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几个前提,我们才能正常讨论校园欺凌
由“中关村二小”带出的校园欺凌话题已经有很多文章讨论不同的角度。我想这是好事儿,至少证明我们对美好追求的标准提高了。不再是某个或好多个孩子的惨死才激起公愤。证明不少父母也开始关注孩子的精神健康和成长环境。
写这篇主要是想做点补充。补充几个我感觉很重要,但目前舆论还没有被重点提及的问题。这几个问题我想是讨论校园欺凌的“前提”。因为没有这些前提,讨论起来很容易“鸡同(跟)鸭讲”。
第一个前提是:校园欺凌问题的讨论,首先关系到我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多深,对心理健康有多重视。而这对很多中国人来说,真的不是必然的,哪怕学了心理学。
本周拖稿到现在,其中一个原因(除了陪老婆),就是我绞尽脑汁去想怎么透过文字去说清楚,让原来不太重视心理健康的朋友能明白有心理健康这个维度。这不容易。是的,这对他们来说几乎就是一个全新的维度,不亚于在二维世界里面介绍三维世界般困难。
对于不明白心理健康的家长或老师来说,遇到挫折需要的是坚强,遇到挑衅需要的是回击,遇到事情要学会面对,遇到低谷永远不能放弃。
在他们的世界里,似乎人心的弹性是无限的,创伤也是可以瞬间愈合的,人伤心最多哭一下,心理问题就是哭哭啼啼,最终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一些家庭里有心理疾病的朋友,比如精神分裂或者抑郁症的朋友,可能相对容易理解一点。否则,很多人不是到了身边人产生尝试轻生或伤害他人的时候,是意识不到问题严重性的。但那个时候往往为时已晚,就像一棵已经千苍百孔的树,拼命浇水,也于事无补。
顺带一提,本周拖稿陪老婆,也是因为老婆工作上产生极大的困扰。对于职场来说,她遇到的情况简直不值一提。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说,答案早就非常清晰。但是我要做的不是跟她讲道理,然后责备她犹豫和沉溺。相反,她需要的是支持和陪伴。
所谓心理健康,不仅仅是不得病,不抑郁,不狂躁,不精神分裂,更加是平静、接纳、安宁和自我认同。我需要放下那些社会的衡量标准,把她还原成一个人,去看见她内心的需要和挣扎,然后静静地拥抱,和她待在一起,关注但不给予压力,给予她时间和空间,看见自己的需要,悦纳自己,然后才是自己做出行动的选择。
我想,对孩子也是一样的。校园欺凌带来的心理影响不仅仅是一些“客观的”伤害,更加是对于这个人,这个个体来说有多重要。不是皮开肉绽、屎尿浇头才叫伤得很深。
不重视心理健康,不切身感受到内心世界的复杂和重大,是很难在同一个关切程度上来讨论校园欺凌的,尤其很多校园欺凌不表现为校园暴力。
贰
第二个前提是校园欺凌问题的讨论,涉及到我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如果大人社会就是欺凌社会,那么欺凌自然是教育中合理的“预演”。
如果家长和老师的内心深处认为世界本来就不存在平等,认为社会就是阶级分化,有些人就是比另一些人更出众,那些平庸的人就应该服从强大的领头羊;那么欺凌不仅是合理的,更加是必然的。
所以我们需要去尝试理解那些认为解决校园欺凌,需要送自己孩子去学功夫,学防身术的思路。在他们的世界里,这完全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既然欺凌就是弱肉强食社会环境的缩影,那么欺凌就是必然存在,有如自然现象一样。重要的不是解决欺凌,而是不要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我们当然需要去承认,目前的社会里充满了各种欺凌,从权力的傲慢,到法治的不张;从贫富的悬殊,到阶层的分化。可是这跟我们在教育里,也就是社会的理想里,名正言顺地放弃对平等、公平、自由的追求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在学校,在教育的环境里,我们都没有办法去呈现一个正常的人与人的关系,去培育正确的三观,那我们还有什么未来可言?
现在我们已经分不清楚,在对中国校园欺凌的问题上,到底是大人把一个欺凌无处不在的社会带进了校园,还是那些在校园里随便欺凌学会了狼道的孩子走出了社会并畅通无阻。它们共通的是,欺凌的本质是一种压迫关系。把快乐和幸福理解成凌驾他人,控制他人,玩弄他人,甚至折磨他人。
从这点上来说,就是基础教育出了问题。不管这是老师还是家长,有意还是无意之中教的。校园欺凌不可能发生在这样的一种环境:孩子被教育,人与人之间是彼此尊重、彼此成就,彼此帮助,彼此分享的。生活的意义和幸福,全在于此。这就像一个电脑出厂前的基础设定,设定了是折磨他人为乐,是一辈子;设定了是助人为乐,也是一辈子。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讨论校园欺凌不是讨论怎么维持纪律,不是讨论怎么让孩子不要打架和恶作剧,而是讨论怎么透过教育建立人与人之间正确的关系。
叁
第三个前提是校园欺凌问题的讨论,涉及到我们对家校关系的理解。每个家长和老师学校结成紧密的社区共治关系,是校园欺凌能从根本上解决的其中一个前提。
“家校关系”至少包括两重,一是家长与学校的关系,即家长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中承担多少责任,扮演何种角色;二是当参与到学校这个集体教育系统的时候,和其他家长的关系,彼此的权利义务问题。
学校对学生具有高度的管理特性,让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很容易就感觉可以交出所有的教育责任。目前在讨论校园欺凌的时候所提到的不少问题,单靠学校是无法解决的。往简单地说是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的努力,往复杂的说是形形色色的家长要和老师一起构筑防治校园欺凌的那个环境。
目前,我们的家长委员会还很初步,让家长也成为教育工作者还是天方夜谭。不妨想想,你有信心自己孩子所在学校的其它家长,会教育自己孩子不要欺凌吗?如果这是一种义务,家长之间,家校之间,如何彼此约定?如果我们一方面很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另一方面又没有方法和其他家长良性互动,互助互信,那不就很容易出现“中关村二小”这样的僵局了吗?家长都出于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方要惩罚涉事孩子,而另一方的当然不退让。
学校的态度和做法当然至关重要。可是如果到头来家长们的心态是,反正我家孩子不能被欺负,如果被欺负了,我就要找老师算账;那或许很难出现一个良性的、合作的环境。这点很难,但是家长们迟早会发现彼此就像住在一栋楼里,形同邻居;只扫自己门口的垃圾,不见得小区就会干净。
结
最后,接着上次罗尔的话题。连带这次“中关村二小”和校园欺凌。
很多人或许已经厌倦了自己情绪被媒体调动,厌倦了微信朋友圈里的翻转剧情。可是,如果这就是我们现在社交媒体吸引大家关注的方式(迫不得已),那么放开对标题的吐槽和刻意追求戏剧性的纠结,就几近必然。
如何我们对于热点,能抱着这样的心态:一方面对置身其中的人和真相,保有更多的耐心,让事实飞一会儿;同时透过事件所折射的话题,加深自己对各种重要而陌生事物的认知;而非仅仅关注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该怎么评价;那么,或许我们哪怕活在“粪便一样”的微信世界里,也能多增长一点智慧,少积累一点暴戾。
我们下周再见。
目前依然全职服务公益传播领域。
反压迫教育工作者,新闻传播工作者。
PS:终于开通打赏功能了,没有打赏真的很容易停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