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年,上河出版图书汇总

2018-01-02 上河卓远文化




你遭遇的问题越独特,你读的书就越独特。

2017年转瞬即逝,我们特此在今天做一个小小的总结,以方便读者诸君查阅和明细。

上河卓远文化致力于出版西方前沿理论及经典思想著作,西方现代文学经典,优质文化艺术类读物,所出文丛系列包括人文科学译丛、文化生活译丛、中国研究译丛、文化艺术系列、新迷影丛书、现代文学经典、南希作品系列、行思文丛系列、原创系列等。依循上述文丛系列,本年度共出版新书46种,重印图书10种。

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努力。感谢读者朋友们一直以来的支持。


▊ 人文科学译丛 


01


《水与梦:论物质的想象》

加斯东·巴什拉 | 著

 顾嘉琛 | 译


在水的表面形象之下,有着一系列更加深刻、越来越强烈的形象。在形式的想象之下,读者会在水的实体中,识别出一种亲近,这种亲近极不同于火或土的“深度”给人造成的亲近。当读者具有了在物质本原中对某种深度的认识时,他最终会理解水也是一类命运,不再仅仅是流逝的形象的无为的命运,即永不会终止的梦的无为命运,而是一种不断地在改变着存在实体的根本的命运。

人们不会在同一条河流中洗两次澡,因为,人在自身的深处具有流水的命运。水确是那种过渡的本原。它是在火与土之间的本质的本体论变化。许给水的存在是一种眩晕的存在。它每分钟都在死去,它的实体中某种东西在流逝。每日的死亡不是火光冲天的火的旺盛的死亡;每日的死亡是水的死亡。水不断地在流淌着,水往下流着,它总在水平的死亡中消亡。水的死亡比土的死亡更令人沉思:水的苦难是无止境的。 


02


《齐泽克的笑话》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 | 著

于东兴 | 译


好的笑话本身就是出色的哲学。在这本结构紧凑的笑话集中,齐泽克拿出他最擅长的语言装配形式,举重若轻地将读者引入他的哲学空间:他反复玩味着那些又猥琐又好笑的段子,分析它们背后的逻辑,用笑话的荒谬去对冲某些常识结构或理性情境。通过笑话,人们将了解到这些情境的可笑,它们不再必然合理,甚至是可以抛诸脑后的东西。“笑声,在这种意义上,就是革命。”


03

大象无形:或论绘画之非客体》

【法】朱利安 著

张颖 译

在西方世界,对客观性的征服是一块理论重地,它颇具英雄色彩,给客观性这一可疑的称谓重新提供方向。哲学致力于思考其可能性;它保证了科学的成功是可证实的;古典绘画注定要热切地专注于其再现,在那里寻觅真实物的错觉。

本书通过对中国美学与画论的探讨,还原对“非-客体”的思考,在科学和哲学之外,探寻到一条切近本体之思的进路。


04

《安提戈涅的诉求:生与死之间的亲缘关系》

【美】朱迪斯·巴特勒 著

王楠 译

朱迪斯·巴特勒在《安提戈涅的诉求》中又一次制造了亲缘关系的‘麻烦’,并提出美国21世纪性别研究的伦理学转向。巴特勒通过对黑格尔、拉康、伊利格瑞等思想家语境中《安提戈涅》的创造性解读,从伦理意识、血亲关系和欲望主体三个概念出发,阐明了一种新的性别政治伦理。这本批评论著延续并丰富了关于安提戈涅的批评传统,是批评史上‘复杂且至今仍充满活力’的解读之一。


05

《马拉美:塞壬的政治》

【法】雅克·朗西埃 著

曹丹红 译

马拉美对法国诗歌和文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马拉美非常难懂,这两个原因足以解释为什么象征主义文学艺术偃旗息鼓那么长时间后,象征主义大师马拉美至今还在获得法国乃至世界各国学者持续而耐心的解读。从朗西埃列出的参考文献来看,除了马拉美研究专家的专著与论文,巴迪欧、布朗肖、德里达、拉库– 拉巴尔特、萨特、瓦莱里等法国著名作家或哲学家均写过评论马拉美的文章。而朗西埃的这本《马拉美:塞壬的政治》一面再次说明马拉美是个取之不尽的宝藏,另一面也为其他意图寻宝的人提供了一份简明的地图。

《马拉美:塞壬的政治》意在弄清马拉美作品难解的原因,同时对难解之作展开解读。在朗西埃看来,马拉美的诗歌没有半点精英主义色彩,它只是诗人在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先知”使命后做出的自觉选择:只有不受今日之需求的影响,才能为明日之庆典谱写出真正的颂歌。这就是在海浪中若隐若现的塞壬的政治。


06

《马奈的绘画:米歇尔·福柯,一种目光》

【法】米歇尔·福柯 | 著

谢强 马月 | 译


1971年,米歇尔·福柯在突尼斯做了一场关于马奈的重要讲座,对其十三幅绘画作品加以评论。此次讲座虽不为大众所熟知,却十分重要。2001年,马里沃尼·塞宗汇集了一批福柯研究专家和艺术史专家,借助自1971年以来有关马奈的研究,回顾并重新思考福柯的这篇文章。本卷同时包含了福柯的讲座文章和2001年部分与会者的文章。


07

《贝拉·塔尔:之后的时间》

【法】雅克·朗西埃 | 著

尉光吉 | 译


从《秋天年鉴》(1984)到《都灵之马》(2011),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的影片记录了社会希望的破灭。通过回顾匈牙利著名导演贝拉•塔尔迄今拍摄的所有重要影片,法国哲学家雅克•朗西埃探讨了这位欧洲电影大师作品中的时间概念。“之后的时间”不是那些不再相信任何东西的人的忧郁而均质的时间。“之后的时间”意味着人们对历史及其成败的关注比不上他们对塑造这一切的可感材质的兴趣。“之后的时间”是纯粹的物质事件的时间,凭此,信念会得到和维持它的生命一样长久的度量。


08

《形而上学与科学外世界的虚构》

【法】甘丹•梅亚苏 | 著

马莎 | 译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的短篇小说《桌球》里,作家讲述了一个著名物理学家,爱德华•布鲁姆,是怎样掷赌于制造一台等同于永动机的装置。在进行演示的那天,他展示了某种扭曲时空的电子喷泉。为了羞辱一名对他抱有怀疑的同僚,詹姆斯•普利斯,他的宿敌,他将装置设在一张桌球台上,而他们二人正是这项游戏的业余选手。他提议普利斯击打演示中的桌球……

现今炙手可热的欧陆新锐哲学家甘丹•梅亚苏提出了对这一短篇的一种解读,对休谟、康德、波普尔提出的怀疑主义作出了全新的解答,完成了他对于形而上学的精彩讨论。在这篇评论后也附上了《桌球》的译文,正是这个短篇小说将他带入了对产生虚构、科学与科幻小说的概念的提问。

梅亚苏通过对科学外虚构的小说的验证,具象地描述了科学外世界的虚构所构建的世界的样貌。更为核心的是,他提出了新的虚构小说的类型:科学外世界的虚构小说,即科外幻小说。从这本书开始,他对于自己的核心哲学命题的研究,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用解读文学作品的方式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也让这部作品具备了很强的可读性。


09

《噪音: 音乐的政治经济学》

【法】贾克·阿达利 | 著

宋素凤 翁桂堂 | 译


我们要如何走,才能穿透深幽的噪音之林找到历史呈现的真相?我们如何才能了解到经济如何造就音乐,而音乐又预示着什么经济?音乐深印在噪音与沉寂之间,以及它所揭示的社会符码的空间里。音乐的每个符号都根植于它所属的时代的意识形态与科技中,同时也制造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与科技。如果依照经济与政治关系的承继,来观照音乐符码的发展,是似是而非的,那是因为时间穿越音乐,而音乐又赋予时间意义。

我们要建构的更像是一张地图,一种社会与其音乐间互相干涉与依存的架构。

本书试图找出音乐家与生产、交换与欲望的世界之间的关系;实用价值逐渐沉落为交换、再现沦为重复的过程;以及现今音乐里,对一个可能的新的政治与文化秩序的宣示。


10

《瓦格纳五讲》

【法】阿兰·巴迪欧 | 著

艾士薇 | 译

邓冰艳 | 校


《瓦格纳五讲》是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参加一场关于哲学与音乐关系研讨会的讲稿,并最终汇聚成一部出色的思想文化著作。全书以瓦格纳的音乐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当代哲学和瓦格纳问题以及菲利普·拉库·拉巴特的立场;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作为哲学问题的瓦格纳;瓦格纳事件的重开辩论;帕西法尔的迷宫等。探讨了作为特例的阿多诺与普遍意义上的当代哲学,以及普遍意义上的音乐与作为特例的瓦格纳的关系,是一部关于音乐与哲学的心灵之作。


11

《德勒兹概念》

【澳】保罗·帕顿 | 著

尹晶 | 译


本书所收文章提供了对吉尔·德勒兹政治哲学中的关键性发展所作的重要解释和分析。它们通过比较德勒兹与其同时代人,如德里达、罗蒂和罗尔斯等,将德勒兹的思想置于当代知识景观中,并表明如何将其哲学的要素有效地用于当代的重要问题中,比如殖民和去殖民,自由主义民主的性质和政治哲学的概念与批判性的乌托邦理想。帕顿讨论了德勒兹将哲学看作创造概念这一观念,表明该观念如何有助于理解政治概念——如权利、正义和民主——的本质。帕顿并非仅仅说明或解释德勒兹的思想,而是提供了一系列联系其他哲学家和其他问题用德勒兹的概念进行思考的尝试。其著作对当代政治理论、大陆哲学中的讨论和德勒兹研究都有重要贡献。


12

《福柯:其人其思》

【法】保罗·韦纳  | 著

赵文 | 译


福柯与韦纳,一位哲学家,一位历史学家,他们都是思想界的翘楚,都在各自的工作中创造了“范式性”的范畴,他们两人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相伴而行、共同战斗。在这部篇幅不大的书中,韦纳为他的这位友人勾勒出了一幅生动鲜活的肖像,并尝试着标从他的这位友人的理论战场里那些重要的“场所”,甚至直言不讳地说出“福柯并不是你们所想的那样”,以此方式重启有关福柯思想遗产的争论。在韦纳的笔下,福柯不是一个激进派,也和自由主义没有什么关系,既不是结构主义者,也不是“六八年人”中的一员。福柯是蒙田的信徒,是一位生活在现代的古典怀疑论者,是一位着迷于经验现象的谱系历史学家。在“独异”的事物——他认为,每个事物、每个人和事,都是“独异”的——的星丛中,发现使它们得到言说的“真理游戏”,这就是福柯的工作。


13


《时间的旅行——女性主义,自然,权力》

【澳】伊丽莎白·格罗兹 | 著

胡继华 何磊 | 译


在格罗兹手上,时间或者绵延,不是一个虚灵的苍白的幽灵,而是体现在自然与文化之中,一种指向未来并且支配着自然选择、性别选择、法律实践、身份认同以及躯体修补技术之中的创造力量。时间具有内在的飘忽性,它作为一道人迹渺茫的秘境,保护着时间的不合时宜性。它唤起我们持久的好奇之心,而扰乱生命在大化之流之中的沉迷。但无论如何,时间如沙漏,执手已成云烟,我们制服不了这飘忽却铁定的力量。


14

《他者女人的窥镜》

【法】露西·伊利格瑞 | 著

屈雅君 赵文 李欣 霍炬 | 译


我们可以设想,所有关于主体的理论总是适合男性的。当女性屈从于这种理论时,女性就陷入了这样一种境地:她不能意识到她这样做的同时,其实是放弃自己与自身想象之间的关系的特性,通过成为“女性”,在话语中使自己屈从于客体化。一旦她宣称她认同男性主体时,她便再度将自身客体化为男性主体。这是否是一种在自身内重新将自身认做缺失的(母亲—女性)客体的主体?

主体性拒绝接受女性,作为表现、话语及欲望的客体。这无疑为每个无法精简的政体提供了财政支持。女性在可能的想象中失去自身固有的特征,这一情况是可以想见的。另一方面(客体)作为水准基点较之于主体更具最终的决定意义。因为男人可以借着反弹冲开一些客体目标而保存自身。如果没有“大地”供其压迫、压抑,供其劳作,供其表达无尽的(为己的)欲望,如果没有(女性)自身在理论中的晦暗不明的麻烦,那么“主体”的“先在”还剩下什么呢?如果大地自行旋转,尤其转向自身,也许会挫败主体的勃起,并且有可能使其丧失高度和穿透力。那么,从什么开始暴动呢?在什么之上演练他的权利呢?并且从哪里开始切入呢?


15

《灵长类视觉》

【美】唐娜·哈拉维 | 著

赵文 | 译


《灵长类视觉》并非一部研究“灵长类动物学”或“灵长类视觉”的著作,而是关于灵长类动物学话语如何被建构为一种秩序化“视觉”的批判之作。此书的抱负是非凡的,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想让这本书对灵长类学学者、科学史家、文化理论学家,对广义的左派,对反种族主义者、反殖民主义者和女性运动,对动物,并且对严肃故事的爱好者产生影响”,此书的叙述本身也是一种巨大的理论综合的产物,涉及文化生产理论、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和社会研究理论以及女性主义和反种族主义理论的运动和理论。作为唐纳·哈拉维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文化研究的方法将批判的触角深入到了通常被现代科学话语视为禁脔的“生物学科学”及其历史之中,并深刻地推动了当代文化研究版图的改变。


▊ 文化生活译丛 


16

《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

【英】詹姆斯·伍德 | 著

李小均 | 译

《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是詹姆斯·伍德的第二部文学批评集,曾入围“美国图书评论奖”,这本书再次确认了他的卓越,证明了他不仅是现当代小说的敏锐判官,还是高明的鉴赏者。

在这本文学批评集中,伍德通过对当代炙手可热的欧美纯文学作品的评点,饶有趣味地讨论了“文学与笑和喜剧”这个很少有人触及却颇具价值的文学命题。

在这24篇充满激情、才华横溢的文章里,他举重若轻地将文学经典和文学现场联系起来,既折射了他对文学经典的百科全书式的理解,也反映了他对最受热议的当红作家——如弗兰岑、品钦、拉什迪、德里罗、奈保尔、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和汤姆·沃尔夫——同样迫切且不无见地的看法。

本书收录了詹姆斯那篇攻击“歇斯底里现实主义”从而引起争议的著名檄文。对于任何关心现代小说的读者来说,《不负责任的自我》都是必读之物。

同时身为批评家、学者和作家的詹姆斯·伍德,其文学批评几乎完全摆脱了学院派“文学理论”的话语系统,他更多地是以一个创作者和专家读者的角度,演示如何成为一个眼光毒辣的专家级读者,如何避开写作的重重雷区,成为一个成熟的创作者。因此,自其第一部文学批评集问世以来,近16年来始终为全世界新锐作家、文学批评者、文学爱好者所信任和追捧。


17


《最接近生活的事物》

【英】詹姆斯·伍德 | 著

蒋怡 | 译


《最接近生活的事物》是詹姆斯·伍德最新出版的一部文学随笔集与人生回忆录,短短四个章节围绕着现实生活与虚构小说之间的关系,串联起这位文学批评家在人生中追求阅读审美、在阅读中反观人生形态时的各种细碎思考。书中既有伍德一贯以来对文学审美的辩护,也有在死亡、无家可归等终极问题层面对文学作品救赎意义的阐释。

在这部融合了回忆录与评论集的优秀著作中,詹姆斯·伍德就小说与生活的关联书写了一堂大师课。他论证说,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小说在描述我们的生活形态、从死亡与历史遗忘中拯救那些生活的肌质方面有着独到的能力。在这里,阅读的行为被理解为最神圣和最个人化的行为,书里对几部个别的作品有精彩的讨论——包括契诃夫的短篇故事《吻》、W.G.泽巴尔德的《异乡人》和菲兹杰拉德的《蓝花》。伍德透露了他本人与书写文字的亲密关系:我们看到一个来自乡间的男孩的成长历程,他在浓厚的基督教背景中长大,童年时代的阅读带给他隐秘的喜悦,他在阅读与亵渎宗教、文学与音乐之间建立起联系。本书最后一部分在放逐与无家可归的语境下讨论小说。《最接近生活的事物》不是简单的一本由我们公认的最优秀的在世批评家所著的简短、论证严密的书——它还是一段令人心潮澎湃的个人叙述,反思并体现了读者与作者(还有批评家)之间富有成效的共谋,并邀请我们重新思考对我们阅读与创作小说而言至关重要的一切事物。


18

《私货:詹姆斯·伍德批评文集》

【英】詹姆斯·伍德 | 著

冯晓初 | 译


《不负责任的自我》和《小说机杼》几本书的出版,使詹姆斯·伍德成为同时代批评家中的翘楚,继之而来的《私货》则令他稳站高地,他不仅是一个明察秋毫的评判人,更是当代小说的鉴赏家。

这23篇热烈而光彩闪耀的文评,覆盖了诸如哈代、托尔斯泰、莱蒙托夫、埃德蒙·威尔逊这样的重要作家,在这些篇目里,詹姆斯·伍德为我们描摹出一个现代小说的全景图貌。

他也将自己对文学规则的百科全书般的深刻理解,举重若轻地和他对当代最重要作家所持有的同样深刻的分析联结在一起:科马克·麦卡锡、伊恩·麦克尤恩、石黑一雄以及V.S.奈保尔。

收录在《私货》一书中的,还有获得2011年“国家杂志奖”最终提名的、致敬基斯·穆恩的同名篇目,以及伍德关于乔治·奥威尔的文章,这篇文章被克里斯托弗·希钦斯收入他编选的《2010年度美国最佳文选》。

《私货》对任何关注当代文学的人来说,都可算是不容错过的阅读经历。


19

《文学事件》

【英】特里·伊格尔顿 | 著

阴志科 | 译

陈晓菲 | 校译


在《文学事件》中,伊格尔顿不但喊停文学的边缘化,还力图让文学回到那个重视文学和虚构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的“高理论”时代。因此本书花费大量笔墨和力气逆潮流而行,试图从概念上界定文学,总结出文学的五个特质:虚构性、道德性、语言性、非实用性和规范性。本书另一个逆潮流而行的举动是讨论文学的道德价值,他认为,如今怀疑和颠覆的思维模式已成为新的迷信崇拜,文学宣扬的道德训导和教诲就可能成为新的变革性力量。虽年逾古稀,反骨的本色丝毫不减,读来乐趣横生。


▊ 中国研究译丛 

20

《诗人郑珍与中国现代性的崛起》

【加】施吉瑞 | 著

王立 | 译


在该著作中,施吉瑞将郑珍视为与陶渊明、李白、杜甫及苏轼齐名的诗人通过对郑珍的深入剖析,探讨了郑珍及其为代表宋诗派对晚晴文学、思想、政治等领域所产生的影响。借此,该著作发掘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内部源头,对研究中国近代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文化艺术系列 

21

《女士唱起布鲁斯》

【美】比莉·哈乐戴  威廉·达夫蒂 | 著

张玮 | 译

《女士唱起布鲁斯》是爵士乐传奇名伶比莉·哈乐戴最诚实坦率且毫无保留的自传。它令读者在阅读时仿佛踏上了一段飞奔的旅程,我们将会看到哈乐戴在巴尔的摩混乱的童年生活(她在妓院帮人跑腿,换取聆听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和贝西·史密斯唱片的机会),看到她出现在哈莱姆的俱乐部,看到她和贝西伯爵、阿蒂·肖乐队的演出场场爆满。这本具有启发性的自传还有一点引人注目的就是它对种族歧视的犀利观察。正是种族歧视让比莉的生活陷入黑暗,加重了她对海洛因的依赖,让她的生命过早地逝去。

在本书中,我们将和她一起沉醉在歌曲《奇异果》首次响起时;我们将和她一起同当时最著名的电影明星和音乐家亲密接触(鲍伯·霍普,拉娜·特纳,克拉克·盖博,班尼·古德曼,李斯特·扬,科尔曼·霍金斯,等等);我们将和她一起承受种族歧视带来的伤害,与萨拉·沃恩的摩擦不和,狱中服刑的耻辱,以及她悲惨的陨落。所有这一切通过哈乐戴那尖刻的,充满街头智慧和时髦俚语的语言娓娓道来,就像昨天才刚刚付诸笔端一样。


22


《斯莱史》

【美】斯莱史 & 安东尼·波扎 | 著

刘超然 | 译


★最受中国摇滚乐迷期待的自传中译本首次正式出版
★一代吉他英雄Slash在这本生猛的摇滚自传中大爆内幕故事:波西米亚的童年;超人吉他技艺的练成;Guns N' Roses的诞生与毁灭;“Welcome To The Jungle”“Don’t Cry”等脍炙人口的金曲如何诞生;狂放不羁的私生活;尽兴而活的人生观……没有一页不让人叫绝
“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要写书,我的答案如下……客观对待人生本就不是什么自然的事情,但尝试一番后我意识到,我目前为止的人生经历还是颇具娱乐趣味的;而且我还想到,如果现在不写下来的话,之后很可能就忘了。后来我觉得这本书的意义其实不止如此:它标志着我职业生涯一段时期的结束,以及另一段时期的开始。”

Slash展示了摇滚传记的全新范本:全都是精华。
——《纽约时报》


23


滚雷日志:鲍勃·迪伦的传奇巡演》

【美】山姆·夏普德 | 著

杨建国 | 译


1975年秋,鲍勃·迪伦带着他的滚雷巡演团(Rolling Thunder Revue)踏上了一趟将会载入史册的传奇巡演。巡演团人员混杂,有音乐家、歌手、画家等等,其中包括琼尼·米切尔(Joni Mitchell)、米克·朗森(Mick Ronson)、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琼·贝兹(Joan Baez)和杰克·埃利奥特(Ramblin' Jack Elliot),以及本书作者山姆·夏普德(Sam Shepard)。他们犹如一群真正的流浪吉卜赛人,遍踏新英格兰22座城市,巡回演出。山姆·夏普德受雇于鲍勃·迪伦,为计划拍摄的巡演纪录电影撰写剧本。虽然电影从来没有实现,但夏普德记下了这趟旅程中许多弥足珍贵的时刻和感想;而巡演团的官方摄影师肯·雷根则拍下了巡演中一幕幕动人的瞬间画面,构成了这本掩埋于时光沙砾之中的《滚雷日志》。


24

《爵士笔记》

【英】菲利普•拉金 | 著

周晓东 | 译


《爵士笔记》是20世纪英国著名诗人菲利普·拉金的爵士乐评论文集。作为一名超级爵士乐迷,拉金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各大报刊专栏撰写了一系列极其精彩的爵士乐随笔,这些珍贵的文字俨然勾勒出了一幅黄金年代的爵士乐群英像。


25

《编年史》(平装版)

【美】鲍勃·迪伦 | 著

徐振锋 吴宏凯 | 译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奖作品《编年史》,是美国传奇民谣歌手鲍勃•迪伦历时三年在打字机上亲手敲出来的回忆录,记录了自己生命中种种非凡的时刻——初到纽约,签约哥伦比亚,遭遇创作瓶颈,家庭生活片段,点燃灵感火花,打破界限……这位民谣诗人用热情、怜悯和深邃的目光回顾了往昔岁月,将那逝去的黄金年代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 新迷影丛书

26

《历史悲剧的维度——欧洲电影大师访谈与研究

【塞尔维亚】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等 | 著


本书收集了埃米尔·库斯图里卡、迈克尔·哈内克、贝拉·塔尔等世界著名导演的访谈记录以及电影研究者的相关论述,对所涉及导演的拍摄理念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主要探讨了电影对历史,尤其是对战争和动荡时期的表现。

27

《电影的魔幻现实主义》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等 | 著


本书从各个时期的报纸、期刊、文集中精选出英美加等英语区哲学家、知名学者的电影文献,包括苏珊·朗格、弗里德里克·詹姆逊、娜塔莉·戴维斯、乔纳森·克拉里、麦克卢汉、海登怀特等,从哲学、分析美学、新史学、意识形态批评、艺术史等多个角度阐述电影本体和风格。

28

《电影的透明性——欧洲思想家论电影》

【德】西奥多·阿多诺 等 | 著


本书精选了鲁道夫·爱因汉姆、西奥多·阿多诺、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恩斯特·布洛赫、格奥尔格·卢卡奇、贝拉·巴拉兹、乔吉奥·阿甘本等欧洲思想家撰写的电影文献21篇,主题体现了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和阿甘本的电影思想。

29

《宽忍的灰色黎明——法国哲学家论电影

【法】米歇尔·福柯 等 | 著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论电影的文集,由东北师大李洋老师选编,收录了法国当代最知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居伊·德波、让·鲍德里亚、吉尔·德勒兹、阿兰·巴迪欧、雅克·朗西埃等九位思想家共十七篇论述电影的经典文章,有演讲稿,有论文,也有访 谈等,其中最早一篇写于1959年,最新一篇发表于2011年,这些文章展现了这些法国哲学家对电影艺术、电影现象的睿智思考和深刻理解,其中部分文章已成为哲学史和电影理论史上的著名篇章。


▊ 现代文学经典 

30

《闹剧,或者不再寂寞》

【美】库尔特·冯尼古特 | 著

王知夏 | 译


冯尼古特在《闹剧》中虚构了一个百岁老人,威尔伯·水仙-11·斯温医生,他身兼多重身份——美国最后一任总统,曼哈顿国王,同时也是爱因斯坦以后最有智慧的双胞胎中的弟弟。在重力的波动下,美国绿死病和阿尔巴尼亚流感横行,国家陷入内战。威尔伯一直留在白宫,直到没有公民需要领导为止,最后转移到荒凉的纽约,在那里写下了死前的最后一封信。

在《闹剧》里,冯尼古特沉思了战争、人类的狂妄自大以及一直承载的可怕且沉重的孤独。但是不可思议的是,这本书仍然充满了欢乐,荒谬、洞悉而从不绝望。或许,是因为智慧的可能性;当然,也是因为人类的张力。


31

《上帝保佑你,死亡医生》

【美】库尔特·冯尼古特 | 著

谭笑  | 译


《上帝保佑你,死亡医生》是库尔特•冯尼古特以死亡颂赞生命的一部小书。

冯尼古特脑洞大开,虚构了自己的21次濒死体验,想象自己开启了“通往珍珠门的蓝色隧道”的旅程。在这段想象中的旅程中,他采访了“那个世界”的艾萨克•牛顿爵士、克拉伦斯•达罗、詹姆斯•厄尔•雷、尤金•戴布斯 、约翰•布朗、阿道尔夫•希特勒、威廉•莎士比亚以及基尔戈•特鲁特等人,与这些历史人物进行了有趣的发人深省的对话。这些内容起初供纽约公共广播电台(WNYC)第92台插播所用,后来演变成了这本关于我们为谁而活、为何而活,以及有关意义的颇有挑衅性的沉思录。奇幻大师尼尔•盖曼,作为冯尼古特多年来的书迷,年轻时曾以记者的身份采访过冯尼古特,被婉拒,并发生了让他难忘的交谈。四分之一个世纪后,他为这本小书撰写了前言,作为与天堂中的冯尼古特的第二次交谈。


32

《像与上帝握手:关于写作的谈话》

【美】库尔特·冯尼古特  李•斯金格 | 著

蒋海涛 | 译

《像与上帝握手:关于写作的谈话》是美国黑色幽默大师冯尼古特与他欣赏的后辈传奇作家李·斯金格的谈话录。两位年龄、背景、血统和教育截然不同的人,展开了两场关于写作艺术的精彩对谈。


33

《如果这都不算好什么算》

【美】库尔特·冯尼古特 | 著

晏向阳 | 译


库尔特•冯尼古特不仅是美国当代最让人惊讶的、经久不衰的小说家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演讲者。由于战争,冯尼古特自己未曾从大学毕业,所以他对每一届毕业生的讲话都带有一种轻松温和的调侃,就像一个人在品味自己没机会以自己的名义好好品味的成就。

冯尼古特这个人道主义者时常会在毕业典礼上说起这段话:“我的叔叔阿历克斯现在已经在天堂了。他发现人性比较讨厌的地方是快乐的时候不自知。他自己是努力地去发掘最甜蜜的时刻的。比如我们夏天在苹果树荫下喝柠檬汁的时候,阿历克斯叔叔就会突然说一句:‘如果这都不算好,什么算?’”

《如果这不算好,什么算?》是由冯尼古特的好友、同为小说家的丹•维克菲尔德精选编辑的,一共包括15篇演讲,其中大多数都是给大学毕业生的演讲词。每一篇演讲中,冯尼古特都费尽心思找到那几个值得一说的东西,用聊天的语气把它们讲明白。既不一本正经,也不装模作样,油嘴滑舌,在不经意间严肃认真却又妙趣横生。


34

《马戏团之夜》

【英】安吉拉·卡特 | 著

杨雅婷 | 译


她是“伦敦维纳斯”,“世界史上唯一一个羽丰翼全的处女”……真耶?幻耶?

他是个记者,美国公民。杰克,“一向是个爱冒险的男孩”,企图拆穿她的骗局。

“打从看到她的那一刻起, 他便只能任凭她摆布……高级骗术的学徒。”

安吉拉•卡特影响了整整一代的同行作家们,将他们引向了种种梦幻世界,这些世界充满了巴洛克风格的壮丽、童话般的恐怖和对未来世界异化残骸的各式幻想。《马戏团之夜》将我们带回了一个位于19世纪末新旧转折点上的世界,这个世界丰富多彩,充满各式各样的人类与动物。——《泰晤士报》


35

《爱》

【英】安吉拉·卡特 | 著

柴妞 | 译

《爱》创作于1969年,堪称一座充满背叛、疏远与离失的迷宫,讲述了患有精神病的女主人公安娜贝尔与丈夫李及小叔子巴兹的一段畸形三角恋。卡特带着一种冷酷的超然,研究自己的主人公,仿佛他们是夹在玻璃片中的标本。她敏锐地捕捉到“摇摆伦敦”风潮衰败之后,他们这“爱的一代”临死前的痛苦挣扎,并暗示所有尝试通过对爱的追寻来实现主体回归的努力终将失败。


36


《英雄与恶徒》

【英】安吉拉·卡特 | 著

刘慧宁 | 译


故事中世界遭受了核战争的重创,人类社会重归中世纪的模样。玛丽安被禁止离开白塔,可她被荒蛮的外部世界迷住了,决定逃跑。在铁丝篱笆之外她会发现一个衰朽的天堂,遇到纹身的野蛮人珠儿,并超越了她想象中最黑暗的界限。活泼、动人、暴力,同时扣人心弦。通过追溯神话的制造过程,卡特试图探讨文明社会中理性与想象的边界如何轻易模糊。


37

《瞎猫头鹰》

【伊朗】萨迪克·赫达亚特 等 | 著

穆宏燕 | 译

本书选取了伊朗现当代文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三篇现代派小说以飨读者。《瞎猫头鹰》是被学界研究最多的一部伊朗现代派小说,被誉为卡夫卡式的经典之作,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堕落,以及作者希望用东方的传统精神重建人的精神价值。《埃赫特贾布王子》描写的是伊朗封建末代王朝的灭亡,但又超越于简单的末代王朝覆灭的意绪,表现的是伊朗作为曾经的波斯帝国的光华散尽,是整个民族的哀伤与幽怨。该小说于1973年被改编成电影,同年在德黑兰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安迪梅西克铁路站台阶上的蝎子》堪称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反战小说,解构一切战争的“神圣”意义,开创了21世纪伊朗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先河。


38

《生逢其时 : 戴维·洛奇回忆录》

【英】戴维·洛奇 | 著

朱宾忠 吴濛 | 译

一位出生于战乱年代的纯真少年如何成长为写出《换位》《小世界》的学者型大作家。

英国当代最杰出小说家兼文学批评家之一戴维·洛奇亲笔回忆录。

本回忆录讲述我如何成为一个作家,主要是散文小说家和文学批评家,从早年经历和所受影响讲起——那些经历和影响在我的作品中时有所现——一直讲到我写作此书时我的前半生,即四十岁,为止。假若能多活几年,我希望就后半生也写一本。


39


《狗女婿上门》

【日】多和田叶子 | 著

金晓宇 | 译


多摩川沿岸的普通小镇上,一所被昵称为“来了就好”的补习班在孩子中间人气很高。北村美津子老师给他们讲“狗女婿上门”的故事,结果真有一位“犬男”不请自来,她和这个名叫太郎的人开始了奇妙的二人生活。


40

《53天》

【法】乔治·佩雷克 | 著

汤城 | 译


★法国现代小说名家乔治•佩雷克遗作 ★未完成的解谜小说

《53天》是法国先锋派小说家乔治·佩雷克未完成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佩雷克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一直在写作本书,直至其1982年3月3日去世。故事以一名法国殖民地教师受托追查某著名侦探小说家神秘失踪事件为开端,从其失踪前所作的一本惊险小说和手稿中搜索蛛丝马迹,一步步揭露出隐藏在历史背景中的复杂真相。

本书收录了佩雷克关于这部小说已完成的全部内容:第一部分包括佩雷克已经完成28章中的11章,第二部分包括作者留下的丰富的笔记和草稿,第三部分包括小说最后17章的构想。读者可以从佩雷克留下的珍贵手稿中一窥他对这个悬疑故事的构思,想象并重构整个故事。


▊ 行思文丛 

41

《论邪恶》

【美】亚当·莫顿 | 著

文静 | 译


长期以来,邪恶虽令心理学家、哲学家、小说家和剧作家们深深着迷,但其概念依旧极其难以言说,《论邪恶》一书可谓是一段拨开邪恶多面性的、既令人叹服又惴惴不安的旅程。

什么是邪恶?什么驱使人们做出可怕的事情?如果能够对它进行解释,我们是否会将它曲解?我们能否想象连环杀手的心理?或许这种心理无法描述?邪恶是否依赖于善的对立面,正如宗教所说的,因恶致恶?

亚当·莫顿提醒我们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要提高警惕,任何对邪恶的解释必须要帮助我们理解三件事:邪恶缘何而生;为何邪恶经常在平凡事件和日常情况下发生;我们如何被视为邪恶。圣·奥古斯丁、《吸血鬼猎人巴菲》、连环杀手,亚当·莫顿引用多种绝佳例证,提出观点:邪恶发生在与邪恶对抗的内部心理障碍崩塌时。他也向我们介绍了噩梦般的人,例如阿道夫·艾希曼和汉尼拔·莱克特,并提示我们虽然这些人的行为惨无人道,但只有将其视为人类行为的一部分才能使我们更进一步正确理解邪恶。

《论邪恶》一书令人激动不已、发人深省,对于任何对此题目感兴趣的人而言都是一本必要的读物,在同等程度上既吸引我们,又能让我们产生排斥感。


▊ 原创系列 

42

《积木书》

赵松 | 著

继2015年登上国内众多年度好书排行榜的《抚顺故事集》之后,2017年,作家赵松推出了风格迥异的新作——《积木书》。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短篇小说集”。因为它并非“短篇小说”的“合集”。我们可以称它是“一部小说”。因为它是由很多闪烁着各种小说元素的独立短章构成的书。它不是各种故事碎片的收纳箱,也不构建完整的故事。它改造那些仿佛要生成故事的碎片,顺势将原本残缺的它们雕为成品,像安静的零部件……

其中总会有某些篇章,让你在读后自然联想到其它的某些。它们之间总是隐约着暧昧不明的关系或相投的气息。当然,它们也像积木,只是它们并没有那么单纯。构成它的每一篇里都会这样或那样一些短篇小说的特质。但它们绝非那种果实的状态——轮廓清晰、形象明确,不,它们更像被突然击中的果实,而文字像镜头模糊的高速摄像机,捕捉到那些瞬间,又近乎虚拟。

在这部书即将付印的最后时刻,我们跟赵松做出了一个默契的决定:删除长达八页的目录。“这样,”赵松说道。“就意味着,谁要想在看后重新找到其中的某一篇,就不得不在书里仔细查找……我自己也不例外。”

《积木书》是一场“小说”的阅读游戏。它是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什么样的阅读路线和想象的方式。


43

《古画里的中国》

孟晖 | 著

本书是知名作家、中国传统物质文化研究者孟晖的最新文化随笔集,包括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作者精心挑选194幅著名古画,在美好细节处停驻、引发,讲述古人的生活方式与有趣情致;下部分则是作者曾经创作的六篇小说,可以借此领略作者虚构写作的能力。


44

《我的骷髅》

曹寇 | 著

“我是写小说的,一般我都是这么对外声称的,外人也是这么认识我的。但同时我也写了十来年专栏随笔,因为我需要专栏稿费来养活我和我的小说写作,这就是我的生活。同时,我也觉得自己随笔写得很棒,所以有必要结集出版。”

——曹寇


45

《只有一克重》

朱朱 | 著

诗人、艺术批评家朱朱对画家刘野的个案研究,以诗性语言、广阔的理论视野、文学的理解力,勾勒一位画家的思想史。这本轻盈的小书并非一篇判词,相反,它充满了理解,不仅仅是一位艺术评论家对他画家朋友的理解,而是从更根本的意义上,一个人对另一人之命运及所有可能性的关切与理解。


46

《分裂分析德勒兹》

杨凯麟 | 著

本书为华语世界第一部研究德勒兹的力作。作者杨凯麟是知名青年学者,以锋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见绘制了当代的哲学大师德勒兹的思想肖像。本书各章分别讨论了德勒兹哲学的时空关键概念:艾甬、时间-影像、生成、折曲、虚拟等。杨凯麟认为,对德勒兹而言,思想的条件只存在于“失常的极点”。分析每个概念不可分离的內建极点,罗列其聚集的多种异质能量,探测由此诞生的思想平面,这便是“分裂分析”之意。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 

 新的一年,敬请关注 



编辑 | LY


Email:shzycult@126.com

-----------------------------------------------


读,就是不断地成为。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