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百年沪闵路|第十集:更新中的颛桥老街
更新中的颛桥老街
播讲|陆缨
一直觉得颛桥老街在沪闵路(包括老沪闵路)沿线有些“另类”。它的位置很特殊,就在两条新老沪闵路的交叉点上。数十年来,沿路街镇如梅陇、莘庄、江川路街道都有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尤其是莘庄以南,原来沪闵路两侧都是农田,一片田野风光,而如今不是商品房小区,就是拔地而起的企业、厂房,或者是成片的绿化带。但颛桥老街却不曾改了旧模样,反而更加陈旧、更加斑驳。有人说一段情秦皇弛道蜿蜒在颛桥的历史深处,而老街也曾历经明、清两代,街上还留下了诸如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朱家宅院和一些民国建筑。可怎么都找不到当年街市繁华、商贸发达的影子了。走在老街上徒留一份对岁月的感伤。
颛桥老街上的周家宅院,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 (徐俊杰 摄)
和江南水乡众多的老街一样,颛桥老街自然也有着自己的风情与故事。农业文明时代,往往是乡村围绕着一个集镇,形成自产自销、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颛桥老街周围是广袤的乡野、农田,农户、村落零星散落其间,而人世间那些有趣的往事,便是在这样一方水土中孕育、流传。各色的回忆便如那蒲公英,飘飘洒洒消融在时光的角落里。
老街是热闹所在,除了商贸集市,当时的颛桥还是四乡八方民间文化交流的汇聚地。颛桥的各家书场都曾有过名家们的演艺身影,著名的评话艺术家吴君玉、平弹艺术家赵开生、余红仙都曾在老街进行演出。
颛桥老街上的颛桥书场旧址(资料图片)
而评弹和戏曲的繁荣依托于老街上的茶馆文化,这里的众多茶馆远近闻名,小小的镇上竟有着十多家的茶馆,而茶馆里必设有书场,说书人的故事讲述着世间的情意和道理。小小的茶馆承载着世事情理,教会的是做人道义。周围乡镇的老人们都会起个大早,赶到颛桥老街的老茶馆,要一壶热茶,聊一卦闲话,便可以悠闲地度过这大半日的时光。
颛桥老街上的老茶馆 (李仁浩 摄)
如今颛桥被誉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江南文化和传统民俗在这里交相辉映。而追溯这其中渊源,便不得不提起颛桥的重阳庙会。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颛桥和庙会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当地独有的文化特色。
颛桥老街从清朝时期就有着农历九月初九赶庙会的习俗,随着社会发展,颛桥庙会的名声日益大了起来。解放以后,每年庙会期间,颛桥镇上百商云集,人山人海,其热闹的场面在当时上海县境内和龙华庙会、七宝庙会并称为三大庙会。
来往的客商在这节日里,通过江南独有的水陆交通来到颛桥老街,给老街居民们带来一年一度的热闹与欢乐。重阳庙会不仅是物资上的交流,更是承担着南北文化大融合的交流作用。要说庙会上吸引孩子们的,除了各式糕点、小吃,大概就是历史悠久的表演艺术——杂技。山东的花家班和湖北的夏家班,每年都会到颛桥重阳庙会进行表演。热热闹闹的表演,香气四溢的小吃,最终会在夜晚汇成点点灯火流淌的观神像、赏花灯。
颛桥老街 西街风景(李仁浩 摄)
在颛桥周围的村民们,喜欢将到颛桥去这句话说成“上颛桥”,这个“上”字包含着期待和向往,简单的一句“上颛桥”便是儿时最盼望的时光。
时代在发展,颛桥也在变化。杂耍、花灯、天戏、滩簧都在渐渐失散,消失在历史的余晖中。往昔的日子总是可以被时间酿化成蜜糖,乡愁中的苦涩慢慢化为回忆中的甘甜,犹如茶后回甘,沁人心脾。回望中,老街的样貌已渐渐模糊。
如今老街的拆迁工作已近尾声,颛桥老街旧区改造将依托原有文化、自然环境,将现代化生活设施与传统生活理念相结合,重新规划、布局。
城市升级、生活更新。即将重生的颛桥老街会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呢?
根据:《闵行区政协文史丛书——百年沪闵路》改编
作者:吴玉林
制作:陆缨 刘帆
编辑:何婷婷
出品:闵行区政协 闵行区融媒体中心
猜你喜欢
△ 曾经闵行连接市区的第一枢纽,如今成了上海第一座不停运改造地铁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