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博先锋|张书宁:与其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张书宁,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9级教师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林一钢教授,于2022年成功考取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共发表CSSCI、CSSCI扩展版等期刊论文6篇,参与或主持国家级、省级、校级课题4项,本科与研究生期间曾获得“国家奖学金”“一等奖学金”“人人学术报告优秀报告人”“学术创新优秀奖”“优秀团干部”等荣誉。

风起:从一而终,不变的选择

“考上南京师范大学是一直以来的想法,从未变过。”谈及为什么会考博,张书宁毫不犹豫地回答。学习的初心让她格外地执着,她从高考填报志愿时就梦想去南师大,硕士一志愿也是南师大,回想这段经历,张书宁笑着说:“再一再二不再三吧。”不断求知的过程给她带来了前进的信心和动力,愈加尝试,愈加沉迷,愈发快乐,愈发享受其中。正如山脚、山腰、山顶的风景各异,更高的平台往往拥有更独特的风景。“去更高的地方看不同的风景”,这也是张书宁的心之所向。

成为一名大学老师是她儿时的梦想,也许在别人眼里看来这只是一个孩子的玩笑,但张书宁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正是这份热爱造就了张书宁学习上的“忘我”。在硕士学习期间,她发现自己对教育研究产生了浓烈的兴趣,硕士三年,还不足以让她更深入地去探索这一领域,为此,她更加坚定了继续深造的决心。“想要通过进一步的学习获得更多尝试的机会,在教育行业找到一个自我的归宿”,这是张书宁的决心。理想之风,热爱之事使她坚定了目标,明确了方向,让她越发坚信慢慢来,努力前行,总有实现梦想的一天。

风吹:听从内心,不断前行

听从自我,快乐学习。回忆研究生学习的经历,她说,研究生学习并不简单,一开始她也看不懂论文,甚至连论文题目都理解困难,而且反复做同一件事情让她感觉到枯燥。但她却有自己的小妙招:我们要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内心中去接受、去阅读。在阅读论文时可以先看题目、摘要以了解其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从粗略阅读再到详细阅读,一步步深入,更重要的是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会事半功倍。

此外,张书宁分享了她的考博经验:“博导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科研思维和语言逻辑能力,而这样的能力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养成的,需要达到‘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突破’的突破。所谓‘积累’,指的是持之以恒的阅读,不仅包括中文的书籍文献,还有外文资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张书宁的坚持给她带来了回馈。“当阅读得足够多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更加通透,写出来的文章也更有深度。” 

明确的目标,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正因如此,从递交申请材料、审核材料到准备博士复试,张书宁一切都有条不紊。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她也曾出现压力大、进展慢的情况。在写文章不畅通的时候,她会选择把文章先放在一旁,给自己一个冷却期,用运动、看电影等方式放风,缓解一下心情再继续投入学习中。可以从导师的方向来细化研究的选题,也可以从学科领域内的核心期刊与相关政策文件中寻找灵感。然而灵感是稍纵即逝的,因此张书宁会用excel、onenote、notability等软件,对文献的基本框架与核心观点做好记录,并随时记录下对个人的启发,抓住宝贵的灵感。真诚的热爱,不懈的努力,还有一颗自由的心灵,这个“风一样的女子”越飞越远。

风止:尘埃落定,如愿以偿

“学贵得师”,在谈及选择博士导师时,她认为比较重要的是要先去了解导师的基本情况,例如他的研究方向你是否感兴趣,以及导师的科研、处事风格等。“正如我现在的导师,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待人接物上都给了我很多教诲,正是林老师一直鼓励我们主动探索,我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热爱的方向。”她回忆道。“当我们在方向以及思路上有困惑时,林老师会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并且给出建议”。林老师还经常对学生强调,安心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受林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张书宁也明白了踏实求学、不断积累的道理。“有林老师在,我这三年都过得很开心。”

春风拂面,万物复苏,温暖悄然而至。在自己的刻苦学习和老师同学们的帮助下,她收获了自己的硕果,似乎未来也变得喜人了。针对未来的规划,张书宁说,面对新的环境肯定有很多方面需要适应,虽然担心,但自己会用行动去找寻、求解,希望博士能顺利毕业,继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老师。

风似乎已经停止了,但前方有着满天星辰和繁花遍野正在等着她。

学姐寄语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往期精彩|点击可跳转原文

①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科2022年优秀大学生暑期“云夏令营”招生啦!

②“明天还想见到你”|三年陪伴是对教师教育学院学生会、团务中心最长情的告白

③“明天还想见到你” | 党家来信,与你诉说成长故事

-融媒体中心 出品-

-教育星空 记录教育时光-

文字|彭新燕 潘诗颖 张幸儿

图片|张书宁

编辑|叶萌 王晓璐 章嘉悦 陈依莎

校对|蒲伟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