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育论坛回响⑤丨任学宝:让德育在学科教学中“落地生根”——学科德育的浙江探索与实践

教育星空 2022-05-17

各位好,我汇报的题目是让德育在学科教学中落地生根,主要是基于教育的角度来讨论浙江的探索与实践。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三个话题。第一,学科德育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开展学科德育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第二,如何通过大德育的教研转化推进学科德育?第三,在深化学科德育过程中还应注意什么?

一、学科德育是德育与学科教学的共存体

我们认为学科德育是课程德育的重要构成,主要包含五方面,分别是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教育。如何把五大教育细化落实到我们的学科教学的目标当中去,这是我们第一步要考虑的,然后我们结合融入具体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任务。

学科德育是课程育人的重要课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全员、全程、全学科。学科德育是学科本身的应有之物。为什么这样讲?理由是根据学段的特点,根据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我们要把学科知识连接到生活实际当中去,把它形成一种挑战性的任务。之后,通过多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来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最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学科德育不是“学科”加“德育”,而是学科本身的应有之物。

学科德育是对学科德育价值的挖掘、体现与悟化。根据我们的育人目标,要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目标指引下,我们采用两种方式——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学科的知识是显性的,蕴含在里面的价值观是隐性的,所以把显性跟隐性两种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学科教学这条明线,以及我们学科德育这条暗线进行有机统一,在统一过程中得到了一个自然的融合,浸润我们学生的心灵。这就是我们对于学科德育内涵的认识与阐释。

学科德育是德育与学科教学的共存体,两者互相依存。既然学科德育是德育与学科教学的一个共存体,它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认为学科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学科德育是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学科德育是优化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二、坚持国家德育课程为主导,构建各学科横向协作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

因此,德育应该跟学科结合起来,坚持国家德育课程为主导,构建各个学科的横向协作机制。当下国家的德育课程主要是思想政治,语文以及历史。这些课程是德育的一个重要载体。除此之外,其他的学科对我们的育人也起到了支撑性的作用。所以我们需要各个学科横向协作,共同来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浙江省德育课程有效实施的方案通过以下五个阶段构成。第一阶段是以国家德育课程为主导,整合实施三级的德育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第二阶段是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升各学科的全科育人功能;第三阶段是完善活动育人,推进学校德育活动的整合实施;第四阶段是创新学校管理制度,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作用;第五阶段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本土文化课程的德育功能。我们把各种育人方式有效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机制,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在这样想法的前提下,2012年浙江省推出了“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这个意见明确了德育课程的教学要求,融入浙江省情和当地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针对课程的热点难点提出具体的一个意见,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此外,我们又推出了“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分小学、初中、高中,体现了全学段、全学科、全覆盖。在指导纲要里面,我们对学科德育的内涵做出了界定,明确了学科德育的范畴和目标,提出了学科德育的实施途径、教学和评价建议。同时还附上三至四个具体的案例,试图发挥学科德育的指导作用。

再者,我们推出了跨学科“德育主题统整教学”模式。这个模式就是通过国家德育教材的单元、主题,统整各学科的德育因素,或者说各学科围绕国家德育教材的学习主题挖掘学科的德育资源。采用周课程或者月课程的方式,开展多学科协同的“德育主题统整教学”。图中的案例就是我们高琼校长提供的方案。围绕“金钱”这个专题,将其分为“钱”世今生、“钱”途无量、见“钱”眼开。在见“钱”眼开的环节还提及到压岁钱的问题,可以向学生提问,“春节为什么没收到压岁钱?红包是不是越大越好?红包能不能抢?”然后再讨论“你会使用人民币吗?你真的会花钱吗?给你10块钱,你将如何用?”借助于这样的话题,把各种学科有机整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共同话题,这就叫做跨学科“德育主题统整教学”模式。

三、坚持基于学科本质,充分挖掘学科中蕴含着的德育

01

内容: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

譬如地理,它的学科本质观是什么?高中课标是这样描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不仅在于解释过去,更重要在于服务现在、预测未来。所以这就把我们地理学科的本质充分凸显出来了。

既然地理学科具有这样的本质,在学科的育人价值上该如何体现呢?课标里是这样论述:它是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提升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具有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以如何坚持基于学科的本质,把学科蕴含的德育元素充分挖掘出来,这是我们一线老师需要考量的,也是需要通过教研来支撑的。

具体怎么做呢?比如浙江省的初中科学学科,该学科的德育与具体三维目标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在指导纲要中进行了挖掘,并将之分为知识类观念、方法类观念以及情意类观念。我们试图把这三个观念与科学课程的三个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关联然后在每一个观念的子栏目当中,由浅入深地挖掘相关的德育指标。比如对情意类的观念,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激发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养育人文精神、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这样就把隐含在学科里面的德育元素挖掘出来。

在内容上,通过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挖掘德育中的资源。对于价值观层面,思想政治、语文和历史课已经做了显性的描述,然而还有许多观念在其他学科隐含着,我们用在这些其他学科之中,两者相互结合,就会把德育的要素进一步彰显。

02


途径:把握教学过程的德育时机——最佳结合点

实施学科德育,必须找准学科教学与道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就像上午李建华教授所说的,如果我们每个老师都讲相似的内容并且同时进行,学生肯定会厌烦。所以要非常巧妙在德育中凸显出不一样,这是一个最佳教育的点;其次是学科教师不仅在深入挖掘教材内在因素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的总体,而且努力做到把握教材的局部,乃至细部,即每个章节、每个段落、每个定理等均能有所领悟。

如果对此把握越准确、越深刻,德育的时机也就越能抓的准、落的实。比如化学,我们怎么寻找高中化学学科德育的路径呢?有三种路径:其一是找准切口,其二是策划活动,其三是实施目标。对于高中化学来说,切口在哪里呢?这就需要从化学课程内容和所掌握的德育资源当中去思考,确定我们的教育主题,选择相关的教育载体,然后通过任务和活动加以实践来达到目标。比如化学有一个切口,是要认同化学、热爱化学。

与之对应的德育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强化科学真理的教育,比如化学的物质观、化学的变化观等等,通过强调科学世界观的教育,把学科蕴含的价值观教育彰显出来。

03

个性: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智慧

我认同李建华教授所说,如果我们的老师是可信的,在学科德育的过程中,其价值就会发挥得更好。根据新西兰学者哈蒂描述的职业实验结果,如果教师的可信性越高,其效应量也越好,可以达到0.90。试想一个老师的人格魅力好,教学过程中充满智慧,则该学科的德育工作也会发挥得越好。基于国家德育课程主导,基于我们的学科本质,这些都需要一个关键要素,通过我们的教研方式创新来加以转化。因此,我们尝试运用教研工作的特色来塑造育人品牌。


四、坚持教研创新转型,以工作特色塑造育人品牌

01

依托于教师专业培训项目,来落实学科德育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浙江省有专门的学科教研员来推广学科德育工作。我们认为学科德育的推广与深化当仁不让地成为新时代的培训“新常态”。因此,我们每年都有近30个学科6000余人参训,辐射到市、县、校。

02

抓好两个主阵地,让学科德育落地生根在学生的“知行合一”

学科教学有两个阵地,一课内,一课外,课外是课内的一种延伸。学科德育渗透既要落实在课内,又要延伸到课外。

学科德育不是简单地传授某一方面的知识和体系,其目标在于价值观念的界定,以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德育,并将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的学科德育才能彰显。

基于此,刚才所说的地理的例子,地理有“人地协调观”,学科的指导纲要是怎么描述的呢?我们根据学科特点调查家乡城市发展特点与利弊、家乡城市化。那么家乡城市化分为5个组,分别是地形水文组、气候生态组、市容市貌组、居民生活组、经济科技组,然后给学生三个任务——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在三个任务当中做一个支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形成正确人口观和环境观。然后是践行人地协调观,提倡健康生活。这就是指导纲要所推行的东西。

上面是做法与思考,通过学科德育,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第一,学科开始从“学科教学”转向了“学科教育”,既教书更育人。第二,我们的教师开始从“参与德育”转向“德育自觉”,自觉实施全员德育。第三,研究开始从“教学教法”转向了“基于素养培养的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让“教做人”成为学科德育最高位要求。

但是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何进一步深化基于学科特质的德育因素的分析?如何系统化开展聚焦学科德育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育?如何在落实素养要求的质量评价中凸显学科德育因素?

总之,我们对学科德育越来越关注,感觉到必须要把这件事情做好,这是立德树人的要求。不过学科德育仍在路上,我们在想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得学科德育做得更好,也希望在座的各位对我们浙江的学科德育工作多加指导,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根据报告人发言录音整理,文字未经过报告人审阅)

本届论坛由浙江师范大学和田家炳基金会共同主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展现具有前沿意义、典范价值和普遍适用性的变革案例,创生和凝练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德育模式变革创新的成功经验,在传播和推广中,提炼新时代立德树人德育模式的新理念、新范式和新方法。“新时代德育模式创新论坛”为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常设论坛,每年举办一次,今年为首次举办。

据悉,本次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的方式开展,活动当天观看直播点击量超过50余万人次,截止目前已超60余万人次,活动得到了《中国教育报》《学习强国》《浙江教育报》《金华日报》《金华新闻客户端》等媒体的专题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直播回放

您可通过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收看本次论坛回放


编辑/赵禧  陈立娟

图片/视觉中国

责编/彭年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