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校助学金申请会沦为“比惨大会”:别吊打人的尊严

2016-11-17 陈小二 新京报评论

老舍先生经常说,人得活得“体面”,而让人展示贫困就是鼓励别人丢掉“体面”。


文/ 陈小二



最近,媒体报道了云南省内部分高校助学金申请会沦为“比惨大会”的新闻。随即,云南省教育厅就在官网上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 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成立三级组织机构,坚持民主评议和学校评定相结合原则,精准识别对象。其中,评议认定不得要求申请认定学生在公开场合陈述申请理由。


不知从何时开始,贫困生申请竟成为了“比惨”大赛。为了拿到贫困生奖学金、助学金,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就要像歌手选秀一样在舞台上360度展示自己的贫困,甚至展开PK大赛。娱乐化之风,何其之盛。




贫困生补助发放,在某些高校可能的确存在暗箱操作的现实,但这并不等于学校就要采取“比惨”的方式让学生公开自己的贫困现状。贫困虽不可耻,但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也并不值得炫耀。特别是社会上不乏有人持轻视、鄙视贫穷者的观念时,让贫困生去公开展示自己的贫穷,更无异于扒开其伤口,让人品咂。这种围观别人贫困伤口的恶俗美学,实在不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况且,有些贫困生本就敏感,任何一次公开示“贫”,都可能给他们的心灵带来更大的伤害。


不过,别以为这样的“比惨”就会收获绝对的公平。因为有些家贫者并不善于演讲,这样的学生在贫困生中还不乏少数,这也容易导致真正需要的人往往会在“比惨”竞赛中败北;而且,一旦引入演讲、比赛这些形式,还不乏表演的成分。无疑,这又是另一种形式的不公平。




不知道是不是受竞争思维的影响,一些学校常喜欢展开比赛与“选拔”。殊不知,有些东西压根儿就不能拿来比赛,像谁比谁更穷,谁比谁更丑……都不能公开决胜负。这不是虚伪,而是关涉底线。


本该呵护学生尊严与价值的地方,却总让学生去自揭伤疤,我们有些教育工作者的情商有时候真让人“捉急”。云南教育厅的做法算是“拨乱反正”,值得肯定,也值得其他存在类似问题的地方与高校借鉴。


贫困关涉人的尊严,不该陈列在橱窗里、展示在舞台上,供人反复权衡与把玩。财富榜昭示的是成功与荣耀,贫困榜却可能让人尊严丧失殆尽。老舍先生经常说,人得活得“体面”,而让人展示贫困就是鼓励别人丢掉“体面”。人一旦连“体面”都不要了,要么感到备受羞辱,要么也会变得不顾底线。这恐怕不是教育者想看到的结果吧。


 □陈小二(媒体人)

推  荐  阅  读


 这轮“环保督察”何以批评地方一点都不客气

拆新不改旧,城市改造为什么成了浪费优先

特朗普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美国还会当世界警察吗丨沸腾

交警抢开罚单叫“竞赛式考评”,是“整词儿”还是整事儿

滴滴裁员是“谣言”,但如何转型进化才是关键


我们给

有价值的留言

理直气壮发稿费

欢迎别出心裁

拒绝一本正经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关注大时代的变革与公民命运


识别上方二维码关注“新京报社论”公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新京报评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