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教育星空

其他

学 · 你能 | 夏亮亮:用梦想之光照亮青春之路,成功申博北京师范大学

夏亮亮,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20级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王良辉教授。两年平均综合测评排名专业第一,获校一等学业奖学金以及省优秀毕业生、校优秀团员、校优秀党建信息员等荣誉称号,已公开发表3篇CSSCI期刊论文,成功申请3项软件著作权,参与多项国、省、校级课题。现已成功申博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专业。谈到申请博士研究生,夏亮亮认为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保持热爱的过程。他将自己申博的原因归于两点:一是因为积累,所以勇敢。研一、研二时,他相继参与了导师的两个课题,并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使他看到了自己继续深造的潜力。同时,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与支持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读博的决心。二是因为热爱,所以选择。夏亮亮发现自己热爱教育研究,平时老师们提出的一些问题都能引起他的思考,这种热爱让他比较早地确定读博,想通过继续深造来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为自己的学术追求打下坚实基础。
2023年8月23日
其他

“传唱红色经典,喜迎二十大召开”|教师教育学院红色经典主题音乐会圆满成功!

6月23日晚,教师教育学院党委、工会、学院合唱团在校工会多功能厅举行“传唱红色经典,喜迎二十大召开”主题音乐会,以传唱红色经典的形式,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校工会蔡志良主席、缪存影主任,音乐学院张建国老师、国家级信息传播实验教学中心成军,教师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查颖老师,党委副书记狄伟锋老师,教师教育学院工会两委委员刘冬仙老师、学工办辅导员蒲伟军老师等出席此次活动。❖活动伊始,学院党委书记、合唱团团长查颖老师向大家致辞。她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是教师教育学院合唱团的阶段性成果展示,更是以此为契机,传唱红色经典名曲,献礼党的二十大。她还对校工会、音乐学院、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兄弟单位的长期支持表示感谢。党委书记查颖发表开场致辞音乐会在一首《领航》中拉开帷幕。合唱团成员以饱满的热情唱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深情——“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朴实的歌词,滚烫的旋律,讴歌了党的百年辉煌历史成就。在慷慨激昂的歌声中,听众不觉挥起手臂,加入合唱团的演唱,共同唱响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小白杨》《乡音乡情》《母亲的微笑》《声声慢》《这世界那么多人》等歌曲依次登台。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唱出了心声、唱出了力量,更唱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传唱红色经典,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耳熟能详的旋律,承载着时代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砥砺奋进,也激荡着每一位教育人心中的家国情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党带领祖国和人民取得一次次的成功和进步,是党带领我们建设小康,走向繁荣富强;是党带领我们走向世界,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党的正确领导,将我们的祖国建设得如此强大!我校音乐学院著名指挥家张建国教授担任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指挥,铿锵有力的歌声,将本次活动推向了高潮。在悠扬的歌声中,本次“传唱红色经典,喜迎二十大召开”主题音乐会圆满落幕。教师教育学院全体师生诚挚祝福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往期精彩|点击可跳转原文①大咖云集: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科2022年优秀大学生暑期“云夏令营”活动安排新鲜出炉!②浙师教授说专业
2022年6月25日
其他

大咖云集: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科2022年优秀大学生暑期“云夏令营”活动安排新鲜出炉!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科2022年暑期“云夏令营”将于7月10日至12日举办,本次活动阵容豪华,大咖云集,共同参与授课与小组指导。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安排吧!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科2022年优秀大学生暑期“云夏令营”活动安排申请办法见“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科2022年优秀大学生暑期‘云夏令营’招生公告”,详情请点击往期回顾!愿同学们都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往期精彩|点击可跳转原文①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科2022年优秀大学生暑期“云夏令营”招生啦!-融媒体中心
2022年6月24日
其他

浙师教授说专业 | 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TNNLS、BJET、中国科学(中、英)等期刊及重要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25篇为中科院SCI一区或SSCI一区期刊论文、9篇入选全球ESI高引用论文。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教育技术与应用。02
2022年6月23日
其他

浙师教授说专业 | 应用心理学:一念四能,“学-教-研”一体化!

01心理学学科带头人李伟健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课题多项,主持1门国家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获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首批浙江省本科高校省级名师虚拟教研室。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受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广泛报道。02专业基本情况专业位于全国前列,省内一流。浙师大心理学系始建于2000年,2007年应用心理学专业成为浙江省内唯一的心理学省级重点专业,2012年和2016年分别获得浙江省本科院校“十二五”和“十三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立项。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列2022-2023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应用心理学专业排名第7名,为五星级专业(全国共250个同类专业)。03培养目标本专业根据国家基础教育领域对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战略规划要求和中学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实际需求,立足浙江、面向全国,旨在培养富有高尚师德与教育情怀,具备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创新与自我发展能力,掌握扎实的心理学学科知识,具有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能够在中学及其它教育文化机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工作的骨干教师。04核心课程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心理学史、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理论、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技术。05
2022年6月22日
其他

浙师教授说专业 | 小学教育:全国排名前6的五星级专业

全面发展、学有专长。全程实践、能力优先!——成为卓越小学教师!浙江师范大学小学教育是师范本科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重在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就业方向: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小学科学、小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各种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工作;小学及各类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管理工作。小学教育教授代表钱旭升,浙江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负责人。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浙江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浙江省教材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首批“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全国课程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在《教育研究》《Journal
2022年6月20日
其他

考博先锋|张书宁:与其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张书宁,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9级教师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林一钢教授,于2022年成功考取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共发表CSSCI、CSSCI扩展版等期刊论文6篇,参与或主持国家级、省级、校级课题4项,本科与研究生期间曾获得“国家奖学金”“一等奖学金”“人人学术报告优秀报告人”“学术创新优秀奖”“优秀团干部”等荣誉。风起:从一而终,不变的选择“考上南京师范大学是一直以来的想法,从未变过。”谈及为什么会考博,张书宁毫不犹豫地回答。学习的初心让她格外地执着,她从高考填报志愿时就梦想去南师大,硕士一志愿也是南师大,回想这段经历,张书宁笑着说:“再一再二不再三吧。”不断求知的过程给她带来了前进的信心和动力,愈加尝试,愈加沉迷,愈发快乐,愈发享受其中。正如山脚、山腰、山顶的风景各异,更高的平台往往拥有更独特的风景。“去更高的地方看不同的风景”,这也是张书宁的心之所向。成为一名大学老师是她儿时的梦想,也许在别人眼里看来这只是一个孩子的玩笑,但张书宁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正是这份热爱造就了张书宁学习上的“忘我”。在硕士学习期间,她发现自己对教育研究产生了浓烈的兴趣,硕士三年,还不足以让她更深入地去探索这一领域,为此,她更加坚定了继续深造的决心。“想要通过进一步的学习获得更多尝试的机会,在教育行业找到一个自我的归宿”,这是张书宁的决心。理想之风,热爱之事使她坚定了目标,明确了方向,让她越发坚信慢慢来,努力前行,总有实现梦想的一天。风吹:听从内心,不断前行听从自我,快乐学习。回忆研究生学习的经历,她说,研究生学习并不简单,一开始她也看不懂论文,甚至连论文题目都理解困难,而且反复做同一件事情让她感觉到枯燥。但她却有自己的小妙招:我们要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内心中去接受、去阅读。在阅读论文时可以先看题目、摘要以了解其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从粗略阅读再到详细阅读,一步步深入,更重要的是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会事半功倍。此外,张书宁分享了她的考博经验:“博导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科研思维和语言逻辑能力,而这样的能力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养成的,需要达到‘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突破’的突破。所谓‘积累’,指的是持之以恒的阅读,不仅包括中文的书籍文献,还有外文资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张书宁的坚持给她带来了回馈。“当阅读得足够多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更加通透,写出来的文章也更有深度。”
2022年6月18日
其他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科2022年优秀大学生暑期“云夏令营”招生啦!

记录教育时光-文字|心理系编辑|车玉琨校对|蒲伟军
2022年6月17日
其他

“明天还想见到你”|三年陪伴是对教师教育学院学生会、团务中心最长情的告白

21年的6月绵延的细雨诉说着分离的愁思我们的不解之缘还在延续22年的6月蓦然回首那些心动瞬间铭刻心间明天还想见到你群英荟萃,追忆时光曾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将三年的光阴,挥洒在教师教育学院学生会和团务中心,而转瞬即逝间,已到了离别之际。在时光深处,他们留下的是不可磨灭的回忆,让我们一同追忆那段美好岁月,让爱与温暖留驻心田。2020-2021学年教师教育学院学生会togeter
2022年6月16日
其他

智能时代的德育丨周跃良:未来教师德育能力结构

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未来教师德育能力结构》。应该说,所有的道德教育或者说我们要完成的德育任务,除了家庭教育以外,学校可能是一个最重要的场域。谁来组织和实现这个工作?教师当然是最重要的承担责任的一个人。对未来智能时代的教育,我们教师的能力需求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教师是否需要德育能力?他需要怎样的德育能力?我今天要讲的题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是为什么要谈教师德育能力;第二个是未来教师的德育能力到底指的是什么;第三个就是我们谈一下未来教师的德育能力结构。为什么谈教师德育能力?实际上有很多专家今天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就是可能在将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教师角色的重要变化就是学科教学的任务很多都将会由机器来取代。我们特别强调道德教育一直是教师的一个首要任务,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从现有的情况来看,他们把大多数的精力都放在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上面,而作为一个道德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却并不是太明显,且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道德教育中非常好的或合适的一个人。习总书记提出我们的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如果我们现在迈向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将来还是把知识传授作为主要任务,他的岗位就会保不住。我觉得让我们教师之所以能够不被机器所取代,并且能够持续承担起我们学校重要教育任务的,就是他作为道德教育者的角色。也就是说承担起道德教育的任务是未来教师的立身之本。这个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但是我们现在学校教育当中,特别是在师范教育和在职教师培训中,我们只讲到了师德,只讲师德教育、师德修养和思想教育。尽管我们现在教师的十条行为规范,已经把教师的师德规范泛化了,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或是狭义上的师德概念。我觉得作为师德的概念,它可能更多的是一个品德或者政治范畴的概念,不属于我们教师能力结构的一个部分。它是非常重要,但是它不是能力,我把它作为成为教师的一个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但是要让我们教师成为一个道德教育者,他光有师德是不够的,他还需要我们讲的教师德育能力。这种德育能力是个人能力范畴,它指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和人格发展的教育能力,它是一种教育能力。像我们学科知识教育一样,它是一种属于可以培养、可以训练的能力。我们现在只考虑训练或者培养我们教师的师德,而没有考虑培养我们的德育能力。那么基于这个问题,我们跟袁老师他们一起商量,在我们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里面,一直非常强调我们对教师德育能力的研究。教师德育能力作为一种教师必要的能力到底是什么?2019年底的时候,我们就开过一个关于教师德育能力建设的研讨会。我们也申请了各种课题,教育部也委托我们做了一个项目,就是教师德育能力发展机制及培养研究。我们在省里面也申请了各种项目来研究教师的德育能力。那么德育能力到底指的是什么?我想德育能力作为一种教育能力,指的是教师促进学生道德和人格健康发展的能力。我觉得这种能力并不是作为一个专业的德育教师所应具备的,而是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具备的,作为“立德树人”这个内涵下面所强调的一种能力,我认为是教师应该具备的首要能力。我刚才也从我们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特点当中提出,它是一种首要能力,那么这种能力作为我们的一种教育能力的话,它肯定是一种教师这种专业人员所需要的专业能力,也就是促进学生道德和人格发展的专业能力。恰恰在学校里面,我们智育有学科教师,体育有体育教师,美育有音乐、美术教师等等,但德育只有一个德育指导员,有德育处,没有专业性的教师。所以我觉得我们特别需要强调,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承担德育这一首要任务的责任。所以教师的德育能力,指的不是德育专任教师的工作能力,而是所有教师作为立德树人主要任务承担者所应该具备的能力。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刚才也一直提到,教师只有通过德育能力才能够去建构自己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不可替代性。李政涛教授也提到了这一点。我们引用袁振国老师的观点,有70%的工作将来是可以被机器所取代的,那么是不是意味着70%的教师就可以不要了?这个显然不是。怎么来体现教师的价值,从这个方面要努力让每一位教师成为道德教育者的专家身份,具有专业的德育能力。我觉得我们现在应该抛开那种以楷模、以师德,也就是通过榜样来进行师德教育这样一种逻辑,而应该能够让每一位教师懂得如何有意识地去关注、去实施道德教育。也就是说对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应该能够找到合适的德育机会,并且能够找到比较好的德育方法,来对我们的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人格发展的教育。那么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师应该是具备必要的或者是合适的一种德育能力结构,也就是他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那么未来教师,特别是我们现在人工智能时代来临的情况下,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应该具备的德育能力到底包括哪些方面?我们经过各种各样课题的研究,包括我们联合国内各个高校里一些专家提出来的见解,我们对相关的教师德育能力,提出来4个一级指标,也就是4种基本的能力结构,并对其进行了评价。我们也提出了9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作为我们教师能力结构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这是一个总体的框架。具体来讲,我们讲的教师德育能力结构或者4个一级指标,实际上指的就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作为他首要的能力,包括4个环环相扣的能力。第一个就制定德育目标,第二个就是识别和创设德育机会,第三个就是运用德育方法,第四个就评价学生道德发展,这是教师在组织实施道德教育时的四个关键点。这里谈到的制定德育目标,实际上就是怎样能够根据国家、社会对我们学生道德发展的要求,根据现有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为每一个学生制定相应的道德发展目标。因为即使在一个班级里面,每个学生道德发展水平或者所存在的道德问题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学生的道德发展目标应该是“统一的要求”和“个人的需要”相结合的。我们教师都应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需求,然后有意识、有计划地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系统的教育方法,或者说对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达到我们社会和国家所要求的目标,这个是第一个能力。我相信作为教育的逻辑,这个是第一个首要能力。第二个德育机会的识别和创设能力,我觉得这个是道德教育和我们的学科教学以及其他的教学相比非常不一样的地方。我们现在的道德教育把它变成课堂里面的思想政治课,把课程作为一个讲大道理的课堂就完了。其实不是,刚刚孙教授就提到了这种具身德育的方法。其实这种具身德育方法也好,或者我们这里面所讲到的识别和创设道德教育机会的能力也好,实质上就是应该让我们的教师抓住学生真正能够进行道德教育的时机,而不是仅仅组织一个班级教学和课堂教学就完成了。一个有德育能力的教师能够敏锐地发现学生出现了什么问题,出现了什么状况,这种状况最适合采取哪种道德教育手段等等。比如说是跟人打架,说谎话等等,这些是最容易看到的一种德育机会。教师应该具有这种临场感、现场感,寻求教育生活当中的恰当的德育时机。并且,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能够采取这种超越传统的灌输的、强制化的德育方法。第三个方面就是德育方法的应用能力。德育方法除了班级总体的指导以外,我们更加强调的是学生道德发展的个别指导能力,实际上是强调根据不同学生的道德教育时机来采取相应的方法。这里面有群体的、有个体的,但是我们认为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讲,我们个体的或者集体教育方法都可能渗透在所有的教育场景里。比如说我们现在讲的课程思政、课程德育,这是班级里应该去做的一个工作。但是我们在其他一般的场景中所提出来的道德教育,可能更需要我们这里面所谈的个别的道德指导方法,能够灵活的选择和运用各种德育手段和方法。第四个能力是是道德发展的评价能力。作为我们的教学活动,一定要看到道德教育的效果。就是学生道德发展的评价,这个既是我们开展道德教育的始点,同时也是评价教学效果或者是德育效果的一个关键。刚才已经提到我们制定道德教育目标的时候,首先就是要了解学生道德发展的阶段或者状况,同时通过我们的道德教育规律,最后能够看看学生的道德发展会到什么样的程度,这就是对学生的道德发展的评价,最终来评估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成效。我想从道德发展和德育效果的评价,实质上和我们教育教学的评价是一回事情,也可以说我们德育能力作为一个教育能力,实质上就是跟我们一般所讲的学科教学能力的逻辑是一样的。我们从注重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转换到如何去培养教师的德育能力这样一个轨道,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够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任务,同时也能够让我们的教师能够在未来人工智能时代处于一种不可替代的地位。今天我所介绍这些内容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据悉,本次研讨会由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联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国育未来教育科学(深圳)研究院、浙江省智能教育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活动当日吸引在线观看人数达50万人次。此外,本次活动得到《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学习强国》《浙江新闻客户端》等媒体的广泛关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极大提升了中心的学术影响力。直播回放您可通过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收看本次会议回放文字整理/刘小柳
2022年6月16日
其他

“明天还想见到你” | 党家来信,与你诉说成长故事

有一个地方,长桌一排见证着专注与勤恳,明灯一盏记录着信任与团结;有一个地方,是温暖的代名词,是奋进的催化剂。当时光的脚步悄然迈入这个毕业季,让我们一起回首,话别同行岁月。盛夏已至,故事未完,一封“家”书,待你亲启。郑哲涵
2022年6月15日
其他

“明天还想见到你” | 走红毯,拍合影,云晚会,一起为这场毕业典礼“打call”!

定制专辑、专属灯牌,这份走心的毕业礼物,你收到了吗?②“明天还想见到你”|万众期待的毕业典礼,细节透露亿点点!③“明天还想见到你”
2022年6月14日
其他

“明天还想见到你” | 定制专辑、专属灯牌,这份走心的毕业礼物,你收到了吗?

初阳湖畔杨柳依依田家炳楼典雅庄严青春在这里绽放浙师记录下了无数“独家记忆”为把这些美好永远留住教师教育学院特别推出毕业礼物合集带着满满当当的回忆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奔跑前进吧01
2022年6月12日
其他

“明天还想见到你”|万众期待的毕业典礼,细节透露亿点点!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晴空六月,响起毕业的钟声不知不觉,四年的光阴悄然过去我们再一次站在人生新的十字路口奔赴属于自己的理想山海就用一场盛大的典礼与四年青春时光作别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2022年线上毕业典礼“长路浩荡,万事可期”将于6月12日举行让我们共赴这一场盛典纪念在浙师、在教院的四载年华快一起来跟教小星提前看看今年毕业典礼的精彩看点吧!@全体毕业生Part1:重走四载路一度春风欢聚,四载岁月同歌我们在“浙”里诵读青春,却不说再见一起重温这四年的大学时光啊此去星辰大海,我们未来可期
2022年6月11日
其他

“明天还想见到你” | 教师教育学院毕业生党员集体组织生活会隆重举行!

六月上旬,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本硕博毕业生党员们即将就此告别校园,他们是
2022年6月10日
其他

“明天还想见到你” | 让美好定格,在“浙”个瞬间

“这是我的第二份半价哦”当阳光洒落,在林荫道旁抑或是田径场上如果是和亲爱的你在一起两瓶橘子汽水,便足够心花怒放树梢间的光线,剪影里的校园忽而长大的我们会一起迈向未来我们的青春不会散场!PART
2022年6月9日
其他

“明天还想见到你” | 想要毕业合影?还想走红毯?安排!都在6月10号!

毕业季六月的风,温柔和煦,却让毕业生的心头泛起阵阵涟漪。微风轻拂,盛夏骄阳,他们将踏上新的征程,迎接新的挑战。临行前,赠他们一片美好的前景,一只智慧的行囊,一场难忘的大学旅行。聚不是开始,散也不是结束,同窗数载的无数美好瞬间,将永远镌刻在他们心间。一起见证我们的毕业毕业合影、走红毯活动安排加载中…毕业合影以光影记录流年青春的回忆与不舍就此定格请毕业生着学位服,准时到场6月10日时间:10:20-11:30
2022年6月8日
其他

“明天也想见到你” | 2022届毕业生党员集体组织生活会议程,请查收!

教师教育学院学生会获评“五星级学生会”荣誉称号-融媒体中心
2022年6月7日
其他

智能时代的德育 | 李政涛:智能时代教育价值观的“变”与“不变”

刚才听了高瑞泉教授对信任社会的深度思考,听了曹刚教授对后真相时代的深度解读,特别受启发。和他们相比我是德育研究的一个外行,我更多的是德育研究的一个旁观者、倾听者和学习者。所以,接下来我从我自己的视野和角度分享我的一些倾听、学习、观察以后的启悟,向大家汇报。我的主题围绕着智能时代教育价值观这个核心问题,谈谈它的“变”与“不变”。我想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讲:第一,为什么是价值观?第二,教育价值观有哪些核心的构成?第三,在智能时代,教育价值观不变在哪里?是什么恒久不变,贯穿所有时代的教育价值观。第四,到了新的智能时代,它变在何处?变了什么?我先来谈一谈,为什么要聚焦价值观?价值观是人类“观念”的核心,也是“行为”的起点。所有的观念在我看来都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包括德育的行为。倒过来说,人类的每一个行为,特别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背后,都有价值观在支配着他,在影响着他,甚至在决定着他。观念是价值观的核心,为什么要抓“观念”?我们作为大学的研究者,特别强调理论导引,特别主张中小学老师不仅要关注实践操作,更要学理论。理论的核心,就是有理念,就是一种观念。观念何以重要,有这么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观念的改变,类似于基因突变,举个例子,比如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吃肉,无肉不欢,很多亲戚朋友都劝他不要吃这么多肉,对身体不好,对健康不利,有用吗?一般情况下是没有用处的,也很难改变他根深蒂固的吃肉行为,因为他已经成“习惯”了。什么时候他有可能改变,不再吃肉了呢?比如说有一天他突然信奉了佛学,认同了佛学的一种观念:“吃肉就是杀生”,一夜之间,到了第二天他就不再吃肉,因为他接受了吃肉就是杀生这么一种观念,并因此彻底改变了他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的方式。对他来讲,这是一个根本上的基因突变。类似的例子很多,当年卡森出版了一本书,深深影响了人类文明,书名是《寂静的春天》,它通过对杀虫剂在人类生活中的运用及其危害,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证据表明人类生态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这本书出来以后,它的环保观念改变了很多国家很多人根深蒂固的一些行为方式。从此环保的意识,环保的行为,包括环保的教育,进入了人类的日常生活,进入到人类的学校教育,包括进入德育,这就是观念的作用。因此,价值观无论是德育还是其他,都是首要的,都是核心,都是起点。所有的伦理道德,我的理解都可以归结为回答两个问题: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好生活?不同时代的伦理道德都会对这两个问题有一些共通性的回答,形成一些共识性的答案,也一定会有时代差异。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在好人和好生活回答上都有观念差异,这背后就是价值观。进入教育领域,价值观也是所有教育和教育改革的起点,特别是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教育,所有重大的改革都与之有关,包括新课程改革,包括我的导师叶澜教授带领我们团队发起的“新基础教育”,以及朱永新教授和他团队发起的新教育改革,条条大路通罗马,都以不同的方式回到教育价值观这个改革的原点。第二,教育价值观有哪些构成?它是一种标准,是一种尺度,所有的价值观都和“理想”,都和“好”有关,他们都通向“善”。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在教育领域,就是要回答什么是理想的好人才,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同时代是有不同时代的标准的,尽管有共同之处。我经常想,在农业时代,在咱们中国什么叫才华横溢,他能写诗,能创作优美的古诗词,这个人就是才华横溢了,文人是那个时代才子的典型代表。到了这个时代,可能好人才标准多样,能够做出一个好的编程,善于去计算,有强大的计算思维,这是这个时代好人才的新标准,也是才华横溢的新标准。什么是理想的好教育,什么是理想的好学校?背后都有价值的支撑。这两年关于未来学校,好学校,有很多的研究与思考,其背后都是价值观。就我而言,理想的好学校有4条路径,第一通向智能技术,一定要有人工智能,有信息技术赋能给学校。当然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学校以后,我觉得有两点特别重要:第一,一定要坚持教育性,这是袁振国教授多次在很多场合表达的:教育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一定是教育来引领,教育作为价值观打底的技术,它不是别的什么技术。第二,智能技术指导下的好学校,它要体现一个双向赋能。人类智能创造了机器,赋予机器人工智能,但是要避免机器智能越来越强大,人类的智能却越来越弱化,人却越来越傻。因此怎么反向赋能,将这一强大的人工智能赋能给人类智能,让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共生共长。对于这个赋能的过程,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思考,人类智能有没有可能赋予人工智能以“善”、以“道德”,包括道德的情感、道德的行为,机器人工智能有没有可能也有道德属性,赋能给他道德是否有可能?这同时也是我的困惑。未来的好学校它也是通向人文艺术的,不能只有科技,只有技术,还要有人文的关怀、艺术的气息。人文是通向爱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包括人对动物的友爱。艺术是通向“美”的,好的学校,好的教育怎么能离得开“爱”呢?怎么能离得开美呢?德育和美育,两者是有天然姻缘的。檀传宝教授为此专门去研究德育美学,打通道德、德育与审美、美育之间的关联。好学校的第三个标准,通向社区、社会。杭州采荷二小集团正在承建一个未来学校,它的基本思路就是把社区建在学校里,把学校建在社区里,彻底打破社区和学校的壁垒。过去也讲家校社合作,但这样的合作,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学校还是学校,社区还是社区,这么打通以后,就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边界打破以后,意味着未来德育的场所不再要么局限在学校,要么局限在社区,而是敞开,置于学校和社区相融合的全新场所里去育人。未来好学校的第四个标准,通向天地自然。人本来是自然之子,科技文明的发达,让人类越来越远离自然、疏离自然,甚至背离自然。所以现代学校教育,包括现代的德育,怎么找回丢失的自然,让育人、让德育也能安放在天地自然之中,让自然的伦理、人文的伦理,社会的伦理、技术的伦理融为一体,这些都是这个时代好学校、理想学校的价值观。此外,还有什么是理想的好课程,理想的好教材,理想的好教学,理想的好教师、好学生等等,都和价值观有关。同样是好学生,农业时代的好学生,工业时代的好学生,信息技术时代的好学生,智能时代的好学生,什么地方是相通的、永恒不变的,什么是需要改变的?前面曹刚教授提到了媒介,后面高德胜教授会讲到图像时代,我也一直很关注视频图像时代的教育。这个时代的学生和我们那个年代,我认为有一个根本的不同,我们这批60后主要还是文字人,是读文字书籍长大的,而现在的这一代学生很多是通过看视频、看图像长大,他们可以称为叫视频人或者图像人。这两类不同的人,他的价值观,他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包括他的审美趣味都有很大的不同。带给今天的德育和今天的教育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这样的文字人怎么去教这样的图像人、视频人,同样是视频人、图像人的教师,怎么去教同样是视频人、图像人的学生?这是智能时代一个很大的新课题,所有的德育、所有的教育都要以研究学生为起点,研究学生的标准,理想学生的状态,作为研究和实践出发的问题。第三,智能时代教育价值观“不变”在哪里?不变的是教育的本质,叶澜老师有句名言:“教育,就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教天地人事,教天地自然之道,人事之道,最终培育出生命自觉这样的本质,无论是什么时代都不应该改变。在我看来教育的过程就是师生相互定义,相互照耀、相互成全,彼此挖掘,提升创造和实现对方生命价值的过程。教育的核心是师生关系,这个本质我认为也不应该改变。不变的还有教师的爱,“爱”是师德的第一伦理和第一道德。教师要从事德育,他的师德,也是最重要的伦理道德就是爱。教师能爱学生吗?能爱他的教学吗?能热爱学习吗?我经常引用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王欢校长的名言,她每年都会对新教师讲这么一句话:只有教师热爱学习,学生才能天天向上,只有教师热爱学习,教育才能天天向上。第四,智能时代教育价值观变在何处?例如,会带来好课堂的变化。什么是好课,什么是理想的教学?这背后就是价值观。所有的德育最终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以往的好课标准是线下的标准,比如叶澜教授提出好课是“五个实”,是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的,但这五个“实”的标准当时主要是从线下教学得来的。智能时代,进入线上教学以后,它的标准是什么?还有双线融合教学,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以后,它的好课标准,哪些是和线上一样的、和线下一样的,哪些是只有双线融合教学以后才有的好课标准?这也是今天的课堂教学研究亟需关注的话题。再比如说什么是智能时代的好教师,好教师的标准到了智能时代,它应该有什么变化?变在哪里呢?变在关系!在我看来,智能时代师生关系将从师生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变为所谓的“三角关系”或者“三维关系”,那就是“人师+学生+机师”。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也开始承担了教师的角色与功能,发挥了教育的作用和教师的作用。最近一期《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教育机器人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吗?》,文章通过大量的实验与实证研究表明,教育机器人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它提升的程度大概是中等程度以上。这样的新型师生关系远比以往更为复杂,复杂的体现之一,在于教师的“能力”。袁振国老师在一篇文章里特别写了这么一段话,“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的讲授将被丰富生动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所替代;机械的练习、作业批改将被人工智能取代。据估计,现在教师工作内容的百分之七十将由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来完成。”接下来的关键问题是:剩下的30%是什么?那些只有人师才能做的,机师无法替代的是什么?例如,智能时代,教师要有搜集数据、处理数据、创造数据的能力,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是大数据的时代,没有大数据它可能是一堆废物。那么到了这个时代,教师有没有所谓的“数商”,即搜集、处理、创造数据的能力非常关键,这是智能时代的教师要有的新能力。无论是用智能助理,用教育机器人教学,还是自己去教学,都要搜集、处理数据,都要去创造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转化数据为教学方法,同时又不能只局限于数据本身,怎么把数据这个大脑和教育这个大脑整合起来,不要眼中只有数据,却没有教育,更没有人,这个协同整合能力对于智能时代教师,在我看来非常重要,教育的整合能力和伦理道德有密切的关系。再比如说人机协同、交互育人的能力,人机协同是智能时代的基本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看手机是人机协同、人机交互,看电脑也是人机交互,将来我们培育学生,包括现在的道德教育,都离不开这种人机交互协同,这些新能力都是这个时代带给教师的新挑战。这些挑战意味着智能时代的德育研究,将会带来很多新的重大课题,值得我们大家共同探索,共同努力!如上思考都是非常初步、粗浅的思考,仅供大家参考,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谢谢大家!据悉,本次研讨会由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联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国育未来教育科学(深圳)研究院、浙江省智能教育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活动当日吸引在线观看人数达50万人次。此外,本次活动得到《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学习强国》《浙江新闻客户端》等媒体的广泛关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极大提升了中心的学术影响力。直播回放您可通过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收看本次会议回放文字整理/杨晓娟图片/部分来源于视觉中国编辑/章嘉悦
2022年6月7日
其他

会议直播回放 | 全国第二届大学生心理辅导课教学创新展示会颁奖典礼暨学生实践培养能力研讨会

会议议程直播回放全国第二届大学生心理辅导课教学创新展示会(上)——实践能力培养交流全国第二届大学生心理辅导课教学创新展示会(下)——颁奖欢迎收看会议回放往期精彩|点击可跳转原文①这几名一线战“疫”的教育学子,收到了一封来自实习学校的感谢信!
2022年6月6日
其他

这几名一线战“疫”的教育学子,收到了一封来自实习学校的感谢信!

实习生们一边负责自己的班级,一边担任其他班级的临时班主任图5
2022年6月5日
其他

会议预告 | 全国第二届大学生心理辅导课教学创新展示会

Education②喜报|教师教育学院学生会获评“五星级学生会”荣誉称号③教师教育学院举办2022年新教师入职仪式暨学术报告会(第一场)-融媒体中心
2022年6月4日
其他

智能时代的德育 | Darcia Narváez:Holistic Moral Education

nest。这里展示的是我们的一系列的探究实践路径,我们基于全球的民族志探究的九种实践路径,是一系列的社会和生态环境,它们通常是由特定物种的成员继承的,所以所有的动物都有一个巢穴或一套叠层系统
2022年6月3日
其他

喜报 | 教师教育学院学生会获评“五星级学生会”荣誉称号

5月29日,浙江师范大学2021-2022学年“星级学生会评比”线上连线展示活动圆满结束。来自不同学院的19支学生会代表队参与本次活动,结合各院特色展示学生会工作情况,并接受评委提问,让整场活动精彩不凡。我院学生会代表以“星光汇聚,点亮教育”为主题进行了评选展示,并以总分第二的好成绩获评“五星级学生会”荣誉称号。一闪一闪亮晶晶,教育故事请你听。教师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学生会执行主席党思怡作为此次活动的主持人,围绕“组织星”“文化星”“科研星”“服务星”“宣传星”五个中心词,以拆盲盒的形式,与教小星展开对话,别出心裁地展现了教育学院特色。“组织星”思想建设举旗帜,教育队伍立标杆。“组织星”的光芒来源于学生会完备的制度建设与牢固的思想建设,教育学院学生会保持精简的干部队伍,以制度改革促进管理规范,以组织建设创新培养方式。同学们在学院重要场合,都可以见到“组织星”忙碌的身影,真正做到了“让党放心,让同学满意”。“文化星”文化活动齐开放,素质拓展共并行。“文化星”闪耀在各类文体活动的第一线,在它的引领下,我院学风建设同样得到助力——今年学院考研率突破新高,并成功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办了云端读书会等精彩活动。与此同时,学生会同样重视教育学子体育素质的培养,推动学院在各类体育竞赛均拔头筹。“科研星”科研赛事获佳绩,教育创新长才干。我院深入丽泽创新书院建设,继续打造“本硕博”三级互助小组,持续提升学院师范生科研能力。2021-2022学年,我院学生获省级以上立项10项,以及“互联网+”国家级金奖、银奖,“挑战杯”国家级三等奖等众多奖项。“服务星”志愿服务行不停,教育情怀传温情。教育学院学生会结合专业打造“青”系教育志愿品牌,在抗疫“战场”后方设立多媒体技术咨询岗,搭建线上倾诉平台“聊愈森林”……“服务星”秉持着“我为同学办实事”的理念,做到“怀恒心,展特长,怀大爱,尽所能”。“宣传星”推文视频助宣传,教育风采展青春。推文视频助宣传,教育风采展青春。一年内,“教育星空”微信公众号发布推文共205篇,其中15篇被国、省、市三级权威媒体录用,86篇被校级及其他媒体录用;更有关于跨越三千公里与青海民族学校联动举办“山海情”活动的相关报道被新华网录用,浏览量达30.9万。同时,本学期开始运营的教育学院视频号,已成为新型“流量密码”。提问环节中,评委瞿肖鹏问道:“学生会在学风建设和助力科研方面做了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面对提问,党思怡从“配合学院开展基础工作”“
2022年6月2日
其他

教师教育学院举办2022年新教师入职仪式暨学术报告会(第一场)

5月25日下午,教师教育学院2022年新教师入职仪式暨学术报告会(第一场)在17幢718室举行,本次报告会由教师教育学院党委主办,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跃良、党委书记查颖、青年教师与硕博士研究生等共计30人参与,汪俊、夏洪文教授进行交流点评。报告会由党委委员王丽华老师主持。活动之初,党委书记查颖对于新教师的到来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她表示,新教师入职仪式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见证了学院优秀人才的输入与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旨在通过青年才俊相互交流促进个人发展与学术繁荣。接着,出席活动的学院教师们为新入职的教师颁发了入职纪念牌,见证了学术共同体新力量的加入以及新老教师们的精神传承。
2022年6月1日
其他

在教育,你也能|热央姑丽:于平凡中开出梦想之花,铿锵玫瑰赴理想之约

“考研是一条艰辛的路,绝不是像上舞台表演一样简单,但它也充满了温暖。”这是热央姑丽在考研成功上岸后的肺腑之言。热央姑丽·阿卜力克木,教师教育学院小教184班学生,被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硕录取。作为我院近两年来第一位考研成功的少数民族学生,热央姑丽在采访中向我们分享了她的大学经历、考研经验及其心路历程。初心熠熠,圆梦家乡谈及考研初心,热央姑丽坦言道,她选择考研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能够继续在学校学习,希望再用三年的时间进一步锻炼和提升自己。其次,在回新疆实习的过程中,她也更明确地意识到:如果自己真的想要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点什么,她就需要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去学习更丰富的知识。“我的父母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全力支持我的每一项选择。从新疆的一座古老的城市——喀什噶尔出发,一路横穿中国来到这里,再到成功上岸,这都是因为有了父母对我的信任和美好的祝福。因此,我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让家人们为我骄傲。”心怀他人者,必定会比旁人多一分幸运。热央姑丽在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外,还在为了家乡的建设而努力,想让家人感到骄傲。这是普通人最为朴实而纯粹的心愿,也正是这样,才让她于平凡中开出了梦想之花。乐观勇敢,笑迎万难“我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大学生,没有拿过奖学金,没有参加过重要比赛,也不是什么班级委员,但我有很乐观的心态和很强的好奇心。好奇心带领我去尝试各种挑战,而乐观的心态教会了我接受自己的普通,给了我去体验各种不同的信心。”除了纯粹的学习外,热央姑丽还谈到了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我喜欢跳舞、打球和阅读。跳舞和打球是我最喜欢的排解压力的方式,每当音乐响起,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所有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而阅读则会带给我一片宁静,会让我思考作者,反思自己。”“也许是因为兴趣爱好的力量,我担任过丝绸之路协会艺术团的团长,并带领艺术团两次参加学校舞蹈大赛并获得荣誉,上舞台表演不少于十次。这些兴趣爱好跟学术研究没有直接关系,但正是它们给了我信心,暗示着我‘只要我相信自己,就可以做得很好’。”在她看来,兴趣和信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力远比想象中的大。建立更坚定的信心,有着更热忱的勇气,也是成功的关键。热央姑丽不断建立自信,不断提高自己走向更高:“我曾阅读过的一些书籍,它们在我认清自己、选择读研和坚持读研信念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人生由我》《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硅谷钢铁侠》等,它们都时刻提醒着我,我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决定我是谁的只有我自己。”此间坎坷,有你相伴在考研的过程中,自身的因素固然重要,但周围人的鼓励也同样不容忽视。对于热央姑丽而言,班主任孙志远老师在她的大学生涯乃至考研过程中都充当了尤为重要的引路人角色。“要说在考研过程中得到的帮助和关怀,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的班主任孙志远老师。从大一开始,每次和孙老师的谈话,我都能获益匪浅。”孙志远老师一直和热央姑丽强调,要有广阔的视野,要突破自己。“从选择考研,到考研过程中如何突破困难、最后复试环节怎么拿下,孙老师都给予了我最大的帮助。没有孙老师的帮助,我不可能有现在的成绩,老师的恩情,我将一生牢记。”与此同时,家人和朋友成了热央姑丽考研路途中最坚强的后盾,来自家人无条件的支持给了她足够的底气。“每当复习很累,提不起精神的时候,想象一下爸妈举着录取通知书的样子,我就会重新充满斗志。另外,在备考过程中和男朋友的互相激励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让我可以更加坚定地去备考。他的英语很好,会经常和我交流学习英语的方法,还会分享自己的经验,我们一起学习,不断成就彼此。我身边的朋友们也很支持我考研,他们相信我,鼓励我,每当我心情低落的时候,一杯奶茶、一顿烧烤、一次散步,都能让我感受到我不是在孤军作战。”经验分享,指路研途从初试成绩倒数第五,到复试成绩第一成功上岸,热央姑丽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分享给仍在拼搏路上的学弟学妹们:“首先,明确自己的目标学校和专业。接下来,根据获取的学校信息,尽快进入学习——专业课和英语等都是准备得越早越好,可以不用报班,但要灵活运用网盘等资源。其次,不要被别人打断节奏,要知道任何时候都还来得及。不需要和别人比,只要自己踏实学习,远离传播考研负能量的人。最后,复试之前千万别放弃,尽力获取最新的优惠政策信息,调剂信息等,更不能在初试之前就半途而废。”在热央姑丽自认平凡的大学四年中,她用努力浇灌出了梦想之花,成功到达彼岸。学姐寄语考研从来不是让你把一次考试当作人生成败的赌注,只是想让你在足够年轻的时候体会一次全力以赴。而且我们也知道,虽然我们很普通,但我们所热爱的,总有一天会反过来拥抱我们,所以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坚定自己的信念,调整好心态,勇敢地去冲!那些你为了赶路低头不语的日子,会成为星星点亮你的未来!加油,教育学子!往期精彩|点击可跳转原文①喜报|教师教育学院李新伟荣获第十六届“绿城·十佳学子”称号,陈怡、刘佳阳荣获“十佳学子”提名奖②喜报|教师教育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升学深造光荣榜大揭晓!③研磨·全国直播·反思:培育一流的教学团队
2022年5月31日
其他

喜报|教师教育学院李新伟荣获第十六届“绿城·十佳学子”称号,陈怡、刘佳阳荣获“十佳学子”提名奖

5月27日,浙江师范大学第十六届“绿城·十佳学子”评比大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隆重举行。绿城中国爱心基金会秘书长刘虹女士、首席义工左兵先生,浙江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坚教授出席评审会。经评审,我院博士生李新伟获得“十佳学子”称号,本科生陈怡、研究生刘佳阳获得“十佳学子”提名奖。李新伟:担社会重任,攀学术高峰李新伟,浙江师范大学2020级教育心理学学术型博士,师从李伟健教授。读博以来,以第一作者及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6篇SSCI、SCI文章,其中顶级期刊2篇、权威期刊3篇、一级期刊1篇;在课题方面,主持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1项,浙江省智能教育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2项。2017年9月,他成功考取浙江师范大学应用心理专业。入学后,李新伟坚定地立下了他的志向——考博深造,提升自己,为社会做大贡献。三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2020年,他成功考取了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学术型博士,继续跟随李伟健教授进行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从2017年至今的五年时间里,李新伟一直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应用研究与社会服务,心怀公益,牢记心理学科应服务社会的使命,为社会做出心理学工作者应有的贡献。他的硕士论文以“吸烟者戒烟”为题,并申请相关课题、发表了科研成果,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服务“健康中国”建设。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正值撰写毕业论文关键期的李新伟第一时间放下了论文,开始跟随导师着手疫情防控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经过连续奋战,最终形成包括了倡议书、视频、自助手册等材料,展现了心理学工作者应有的社会担当。2020年疫情复学后,省内中小学学生心理危机情况频频发生。李新伟跟随导师辗转多地,调研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2022年4月,针对目前心理危机测量工具存在局限,无法对青少年心理危机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在导师和研发方案团队老师的指导下,李新伟作为骨干之一,协助完成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风险测评与预警项目的方案开发……学以致用,不负热爱。从2017年的那个夏天开始,直到今天,他与浙师和心理学的故事还在继续。李新伟总结道:“成果和荣誉是属于过去的,以上皆为序章,我将在今后的科研生涯中,继续博学笃行,在做好科学研究的同时,利用所学专长服务社会,为中国心理健康卫生事业贡献浙师学子的力量。”青年者,乘长风,破万浪。愿李新伟的追梦故事能激励更多的教育学子坚定理想,沉淀内心,求真学问,做大贡献,书写新时代的人生华章。陈怡:让教育充满智慧的“追光者”陈怡,教育技术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现已保研至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期间,连续三年综合评价、发展评价、能力评价等多项指标位列专业第一,曾获国家奖学金、浙江省政府奖学金,全国计算机大赛二等奖、省电商大赛一等奖等90余奖项,其中省级以上近20项。陈怡与智慧教育的缘分,始于她大一暑期时的黄店支教之旅。当时的她被乡村孩子们真挚的眼神所打动,却苦于没有办法帮助他们走出求学困境。偶然的一次机会,陈怡在智慧教育研究院院长周跃良教授的一次讲座上听到了智慧教育在乡村小学落地开花的故事。深受启发的她逐渐形成了内心的答案,开始踏上了“让教育充满智慧”的道路。行动是驱散迷茫的良药。从传统的微课、课件,到交互式教学游戏,再到全景视频、沉浸式学习平台的开发,陈怡始终追逐着心中的教育之光,走在用“智慧教育”点亮教育星空的道路上。“这些经历不仅让我提升了专业能力与素养,更教会了我如何用科学探索和脚踏实地去呵护心中最原始的热爱。”今后,陈怡将跟随“国培计划”专家闫寒冰教授继续学习,并加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继续致力于智慧教育的研究与创新。刘佳阳:研能并重,传承育人之心刘佳阳,教师教育学院学科教学(数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于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二级期刊发表论文1篇,获第九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学士学位论文银奖、国家奖学金、“校优秀研究生”等多项荣誉。厚积薄发,她是坚定信念的科研人。踩着晨光出门、踏着闭馆音乐回寝,是刘佳阳生活的常态。日升月落,总有黎明。正是源于对学术的热爱和坚守,在经历了不断质疑、推翻已有想法、苦苦寻求新方案的过程后,她成功在顶级期刊上发表两篇论文,研究成果获得了“ICCM论文奖”银奖的荣誉。脚踏实地,她是教育路上的探索者。在教育学院学习的两年,刘佳阳立足课本、苦练师艺,科研、实践两不误,在发表论文并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同时,还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等课题,获得了校微课大赛特等奖。刘佳阳认为,“研”“能”并重,方可传承育人之心。“我会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努力,争取成为一湾滔滔不绝的流水,用心滋养沿路的花朵。”“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深刻地意识到了教师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在这个学期,刘佳阳进入了一所中学实习。祖暅原理、复数的秘密、抓堆游戏……在社团课中,除了教授数学最基础、重要、深刻的一面以外,她还与学生分享了数学实用、有趣、美丽又浪漫的一面,尝试带领他们去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及其迷人的发展过程。如今,研二的她也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渴盼能够在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往期精彩|点击可跳转原文①喜报|教师教育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升学深造光荣榜大揭晓!②研磨·全国直播·反思:培育一流的教学团队
2022年5月30日
其他

喜报|教师教育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升学深造光荣榜大揭晓!

苦尽甘来的那一天,一起见证山河星月。2022年,教师教育学院本科生升学深造再传喜讯!我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在各自选择的道路上大放异彩,呈现出深造路径多样化的特点:推荐免试生达7人(含直博生、硕士研究生),支教保研3人,农村硕师计划、卓越教师计划5人,考研录取21人,申请国外Offer
2022年5月28日
其他

研磨·全国直播·反思:培育一流的教学团队 打造有深度的大学课堂

短短一周之内,浙江师范大学孙炳海教授领衔的社会心理学教学团队连开两堂全国直播课,和大家分享了教师共情与信任两个主题。全国9600余人在线观看,受到广泛好评。应然发生:教学改革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社会心理学教学团队负责人孙炳海教授,自2005年担任该课程主讲教师以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内部动机。学习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每位学生必须系统阅读一本超过100万字的经典教材,阅读1篇JPSP的外文,公开做1次学术报告,改进1项研究设计,进实验室接受系统指导。这些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快速成长,学生们的学习成果还在与山东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的三校同步课堂中进行了深入交流。悄然成型:十八年深耕,改革成效渐积而成。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现了经典与前沿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李伟健教授指导下,孙炳海老师于2005年获学校教师教学技能十佳称号。团队打造了《中学生心理辅导》《社会心理学》等多门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8项。备课磨课剪影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必然路径:有深度的课堂应以扎实的科研为支撑。要上一门好课必然是对主题内容有自己独特而深入研究。直播课程《教师共情:共情与教师专业发展》结合团队近20年共情研究成果,将团队创新性研究转换为独特的教学内容。《人际吸引与信任》将经典实验和前沿理论相结合,在讲解影响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中把最新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来。已然样态:“研磨直播反思”三部曲成为教学持续优化机制。要上好一门课一定是对教学各环节精心研磨,反复雕琢。团队在课前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反复打磨。在直播的前一天,教学团队磨课至凌晨2点,早上5点起来继续打磨课程,只为呈现一堂好课。课上通过全国直播平台,倒逼教学团队不断提升教学水平。课后进行深入研讨反思。年轻的教师和研究生在研磨·全国直播·反思的课前、课上、课后三部曲机制下实现教学能力快速成长。直播教学剪影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教学团队反思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学生收获感悟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往期精彩|点击可跳转原文①智能时代的德育|高德胜:教育如何回应图像时代的要求②人际吸引与信任
2022年5月26日
其他

智能时代的德育|高德胜:教育如何回应图像时代的要求

我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教育如何回应图像时代的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图满天下的时代;第二,图像是有诉求的,对人有这样那样的要求。第三,图像时代的教育如何回应。首先,我讲一下我的研究背景。我们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图像饱和”的时代,“图像饱和”的生活对现实和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迫切的,但是我们这个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我这个研究的缘起是教育部发了一个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指导优秀影视作品如何进入中小学校,进入中小学课堂。我们国家重视到了图像的作用,重视到了优秀影视作品的作用,但是一方面,学生接受优秀影视作品的渠道和机会并不多。另一方面,学生在生活当中可以接触到大量的良莠不齐的影像。影像和当今儿童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是对儿童影响很深远的。上午几位专家都讲到了,我们现在通过图像,通过视频,每个人都可以发布消息,都可以成为一个传播体,其实图像和当前儿童的生活也是密不可分的。研究优秀影视作品进入学校当然重要,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研究图像的特性以及它作用于人的基本机制,这个才是更重要的。影像和图像有差别,但是图像我认为是影像的元素,最基本的影像是由图像构成的,所以我在这个研究当中放下影像,专门研究图像的问题。我讲的第一块内容就是图满天下的时代。我们当今这个时代是一个图满天下的时代。首先,世界就是一块大屏幕。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这一点。第一个是图像的复兴。在古代,图像由于它自身的特性很难传播,比如说我们把一个图像从一个地方运到一个地方,是很难传播的。因为图像比文字复杂,而且表情达意不太方便。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制作图像是有门槛的,没有这个才能就画不出一个图像。而且它不容易反映人的逻辑推理能力。从介质的角度来讲,我们内心都有这样那样的影像,它借助实体载体可以呈现,但是这个图像的流动和传播是受影响的,所以古代的时候图像并不发达。但是在今天,图像的介质的虚拟化,使图像的制作、获取、使用和传播空前的便捷,现在的图像的传播比过去要方便很多。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我们这个世界里的图像叙事是广受欢迎的,短视频之类的流传甚广。我们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屏幕,我们过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屏幕生活,到哪里都是看的屏幕,所有的建筑的外立面,比如一幢大楼的外立面,其实就是屏幕,我们现在就是这样的一种生活。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就是图像时代的“屏幕少年”。我们的孩子都是在屏幕的熏陶下,关照下长大的,从小在屏幕环境下长大,形成了对图像的一种“自然态度”。所谓“自然态度”,是指孩子们认为这个图像的存在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他生活的构成,生活中图像的存在是理所当然且不可或缺的。孩子们对屏幕和图像形成一种依赖,缺少图像,或者说缺少屏幕就会感到焦虑不安。他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在图像的指导下,日趋直接化和表情化。现在的小孩子在交流当中,一定会借助图像,借助表情,没有表情好像就不会说话,就是这样的一种时代。我们在这个时候,还存在一个反思屏幕生活的机会和窗口。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还在,我们小的时候是没有这样的生活的,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不是终身过这种生活的,我们和屏幕和图像是“半路相逢”的。我们现在虽然也过这个屏幕生活,但是我们是半路出家的,我们和屏幕,和图像生活还有隔阂,还有疏离。我们有过“没有图像或者说少图像少屏幕”这样的一种生活经历,所以我们还有一种“可以想象没有屏幕,没有图像的生活”的能力。如果再过几十年,我们这一代人如果过去了,后面的一代又一代人,他们就无法想象没有屏幕的生活。所以,现在我们这些有过这样无屏幕生活的经历的人还在,所以还有反思的机会。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不能够对图像抱有排斥和天生的反感。从图像本身的角度来讲,图像是一个原初性的表达方式。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婴儿是先识图再识字的,对图像对图画有一种天生的理解能力。小孩子是先看图然后再识字的,人对图像有一种先天的能力。从人类的角度来讲,人类祖先远在文字产生之前,都是用图画来表情达意的,来表达思想的。过去,远在文字产生之前,原始壁洞当中的壁画就画得很精美了。图像不仅先于文字,而且还是文字的根基。我们人类社会当中的文字的产生,一般都是以图像作为根基的,都是象形文字。比如说中国古代的文字,有很多都是一幅画,象形的,把世界的物体形象化了,然后才产生了文字。随着人类的进步,后来有拼音文字,拼音文字它没有象形文字古老,是后来产生的,所以图像是文字的根基。伴随着文字的兴盛,图像它虽然是一个原初的表达方式,由于文字产生,图像就开始衰落。文字产生以后,逐渐发展出自身的系统性和特性,就是文字具有抽象性、想象性和逻辑性。文字开始远离,贬低,排斥图像,尤其是印刷术的发明,理性主义和实政主义的兴起,巩固了文字的统治地位。那么,图像衰落的表现在哪里?从个体上看,儿时绘画的冲动和潜能逐渐被读书写字冲淡。当然,我们很多人小的时候都愿意画画,等长大了就不太会画了。人类整体也是这样,对图像和图形的依赖降低,图像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和艺术。比如有一部分人专门做这方面的工作,由做图像工作的人和画家那些专业人士来做,我们一般人已经没有这种能力了。从人类和图像的关系史来看,我们当今的图像兴起是一种“复古”。因为有了外在技术的保障,我们现在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和屏幕使得图像大众化,每一个人都可以使用图像,每个人都可以用图像来表达。当然,它之所以能够复古,是因为它有一个内在的心理基础。我们人的心灵,比如说我们思考问题把眼睛闭上来,脑袋里面会浮现出一幅又一幅的画。人的心灵是图像的流淌地,我们的思维方式其实都是这个图像。比如说,我们语言表达当中的很多语言表达方式都是图像,隐喻,借喻,这类的方式里面都有图像的根基。所以,我们人的心灵是图像的流淌地。我讲的第二个问题是图像对人的要求。所谓图像对人的要求,是指“图像是有欲望的”。它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吸引观者的眼光,它把你的眼光吸引到它那里去。图像与观者一般会形成一种亲密的关系。一个图像的生命依赖于观者的眼光,一个图像能够把我们的眼光吸引过去,它才能够有生命。图像也渴望驻扎进人的心灵,它变成了你内心的那种影像,进入到你的内心,它才能够发挥它的作用。所以它是通过人的目光,以形象的方式嵌入我们的心灵当中,永久“在场”。如果嵌入我们的心灵当中,就永久在场。图像是有欲望的,还有这样一个要求。图像它不光要吸引你的眼光,还是要向你叙述,要叙说。图像有文字难以比拟的叙述的能力和冲击力。比如当年做希望工程,苏明娟的眼神向人们言说了她所代表的整个群体的遭遇和命运,感动了无数的人。图像有很强的冲击力,它有叙述的能力,叙事的能力。图像作用于人的方式和文字不一样,文字需要解码,你要把文字系统编码的过程解码了,你才能理解文字。图像不是这样,图像它是以接入或者刺入的方式,就像一根线直接接入你的大脑,对人的作用是直接的方式。图像为什么能够接入我们的身心?首先,我们前面讲到,我们的心灵是图像的流淌地,我们的心灵里面本来就有图像,理解图像不需要解码。图像这个经历,我们小时候的图像经历,人类历史上的图像经历,沉淀在人类个体和物种的生命底色当中,我们就是一个图像浸润的人。所以图像通过“刺点”,通过眼睛这个“刺点”,直接进入观者的心灵和生活,它是接入的这种方式。在这方面,有一个图像方面的学者叫阿普康,他说“一幅简单的图片,就如插入观者知识电网中的电线。”图像就像一个电线直接插入你的身体当中,是这样的一种接入和刺入的作用。第三个图像的对人的要求就是图像有强大的说服力,图像更容易获得人的信任。我们经常会讲的一句话,有图就有真相。图像是现实的映照,它不是通过文字转码的。比如说我们描述一个现象,如果用文字来描述,它就需要转码。而图像是直接的映照,这个映照是现实的映照,所以人们更相信图像。图像和心灵是直接相连的,我们在读图像的时候不需要解码,图像作用于人的“第一天性”,因为引起的是本能性的直接性的反应。它的强大的说服力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图像触及人的情感和灵魂。图像可以直接作为证据,使图像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表达一种伦理要求,图像可以压制理性,排除思考,引起疯狂。这个图片(“拐卖犯罪”酿造的人间惨剧)是我们春节期间全中国人都在关注的一个内容,非常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和情感。这是图像作用人的方式,图像的要求。我原来文章的题目就叫图像何求,图像有什么样的要求?教育如何回应?第一个就是学校教育的图像态度需要改变。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对漫天的图像其实是无动于衷的,我们整个的学校教育当中对图像是有一种隔膜的,因为我们学校教育还是生活在文字的世界里面,对图像是一种无动于衷的态度。学校成了这个图像世界当中的孤岛,因为我们的社会当中到处都是图像,都是屏幕,而学校在这个方面是一个孤岛。学校教育对图像使用的一种无意识,比如说我们在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时候,我们现在教材当中的插图都是卡通图片,为什么要用卡通图片?没有人能说清楚,为什么不能用实体的图片,一定要用卡通图片?这个东西没有人能在道理上、在学理上给我们讲清楚。大家都用卡通图片,那我们也用卡通图片,所以它就是一种无意识。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缺乏对图像特性,对图像教育意义的一种研究。图满天下正向纵深发展,屏幕生活方兴未艾,我们的学校教育改变对图像的这种无动于衷的态度其实也是迫在眉睫的。那么怎么回应?我觉得“可视化素养”是很重要的,至关重要。关于“可视化素养”,我归纳了几个方面:第一个是读懂复杂图像,第二个是读出图外之意,第三个就是建构图像的意义,第四个就是进行图像选择,然后是提升用图能力这样的一些能力。这些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很重要的一种素养,可视化素养。学校必须承担可视化素养培养的责任。我们现在都是“屏幕少年”,图满天下,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图像的品味。我们学生的图像品味,学校不管,教育不管,就交给了消费娱乐业来塑造。我们很多小孩的图像的口味或者是品味,都是由消费业娱乐业来塑造的。而且小孩子为什么愿意沉溺在这个屏幕世界里面?是因为我们学校教育没有魅力,学生过的是一种枯燥、理性、竞争、压抑的生活。那么他到哪里摆脱这种生活,就到图像世界和游戏世界里。其实我们的竞争和这种浮躁的生活起到了一种把学生推到图像世界里面的作用。所以,我们学校教育在这方面没有承担好自己的责任。学校教育需要提升图像自觉,要改变学校的这种图像态度,要重视图像的教育媒介作用,逐步提高学生的可视化素养。然后图像使用应该有品质要求和教育的指向,提升学生的品味和能力,增强图像使用的专业性,做出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最优选择。用图像使用伦理培养儿童的图像伦理意识,我们要适切的使用图像,要有张有弛,培养学生思想和情感的深刻性。还有一个“引发警告”这样的一种策略。我有一年在美国的课堂听课,有几个小孩他就坐在走廊桌子上做作业,我问他为什么不进教室?他说我们教室内在放一个视频,视频有刺激性,老师说谁对刺激性的视频接受不了,可以离开教室。比如这里面,老师要用什么样的视频,用什么样的图像,他就会有一个“引发警告”,就是你接受不了这个东西,你可以离开。这样是一种对人的保护。因为图像不像文字,文字你可以不去想象,可以克制。图像直接作用于人的眼睛,作用于你的心灵,对人有一种刺激作用,所以这个“引发警告”也是很重要的。图像时代的教育回应,我觉得还有一个要发挥图像的说服力量,充分发挥图像的教育力量。我们可以在社会精密分工存在的情况下,用图像培养年轻人的责任感。比如我们“化远为近”,就像刚才李老师讲到的是科技伦理学,它就是一种远距离伦理。“化虚为实”,了解人类的苦难,关心关怀他人的经历,这些都可以通过图像来做到。还有一个就是警惕图像思路当中的一种“操控”风险,通过图像更容易操控人,社会当中,商业当中会用图像操控学生,激发情感,引起群体事件。我们要教育学生有对图像的“警惕”,有这样一种图像素养也很重要。最后一个就是培养图像时代的关键德性。第一个是审慎,因为图像它具有冲击你的直接作用,冲击你的情感和信任的作用,所以在这个时代,审慎是最重要的品质。还有一个就是真诚,因为图像很容易作假,我们现在的技术很发达,很容易重新组合,就要坚守真实和虚假的界限,因为你造出虚假的图像,别人很难分辨,这个时候真诚真实是很重要的品质。当然了,图像在我们网络上是汗牛充栋的,我们可以随手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用,原创的东西就很容易被别人抄袭。所以尊重原创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很关键的品质。在图像时代也要学会关心他人,关心公共利益,关心世界,这个也是我们图像时代的一些关键的德性。好吧,我就讲这些内容,谢谢大家。据悉,本次研讨会由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联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国育未来教育科学(深圳)研究院、浙江省智能教育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活动当日吸引在线观看人数达50万人次。此外,本次活动得到《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学习强国》《浙江新闻客户端》等媒体的广泛关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极大提升了中心的学术影响力。直播回放您可通过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收看本次会议回放文字整理/俞晓婷图片/部分来源于视觉中国编辑/管乐
2022年5月25日
其他

人际吸引与信任 | 心理学核心课程虚拟教研室教研活动暨共享课程全国直播见面课

你是否有这些疑问?1经济形势日益严峻时,为什么口红销量增加了?2为什么我们更有可能喜欢跟自己观点一致的人?3为什么只对信任的人做更深的自我表露?4远亲近邻哪个更让你有亲近感?浙江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孙炳海老师团队的教授、研究生和你分享人际吸引的经典实验和前沿理论、科研成果与实务运用。同时基于乐国安教授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社会心理视角下新时代社会信任体系建设研究”的前沿成果,和你分享信任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等问题。欢迎扫码收看-融媒体中心
2022年5月24日
其他

诗颂百年,继往开来|教师教育学院“青春如诗,百年芳华”经典诗文朗诵赛决赛顺利进行

百年激情冲云霄,亿万梦想缀山川。华夏风采今胜昔,炎黄子孙谱新篇。百年来,中国共青团在中国共产党坚强的领导下,接受了血与火的考验,经历了风和雨的洗礼,取得了无数伟大业绩。为喜迎中国共青团建团100周年,展现教院学子爱国之情与独特风采,5月20日晚,我院“青春如诗,百年芳华”经典诗文朗诵赛决赛在17幢112报告厅顺利进行。❖本次比赛由我院工会主席、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黄良英老师,院辅导员蒋栩璐老师、王萌老师担任评委。比赛共分为两个环节,首先是“诗咏年华,颂扬新韵”——备稿朗诵环节,其次是“诗抒胸臆,情传古今”——即兴朗诵环节。10支参赛队伍以用心的准备和精彩的表演活跃了现场的气氛,引得现场掌声连连。备稿朗诵环节“诗咏年华,颂扬新韵”——备稿朗诵环节,“愿我中国青年摆脱冷气”第四小组带来了一首《野草》题辞。四位选手结合“充实与空虚”“沉默与开口”“生长与腐朽”等成对的意象,准确把握了诗歌的思想感情;朗诵节奏把握准确,抑扬顿挫,起伏有序,极富表现力,深刻表达了中国青年誓同丑陋罪恶作斗争和彻底革命的决心。“或许青春的星光有些朦胧,但我们有足够的热情点亮自己的人生灯盏。”第六组选手带来了改编诗歌——《百年赞歌》。在党的指引下,“中国的青年运动从此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三位选手充满激情的朗诵深情抒发了中国青年不惧流血牺牲、誓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付出一切的献身决心,由衷地歌颂了中国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第八组选手带来了《赞美(节选)》,三人配合默契,用声情并茂的朗诵将观众带回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以带血的手”同饱受摧残的人民一一拥抱。三位选手的朗诵悲中有壮,沉痛中有力量,向观众展现了中国青年面对外来侵略时不屈的民族精神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宏大呼声。备稿朗诵环节结束后,乐尘音乐社成员彭参政、潘晟骏带来一曲《有我》,展现了中国青年奋斗百年永不停歇,用青春热血创锦绣中华、不负盛世中国的伟大理想。即兴朗诵环节接下来的“诗抒胸臆,情传古今”——即兴朗诵环节,在短短十分钟的准备时间内,各位选手沉着镇定、精心准备,为观众呈现了又一场精彩的朗诵表演。《在玉米地的中央》《黎明的通知(节选)》《我站在铁索桥上》《翻开五月的日历》……一首又一首诗歌回顾了共青团百年来走过的艰辛历程、取得的丰功伟绩,以深厚的感情歌颂着建团百年的荣光。评委点评等待比赛结果时,黄良英老师对各位选手的表现进行了具体点评。黄老师首先充分肯定了选手们在朗诵方面的巨大进步,尤其是前后鼻音发音标准,情感表现到位。同时,她也根据自身的专业能力,指出了参赛选手在部分发音和音变、着装的合理搭配上存在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经过两轮的激烈比拼,本次经典诗文朗诵赛的第八组荣获一等奖,第二、六组荣获二等奖,第一、五、九组荣获三等奖,第三、四、七、十组荣获优胜奖。于危难中诞生,在磨难中成长。历经沧桑,饱经风霜,彩笔绘就壮丽山河。教育学子在百年历史长河里接续奋斗,在朗诵声中彰显青春力量;百年青春,芳华永驻,向建团百年献礼!往期精彩|点击可跳转原文①讲座预告
2022年5月23日
其他

讲座预告|“杰出人物分享会”系列:教师教育学院2022届毕业生考研留学经验分享会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又到了毕业的季节经过四年的考验,曾经青涩的教育学子如今意气风发昂首迈步人生的下一阶段学长学姐们熠熠生辉的模样是否也让你向往希望在将来成为其中的一员?考研深造
2022年5月22日
其他

讲座预告 | 2022年新教师入职仪式暨学术报告会(第一场)预告

李伦:加强科技伦理的理论研究——科技伦理研究的四个面相③教师共情:共情与教师专业发展|心理学核心课程虚拟教研室教研活动暨共享课程全国直播见面课-融媒体中心
2022年5月21日
其他

慕课西行 全国直播:师范院校千里联动,共话教师专业成长

5月18日,为积极响应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和“慕课西行”号召,浙江师范大学与贵州师范学院联合举办了由李伟健教授主持的《教育心理学》“慕课西行”同步课堂,并启动由孙炳海教授主持的《社会心理学》全国直播见面课,跨越千里,共享精品课程。现场,浙江师范大学李伟健副校长与贵州师范学院熊世桓副校长共同致辞,贵州师范学院教务处长、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等领导和两校教育学、心理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参加了现场课堂,两门课程分别吸引了全国在线听众8000及5000余人观看。作为心理学核心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的重要内容,5月18日下午,浙江师范大学同时开设了面向全国的共享直播课程。孙炳海教授携共情研究团队以“教师共情:共情与教师专业发展”为题,呈现了一堂生动的“共情”体验课。孙教授与团队成员(博士生邵雨婷、曹柠梦、肖威龙,硕士生朱锋、武莹),从教师共情研究历程、概念价值取向、教师共情内涵与作用等方面,结合团队基于师生互动脑际超扫描范式的最新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教师共情”与“专业成长”的密切关系,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提供了新视角;6000余名师生线上线下同时参与学习交流。慕课西行,全国直播。据悉,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核心课程虚拟教研室由浙江师范大学牵头,协同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天水师范学院、黄山学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共同建设。截止目前,已先后与山东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开设同步课堂,向全国开设了4次直播课堂。往期精彩|点击可跳转原文①教师教育学院开展202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指导帮扶活动②智能时代的德育
2022年5月20日
其他

教师教育学院开展202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指导帮扶活动

2022年5月16日,教师教育学院于17-112报告厅开展了2022届未就业本科毕业生指导帮扶活动,应用心理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共40余名本科生同学参加。心理学系主任李新宇,心理学系教师王成、詹沛达、叶群,教育技术学系主任张家华,教育技术学系教师、毕业年级班主任毛刚、何文涛,毕业年级辅导员张文潇与会指导。会上,学院党委副书记狄伟锋向同学们表示了慰问与关心,代表学院高度重视同学们的就业工作,关心每一位同学的成才成长。李新宇等老师针对近几年教育学院的就业形势进行了简要总结,深入分析了两个专业的就业方向,引导同学们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树立积极的就业信心及良好的择业观,鼓励同学们拓宽就业渠道,抓住就业机会,突破编制限制,如升学、创业等。此次就业指导帮扶活动作为教师教育学院毕业生工作一部分,效果得到诸多同学点赞。此外,我院及时跟踪了解毕业生就业进展,还针对毕业生的各种诉求进行问卷统计,进行了点对点的就业帮扶,例如就业渠道一手资料的发布、师范生面试培训、网络面试间准备等。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就业工作,下阶段,教师教育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的统筹,继续为广大毕业生的就业保驾护航。往期精彩|点击可跳转原文①智能时代的德育
2022年5月19日
其他

智能时代的德育 | 李伦:加强科技伦理的理论研究——科技伦理研究的四个面相

接到会议邀请后,我最开始报的题目是“智能时代的新美德”。鉴于十天前,2022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我觉得还是应该讲讲我一直在做的科技伦理这个领域,于是改了题目。当然,我仍然认为“智能时代的新美德”是非常值得谈的。刚刚前面几个专家也都谈到这个话题,我深受启发,也深有同感。随着时代的变迁,未来美德的德目是否会发生变化?数字新基建、新人工自然逐渐形成,人生活其中的环境将发生彻底变化,以往的美德会不会消失?或者是否以其他的面貌出现?是否会出现新的德目?比如说,人的体力、智力都可以外化、外包,机器智能又可以内化于人。倘若安个芯片或者通过人类认知增强,人变得聪明了,那么刻苦努力、勤劳的美德还需不需要?又比如说,随着监控资本主义的出现,摄像头、人脸识别无处不在,那么慎独的美德是否还存在?因此,我觉得这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我今天改成了科技伦理的话题,因为我觉得科技伦理教育也是未来德育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刚才提到的两办印发的《意见》就明确要求加强科技伦理的治理、研究和教育。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科技伦理治理,与科技存在巨大伦理风险密切相关,而这些风险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障碍。比方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人类增强等客体技术和主体技术的汇聚,正在改变人、自然、机器及其相互关系,正在彻底改变人类行为的性质,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力量,触及到了人类所珍视的自然、生命、尊严、隐私、安全、自由、和平、幸福等价值。稍有不慎的话,这些技术就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不良后果,甚至会影响人类的繁衍和可持续发展。这就意味着科技伦理不仅关乎科技本身的发展,而且与人类的未来休戚相关。因此,当下关于科技伦理的讨论不再局限于学界,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甚至出现了所谓的“科技伦理热”。关于科技伦理,政府在管,科技专家在谈,管理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在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科技伦理研究繁荣景象”。当然也有人疑惑,这是不是意味着科技伦理研究没有门槛、缺乏专业性?伦理学家是否感觉自己的学术领地被蚕食了?这种情况在别的学科好像不是特别常见。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科技伦理研究是否应该是这种状况?伦理学家在科学伦理研究中应当起怎样的作用?我今天不打算直面科学伦理教育,而是围绕科技伦理教育中的“科技伦理”这四个字展开。在这里,我打算挪用美国生命伦理学家阿尔伯特·琼森在给生命伦理学定性时提出的一个分析框架。他认为生命伦理学一半是学科,一半是公共话语。我将这个框架稍作改动,变成我今天用来分析科技伦理研究何以出现上述繁荣景象的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之中,科技伦理学呈现出四个面相,或者叫四种面貌或形态。更准确地讲,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科技伦理研究的四个面相”。就科技伦理研究而言,四个面相就是:第一是作为伦理学学科,第二是作为多学科研究领域,第三是作为公共话语,第四是作为社会文化运动。第一,科技伦理学作为一个伦理学学科,应该有自己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例如,汉斯·尤纳斯的责任伦理学,荷兰学派的道德物化理论,等等。生命伦理学中的原则主义、决疑论、美德论,等等。这显然是哲学家、伦理学家的学术领域和研究使命。这样一种研究显然是以理论为导向的,它的任务就是要提出理论、原则和方法,这也是作为伦理学家身份认同的一个根基所在。在历史上,科技伦理学的兴起与伦理学研究范式和理论旨趣的转变是直接相关的。20世纪上半叶是元伦理学的鼎盛时期,伦理学关注道德的概念分析。20世纪50年代之后,世界面临那个时候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于是伦理学开始转向关注社会实践生活,导致了规范伦理学的复兴,并催生了以科技伦理学为代表的应用伦理学的兴起。这可以说是科技伦理学兴起的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它既体现了科技伦理学的理论导向,也体现了科技伦理学的实践导向。美国著名伦理学家、生命伦理学家、科学哲学家图尔敏曾经发表过一篇论文,题目叫做“医学何以拯救伦理学的生命”。他指出,20世纪前60年,伦理学由于沉醉于坐而论道,走到了穷途末路。而医学中的堕胎、脑死亡、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等,给伦理学提出了许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从而刺激了伦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使伦理学从“扶手椅伦理学”变成了“病床边伦理学”“实践伦理学”。“扶手椅伦理学”就是坐在带扶手的椅子上坐而论道。于是,医学激活了死气沉沉的伦理学。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图尔敏说医学拯救了伦理学的生命。进入21世纪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伦理风险也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再一次挑动了伦理学的神经,促成了科技伦理研究热。如果说20世纪60年代,医学拯救了伦理学的生命,那么我们可以说21世纪人工智能造就了伦理学的高光时刻。第二,科技伦理作为一个多学科研究领域,来自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从各自学科的视角,从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切入科技伦理问题。事实上,对科技伦理问题的关注始于法庭和科学共同体。二战结束后,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对纳粹人体实验的罪行进行审判,并于1947年提出了十条规范人体实验的伦理原则,即《纽伦堡法典》。这是历史上第一部涉及人类受试者研究的伦理准则。到了上世纪50年代,“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发表促成了帕格沃什运动,倡导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维护核能的和平使用。生命医学伦理问题,先是神学家、医生探讨,后来是哲学家、伦理学家,再后来又吸引了法学家和社会学家,等等,从而形成了科技伦理作为多学科研究领域的这样一个面相。因此,如果说作为伦理学学科的科技伦理学是以理论为导向的,那么作为多学科研究领域的科技伦理学则是以问题和后果为导向的。不论学科视角是什么,能够解决问题就可以,几乎所有的学科专业的人都可以参与到科技伦理的探讨之中。但是,这并非表明科学伦理研究没有门槛,它的门槛就是各自学科的专业水准。因此,科技伦理的多学科研究是正常的,是专业的,也是非常必要的。第三,科技伦理学作为一个公共话语,从医患关系对话,研究者-受试者对话,到课堂讨论、听证会、法庭辩论、伦理委员会审查、社群的交流,再到媒体的传播和曝光,促成了科技伦理成为一种公共话语。在历史上,在希波克拉底传统或父爱主义、家长主义的传统中,医生和患者是不对话的,医生占主导地位,病人处于被动状态。之后有了自由主义的影响,有了知情同意的概念,出现了尊重自主的医患模式,医患才有了对话。伦理委员会由多学科的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组成,这表明伦理委员会是一个对话和决策的平台。而媒体对科技伦理丑闻的曝光,更是为大众甚至学界讨论科技伦理问题设置了议程,也使科技伦理问题成为大街小巷、自媒体、社交媒体的话题。实际上,这也表明科技伦理作为公共话语是民主时代的产物,具有民主的特征。第四,科技伦理作为一场社会文化运动,是以重大案例的曝光为引线,通过权利运动等方式,使科技伦理成为大众意识和国家意志,形成了关注科技伦理的社会文化氛围。事实上,科技伦理的兴起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权利运动不无关系。在争取种族平等、性别平等等权利运动的浪潮中,也出现了呼吁保护病人权利、受试者权利和动物权利的运动,这些运动对科技伦理的兴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了科技伦理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科技伦理文化运动本身也成了社会文化运动的一部分,这也表明在社会文化运动这个意义上,科技伦理学是基于权利的伦理学。从历史上看,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持续四十多年的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塔斯基吉梅毒实验”丑闻,于1972年被媒体曝光,引起了美国朝野的震动。这个案例的善后开启了设立国家层面伦理委员会和伦理审查委员会制度的先河,使科技伦理管理上升为国家政策。后来,这些制度被世界各国所效仿。对我们国家而言,2018年11月爆出的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的案件,掀起了全民关注科技伦理问题的热潮,激起了中国科技伦理研究热,并引起了国家对科技伦理治理前所未有的重视。2019年7月24日,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组建方案,到十天前两办印发《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应该说我国已经初步完成了科技伦理治理的顶层设计。可以说,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案,伴随权利意识和新媒体的崛起,演变成了我国历史上一场极为罕见的科技伦理社会文化运动。它的影响之大,出乎意料。这个案件的影响绝不亚于美国“塔斯基吉梅毒实验”。在我们国家,另外一个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案例也许是1986年发生在陕西汉中的安乐死案。以上我们谈到了科技伦理研究的四个面相及其学术背景、社会文化背景,表明科技伦理学具有问题导向、后果导向、理论导向、实践导向、民主导向、权利导向的特征。这其实也是我们想通过科技伦理的四个面相,来窥视科技伦理学的例子。有了这四个面相的分析框架,我们可以尝试对科学伦理研究的现状做一个简单的评述。应该说科技伦理作为多学科研究领域、作为公共话语、作为社会文化运动,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促成了真正的科技伦理热。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科技伦理,科技伦理成为大众的意识和国家的政策,科技肯定能够更加规范地发展,造福人类。相比较而言的话,作为伦理学学科的科技伦理研究,应该说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甚至可以说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尽管我们已经有了很多类型的科技伦理学理论,但是似乎还未形成非常成熟的科技伦理的学科范式和理论体系。要加强科技伦理的治理,显然不能仅凭经验,还需要理论的指引。科技伦理治理的前提性和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加强科技伦理的理论研究。《意见》也明确要求加强科技伦理的理论研究。建构科技伦理学的学科范式和理论体系,我想这应该是伦理学家未来的一个研究重点,也是中国伦理学会科技伦理专业委员会的学术使命。科技伦理专业委员会将在推动“哲学伦理学+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科技伦理学研究范式创新的同时,致力于加强科技伦理的哲学伦理学研究,推动科技伦理学学科建设。也希望有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加入到科技伦理的研究当中来。谢谢大家。据悉,本次研讨会由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联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国育未来教育科学(深圳)研究院、浙江省智能教育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活动当日吸引在线观看人数达50万人次。此外,本次活动得到《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学习强国》《浙江新闻客户端》等媒体的广泛关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极大提升了中心的学术影响力。直播回放您可通过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收看本次会议回放文字整理/贺凯杰图片/部分来源于视觉中国编辑/管乐
2022年5月18日
其他

教师共情:共情与教师专业发展|心理学核心课程虚拟教研室教研活动暨共享课程全国直播见面课

主讲嘉宾✦孙炳海孙炳海,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151人才梯队第二层次,浙江省中青年骨干教师,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浙江省之江哲社青年学者,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致力于应用交叉科学的方法研究教师教育神经科学问题。邵雨婷邵雨婷,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教师共情的具身认知机制,目前主要利用行为实验和近红外超扫描技术考察师生互动过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ducational
2022年5月17日
其他

“教育薪火,浙里相传”——教师教育学院文创设计大赛,快来pick你的最爱吧!

暮春与初夏的交接,烈阳与阴雨的交替不知不觉间,5月已悄然来临“江畔两万俊彦,金华半城书声”教育薪火,浙里相传教师教育学院文创设计大赛入围名单重磅来袭!精心的设计,绚丽的图案只为献给最美的浙师01范温洋邮票、便利贴02黄凯、张梦勤、陆贝贝、周高权水杯03王均凤书签、帆布袋、鼠标垫、台历04应佳怡、王雨柯、吴晓宇伞05张幸怡、杨瑾卡套、杯子、帆布袋、手机壳06陈张泽
2022年5月16日
其他

讲座预告|就在今晚!“盛世青年存高远之志”:教师教育学院2022届毕业生保研经验分享会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又是一年毕业季看着即将奔赴岗位或求学深造的学姐学长们在各自的道路上熠熠生辉的模样你是否心有所动,希望能够效仿他们的成功经验?面对考研的激烈竞争保研的想法是否已经在你的心中生根发芽?惜时间,莫等闲,砥砺奋斗在青年!本次讲座,就由四位学姐给你分享她们的“保研秘籍”全力助力大家的保研计划!活动信息主讲人介绍
2022年5月15日
其他

扣响这颗球!让汗水属于这个盛夏!| 教师教育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院联谊排球赛顺利举行

一颗排球的直径只有21cm却可以装下我们整个炙热的青春全力以赴的男孩女孩们始终抬起头锁定目标、目光坚毅奔跑、跳跃、扣球
2022年5月14日
其他

树人桃李满天下,琢玉英才遍神州|教师教育学院李鸣华老师荣获校第五届“最美教师”荣誉称号

她潜心从事本科教学,育人成果突出,近两年曾主持省一流混合式课程、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校第二届课程思政微课大赛一等奖,指导本科生参加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大赛、全日制专硕生参加全国教学技能大赛,均获一、二、三等奖;担任支部书记十余载,带领着支部党员共同发展,党建成效显著,推动教育技术学系教师党支部获“先进基层党支部”荣誉,总计校考核“五星”2次、“四星”1次……她把“认真负责”贯彻教学生涯,以“铿锵玫瑰”诠释人生真谛,她就是我院教育技术学系李鸣华老师,于本年度荣获浙江师范大学第五届“最美教师”荣誉称号!❖潜心育人
2022年5月12日
其他

喜报!教师教育学院团委荣获浙江师范大学2021年度“成绩突出团委”荣誉称号

越百年栉风沐雨,绽芳华乘风破浪。5月10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浙师大举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对校五四红旗团支部、校五四红旗团委、校成绩突出团委进行了表彰。根据《关于浙江师范大学2021年度五四红旗团委、五四红旗团支部、十佳团干、十佳团员、先进团支部、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的公示》,教师教育学院荣获“成绩突出团委”荣誉称号。据悉“成绩突出团委”是浙江师范大学为表彰已连续2年获评校“五四红旗团委”、年度考核成绩排名前列、在“挑战杯”等重要团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院而设立的荣誉,在本次评比中,仅有三个学院获此殊荣。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学院团委的各项工作在学院党委的指导下、在全体老师的关心指导下有效开展。学院团学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学校和学院中心工作,从思想建设、学风建设、实践育人、组织建设四个维度着手,引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团学工作创新发展。加强思想引领,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如学院开学典礼、毕业盛典,打造“两季”思政品牌,其中“请党放心,强国有我”2021级新生主题党日活动累计观看量破14.87万!学院团委积极开展主题团日活动,获团省委盛乐老师给予好评,系列工作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等报道。疫情背景下,开展“云上青年诗会”、“云端读书行动”、“江与海共话”等系列活动,打破时空隔阂,共话书香心语。青年师生积极参加微团课大赛,获浙江省高校思政微课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等。扎实学风建设,创新创业成果喜人学院开展“本硕博”互助、深造榜样人物交流会等,浓厚学院考研考博氛围,2022年学院考研率明显提升;以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学术思维、学术能力”为目标,创建丽泽创新书院,实施科研训练计划,完善国省校院四级创新创业培育体系。2021年,学生共获省级及以上项目立项7项,校级项目立项36项,院级项目立项195项;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15项,省级21项,校级71项,其中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1项、省特等奖1项,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道金奖1项、银奖1项。致力实践育人,做强志愿服务品牌学院创新志愿服务模式,结合专业打造“青”系教育志愿品牌。小教专业连续八年开展“青”系儿童绘本阅读、手工制作、爱心义卖等志愿服务活动。教育技术专业在抗疫战场后方设立多媒体技术咨询先锋岗,切实帮助师生提升办公技能;开启“一技在身”在线公益系列讲座,为中小学教师提供精彩实用的技术课程。心理学专业上线心理“聊愈森林”,搭建同伴互助线上倾诉平台等。加强组织建设,全面推进团学工作学院积极开展团学组织改革,召开学代会、研代会;举办学生会、研会就职典礼,创新学生干部队伍培养方式;开展学生骨干团辅活动,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心理建设;举行学生干部述职大会,规范学生干部队伍培养机制等。学院大力开展各项工作,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成果丰硕,1人获评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浙江省十佳大学生、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1人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人获校新生演讲赛亚军,1个班级获评校学风特优班金奖,学院获校运动会甲组团体总分第一等。★★
2022年5月11日
其他

“明天还想见到你”|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把你写进论文致谢里

毕业是千百万个夏天的故事,千百万个人,千百万个不同的夏天,相同的只是告别。毕业论文或许就是“大学最后一次作业”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感谢再藏在心里也便成为了遗憾在这个毕业季,教育星空整理同学们的投稿将毕业致谢以推文形式进行匿名展示或坚定,或深情;敬师友,敬自己祝福每一场奔赴这个夏天,让我们好好说再见!“总有人间一两风,填我十万八千梦”在论文完成之际,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王丽华老师。每一次寻求帮助,王老师都会先亲切地唤我名字,肯定我的努力后再提出建议,从而勉励我让我做得更好。我在逻辑和语言方面容易出现问题,但王老师每一次都会在很仔细地阅读之后,给出我容易接受并修改的指导意见,她对语言的修正达到了某个词甚至某个字的程度。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素养、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也将是我今后学习和工作的榜样。我怀着无限的崇敬与感激,在此对王老师说一声:谢谢您!另外,我也要感谢,引我走上自信优雅的语文教师之路的郑逸农老师。没有他的关怀、劝勉与指导,我无法形成对语文学科的清醒认识,无法培养正确的学生意识,无法训练良好的技能意识,也就没有机会接触教研氛围浓厚的永康市D小学,且最终成文于此。我的成长也离不开浙江师范大学,尤其是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全体教师,在此也向您们表示我由衷的谢意!感谢我的母亲和本科四年来遇到的同学和伙伴,是你们在我困惑、焦虑、自我怀疑的时候给予我无数的鼓励和温暖。我们总会相遇,我们总要离别在夏日的暖风里让我们紧握住恩师和朋友的手道一声:“珍重”“落笔为终”,故事未终行文至此,落笔为终。2018年初秋到2022年盛夏,四年大学生活如烟火绚烂多彩。在这座尖峰山下的校园里有喜悦、有艰辛,有我将来教师生涯的宝贵财富。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向所有指导我、帮助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首先,我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张维忠教授。从论文选题、资料收集、初稿完成再到反反复复的修改,直到终稿的确定,都离不开张老师的悉心指导。每当有困难和疑惑寻求他帮助时,他都会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之余给予我中肯的修改意见,使我的学业研究能力有所长进。张老师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研究态度使我受益匪浅。同时,我要感谢在本科期间的所有授课老师。饮水思其源,学成念吾师。感谢你们的谆谆教诲,让我在小学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人生的重要一步。感谢教育,愿我一直心怀教育理想。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寸草之心,无以为报,是你们给了我最好的教育条件,你们的支持和理解是我求学之路上最坚强的后盾,我会努力成为你们的骄傲。祝愿我的父母一直平安喜乐。谨以此致,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前进的道路将会布满荆棘与鲜花,但你要一直走下去。“阳光正好,万物明媚”感谢我的父母家人,他们很支持我的考研,也很支持我的选择,他们是我最大的后盾和永远的避风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a
2022年5月10日
其他

在教育,你也能 | 彼方尚有荣光在,少年不惧岁月长,他就这样优秀地冲进双一流高校

world”。“希望我能一直记住这个简单又美好的早晨,在这个早晨里我没有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只觉得我的每一个明天也会永远像今天一样,暖和,舒适,阳光明媚。”这是余宗桓在毕业论文致谢部分结尾的一段话,
2022年5月8日
其他

行政教工党支部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学考察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

///5月3日下午,教师教育学院行政教工党支部在17幢711会议室召开支部大会,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学考察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由支部书记彭年强主持,支部全体党员教师参加了此次学习。会议伊始,由彭年强老师介绍本次学习的主要内容。然后他结合学校党委宣传部下发的材料领学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学考察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会上,还学习了《学校教职员工疫情防控期间行为指引(试行)》,通过指引切实提升校园疫情防控能力水平,全力以赴筑牢校园疫情防控防线,确保师生身体健康和校园安全稳定。最后全体党员教师共同学习了《教育部公开曝光第九批7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通过这些警示案例,提醒大家在工作中要坚守师德师风这条底线,做到警钟长鸣,以身作则,维护教师队伍的良好形象。参会老师们进行了交流与分享,大家表示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在工作中要坚守师德师风的底线,同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维持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往期精彩|点击可跳转原文①“明天还想见到你”
2022年5月7日
其他

以青春之名,致敬未来 | 教师教育学院本科20级年级大会暨五四主题团日活动顺利开展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建团百年续薪火,青春逐梦正当时。为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进一步教育和激励青年坚定理想信念,以崭新面貌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院特举办了本次以“以青春之名,致敬未来”为主题的年级大会暨主题团日直播活动。春夏之交,送给你们一场特别的主题团会!此次五四主题团日活动意在激发同学们的爱党爱国热情,颂扬民族魂,不忘五四精神,循着先辈的光荣路程前进,为完成自己的青春使命不断努力。·学期活动回顾·4月16日4时30分,婺城区全面启动新冠肺炎疫情I级应急响应,我院学子有序集结于校庆广场,积极配合学校“战疫”安排,筑牢了浙师疫情防控的坚实防线。连续两周的坚持,终于迎来疫散花开。在过去两周的封校期间,核酸检测让同学们共同养成了早起的良好生活习惯。尽管宅在寝室,学院依旧开展了丰富的活动。例如,“我的寝室微故事”让寝室生活蜜里调油;“阳阳助学·爱心云陪伴”活动让同学们在回馈抗疫一线工作者的同时发光发热;心理部的“聊愈森林”准时上线帮助大家排忧解难;更有浙师线上马拉松挥洒汗水,释放压力。疫情,隔离的是病毒,隔离不了的是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在长达两周的线上学习管理后,金华的疫情停下了肆虐的脚步,我们终于又迎来了线下的时光。疫情暂缓,但防疫的脚步不能停下,抗疫的路上仍然需要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正值热血五四青年节,这场大会更是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100年前,有这样一群青年学生,面对积贫积弱、兵荒马乱的近代中国,面对巴黎和会上列强破坏中国主权的霸道行径,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以救亡图存为己任,开启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征程。从1921年到2022年,我们在见证建党百年盛典后,又迎来共青团建团百年,这一股代表青年的力量也经历了百年岁月。任何年代,时代浪潮皆奔流不息,而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才是希望。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这一场特别的主题团会!·“我把青春献给党”微团课·——辅导员蒲伟军首先,20级辅导员蒲伟军老师给同学们讲授了以“青春正当时,不予负流年”为主题的微团课,“从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出发,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为例,展现我们青年一辈的生力”。正如鲁迅先生所言:“青年人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劈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疫情之下,大家众志成城,互相配合,最终共同打好了“疫情防控”这一战。无论是百年前乘着红船劈波斩浪的青年,还是如今乘着时代巨轮凯歌前行的青年,共同谱写的都是祖国和时代的华章。新时代的青年更应以坚定的底气、蓬勃的朝气和坚定的信仰,为国家注入活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疫情常态化下的心理调节·——班主任代表丁菀老师大会来到第二环节,由班主任代表丁菀老师向同学们分享了一些在疫情下调节心理情绪的方法。她从涉及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讲起,为大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虽然疫情扰乱了我们的生活、烦恼了我们的心情,但大家都需要打起精神来,及时协调好自己的心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生活中去。为了更好地聆听同学们内心的诉求,本次大会更增设了互动连线问答的环节。或是关于学习,或是关于生活,亦或是关于情感,对于同学们现场提出的各种问题,老师们都以自身的经历和经验为大家答疑解惑,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对教院学子而言,老师不仅仅只有“教师”这一个身份,更是可以诉说心事,寻求帮助的存在!·福利抽奖·一场别开生面的大会,更少不了惊喜福利环节!活动开始前,丰厚的礼品已准备完毕(含茶颜悦色葡萄乌龙味嗦嗦冻、茶颜悦色冷泡茶、奈雪一周好茶、25元饮品兑换券、3个月网易云音乐黑胶VIP、告五人的专辑等),在大会过程中通过抽奖的形式进行派送,充分调动了与会同学们的热情。·精彩节目展示·——各班参演同学此外,多才多艺的同学们也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才艺表演:少年有梦,追光而前。歌曲《追光者》,四人合唱,请你来听;寝室版《甄嬛传》以精湛的演技和巧妙的剪辑,上演了一出“抓马”的寝室风云;《浙师甄嬛传》将在校生的生活与甄嬛传的人设剧情结合起来,让人眼前一亮;一曲萨克斯演奏的《You
2022年5月7日
其他

行政教工党支部集中学习全国两会和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会议精神

★4月13日下午,教师教育学院行政教工党支部在17幢711会议室召开支部会议,集中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和十九届纪委六次全会精神,会议由支部书记彭年强主持,支部全体党员教师参加了此次学习。会议伊始,彭年强介绍了全国两会的召开时间和背景,阐述了会议的主要内容,带领全体成员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并介绍了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内容。此外,他又带领大家学习了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精神,介绍了会议的概况和主要内容,会议总结了2021年纪检监察工作,部署2022年任务。最后他带领大家共同学习浙江省纪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学习袁家军书记在会上的重要讲话,他强调持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争攻坚战、持久战,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通过学习,全体党员纷纷表示将把本次学习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懂弄通,自觉将会议精神理解的更透彻,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学习当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作为,努力服务好全院师生,为学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往期精彩|点击可跳转原文①五四特辑
2022年5月6日
其他

“明天还想见到你” | 和而不同·青春气贯长虹

✦“他们是无休止的火苗,是热血不息的光,是铿锵与锐意,是闪亮与风华!”来自四方、志在四方,因赴师大之缘,四人结识于此。同寝四年,他们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是各走各路的决绝,或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分歧?
2022年5月5日
其他

五四特辑 | 奋进不负青云志,常怀追梦赤子心

五四青年节,所有青年人的节日。青春正逢盛世,奋斗恰如其实。让我们一起回顾教院青年的精彩时刻!五四精神代代相传是逆行的TA们带给我们安定、幸福的生活致敬!✦建团一百周年百年风雨兼程,一路筚路蓝缕,时间转瞬即逝,2022年是建团100周年。青年一代,要趁着青春年华,迎着风雨与阳光奋力奔跑,以“青春之我”成就民族之梦想、国家之希望!致敬青年医护人员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而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逆向前行、迎难而上的医护工作者就是今天的英雄。没有谁天生就是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他们不是月亮,却可以照亮整个星空。向每一位青年医护工作人员致敬!教院学子讲述支教故事11名教院学子来到2000公里外的四川省马边彝族县自治县支教。在这段意义非凡的旅程中,教院学子用出色的本领交接好“教书育人”这把火炬,他们用尽责的表现和兢兢业业的教育精神,启发着无数教育人。教院人的专属青春在浙里,也有独属于教院人的青春年华。我们予青春以梦想,一往无前,不掩光芒。每一个在青春里拼尽全力的瞬间,都是被珍藏的专属记忆。(点击标题,即可进入活动原文。)翰墨飘香书芳华,献礼浙师庆华诞66周年校庆书法大赛“迎浙师华诞,书师大芳华”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抒发教育学子对母校的热爱展现教育学子的青春风采与文化素养❖爱就大声唱出来·校院接力唱
2022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