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坛回声④丨陈立群:学校德育模式创新的实践探索
一个人的生活经历越丰富,往往思想也会越深刻,看问题也越尖锐,更加富有爱心和责任感。反之,生活经历越平淡,无论是穷的平淡,还是富的平淡,往往思想也会越浅薄。孤陋寡闻者往往不是自卑,就是自大;不是无我,就是唯我。
这是40年前我在浙师大读书的时候听一场报告听到的,我把这个话一直记到现在。在参加工作以后,有很多工作上的思考,其实都源于在母校接受的教育。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德育模式的创新探索:
一、走进农村大课堂
在日本,它规定小学生要到农村、渔村去生活一周;在西方某些国家,它规定学生要完成一定时长的义工,才能毕业。我曾经接待过两批美国的大一学生,他们暑期要前往非洲、中国的农村生活一个月。在接待他们的时候,我就在考虑“如果让杭州城里的孩子暑期到农村去生活、去体验,这应该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在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有一个特殊的暑假作业:要求在读的城市学生三年内累计有两周的时间到农村的宏志生家庭中体验生活。白天以参与田、地、山间的劳动为主。农闲时,在安全、方便的条件下,适当组织给当地农村孩子辅导语言学习;晚上与宏志生一起学习;安排一定的时间考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拓展学生的视野。活动结束后,每人都必须围绕“宏志精神与我”“三农问题与我”“和谐社会与我”等主题,写生活体会与考察报告。
在割稻、掘地、摘茧、砍柴、做饭、洗衣等劳动中实实在在地触摸农村,让学生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与不易,更深刻地理解宏志生勤奋刻苦的精神源泉,充分挖掘宏志生的德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走进农村大课堂活动,得到城市家长100%的支持,城市学生90%的支持。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全面了解社会,认识真实国情;培育学生一份情怀,也播下了城乡和谐的种子;学生在杭州看到农民、外地打工者,首先会想到曾经生活过的宏志生家庭,也会想到如何能帮助他们。
二、家风教育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古语有云“天下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曾布置过一个寒假作业,要求每个学生从自己开始,向上数四代,修一个简单的家谱。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去寻找自己在族谱中的定位,激发自我责任感;修家谱、写家史不同于一般的写作文,看家史不同于一般的看小说,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跟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家庭家族的兴衰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
三、“三志”教育
习总书记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陶渊明说:“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基于此,我总结提炼为“三志”教育,并将此确定为每个学生从平凡走向卓越的路径。何为“三志”教育?树立高远的志向,激发高昂的志气,培养高雅的志趣。具体而言,学生首先要把志向提出来,这个志向通常是“知”的东西,是人文社会的衍生物,是本能需要之外的,往往是大多数人“不得不”勉强自己做的东西。导致实现志向的力量强度不够,表现为志长气短,甚至有志无气。人的天性就有好逸恶劳的倾向,而践行志向要“劳”;人的天性就有避苦求乐的倾向,践诺志向不是那么快乐的事情。其次,要配以高昂的志气。但单有志气还不够,一定要配以高雅的志趣,来对志向和志气进行平衡。就像美国卡内基所说的“朝着一定的目标走去是‘志’,一鼓作气走到底,中途绝不停止是‘气’,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志气’,一切事业的成败都取决于此。”
我觉得对学生来讲,最好要找到其情感相对薄弱的地方。从这个地方入手,做工作往往最有效的。学生情感的熔点高低不一,唤醒他们的方式往往也不一样,为什么有些学生特别难以沟通,如何找到其情感最薄弱的地方,打开学生心灵的关键在哪里呢?我认为教育最为本源的动力还是情感。所以在实践中,我们要求学生回顾一下成长过程中最令其感动的一件事情,并把它写下来。每个人所写的最感动一件事,一定是其内心深处的,一定是震撼其心灵的,一定是真爱使然的,一定是精神层面的,也一定是最为缺失的。
对于精神意志的强化环节,可以采用“志向树”的做法。让每个学生在小纸条上写下“三年的高考目标”和“未来的人生目标”,以班级为单位塞进一个玻璃瓶。密封好后,埋在树下。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与母校之间形成情感上的纽带,从而使他们更热爱自己的母校。
(以上内容根据报告人录音整理,未经过报告人审阅)
据悉,本届论坛由浙江师范大学和田家炳基金会共同主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展现具有前沿意义、典范价值和普遍适用性的变革案例,创生和凝练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德育模式变革创新的成功经验,在传播和推广中,提炼新时代立德树人德育模式的新理念、新范式和新方法。“新时代德育模式创新论坛”为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常设论坛,每年举办一次,今年为首次举办。
本次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的方式开展,活动当天观看直播点击量超过50余万人次,截止目前已超60余万人次,活动得到了《学习强国》《浙江教育报》《金华日报》《金华新闻客户端》等媒体的专题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直播回放
您可通过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收看本次论坛回放
编辑/张怡婷 陈张泽 沈添乐
责编/彭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