟有12类“水元素”:河、港、泾、浜、塘、江……


本周五,闵行开启“奇迹”+“仙境”模式!


本周日,闵行这个区域将封路90分钟,4000多人要一起happy……


【大调研手记】郁小明:“身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


本条编辑  毛海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