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炮轰“垃圾观众”,只能证明导演“无力”“无能” | 新京报快评

2017-06-19 翠红 新京报评论

作为导演,与其老盯着消费对象,痛斥观众“垃圾”,不如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自己的电影上,多拍些经典电影,顺便为中国电影业培养一些有欣赏水平的观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515vi0mor&width=500&height=375&auto=0冯小刚:中国垃圾电影太多,因为有垃圾观众捧场


文/翠红


冯小刚站在拳击台上,对着想象中的敌人——“垃圾观众”,又挥出了一记重拳。6月18日,冯小刚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表示:“是不是有很多垃圾观众,才形成了那么多垃圾电影?”“你如果不去捧这场,它就没有生存空间”。


冯导大概不明白,为什么抨击“垃圾观众”会招来一片骂声。


近几年,国产电影面临着尴尬局面,一方面借着“国产电影保护月”,票房节节攀升;另一方面,大部分国产电影恶评如潮,整体质量上没有达到本质性的飞跃。按照很多人的观点,比起谢晋导演那个时代,叙事、节奏、结构等各方面整体性水平还下降了。


特别是“小鲜肉”们靠着刷脸刷票房,演技、剧情统统不在线,票房却动辄上亿。各界都在批评这些现象,那为什么冯导出来喊声“垃圾”,这么多人都要反驳回去呢?


冯导可能没有学过市场营销学,不知道有样东西叫做“市场细分”。在烂片获得好票房的同时,稍有用心的电影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比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尽管存在着节奏失调、个别情节转换突兀等问题,观众却被寻找自我、自我成长的主题深深打动。影片获得了业内好评,又狂扫9.56亿票房,这说明懂得欣赏电影的观众群体是存在的。


“小鲜肉”电影针对偶像迷妹市场,有内容有分量的电影可以面对另一层不同需求的观众。这并不矛盾。


所以,烂片当道只能证明存在低级市场——这个低级市场在欧美照样存在,他们也生产一些青春片、小鸡电影中的烂片,不能证明整个市场都是低端的。


▲微博博主向小田在微博上发起了一个“冯小刚:垃圾观众是垃圾电影多的原因,你认为呢?”的投票活动


冯导拍片,完全可以针对这个懂得欣赏电影的细分市场。


再回到冯导的“垃圾说”。影片和观众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单方面教训观众:不看烂片,烂片就没有市场了。那么,观众也可以倒过来教训电影界的人士:你们多拍好片,我们就不用看烂片了。


在烂片当道或者只有烂片的情况下,观众上哪儿去选择好片观看?那些获得数亿、上十亿票房的国产烂片,烂片和低端观众之间的关系,就像鸡生蛋、蛋生鸡一样,到底谁在先、谁在后不论,总之现在彼此相连,互相“恶化”。


电影和观众是互相培养的,拿冯导自己的票房来说,好片子不愁没人欣赏。


类似于垃圾观众的说法,批评界有过,但是冯小刚以导演的身份来说,而且是再三地说,效果却完全不同。批评界是第三方,以客观的立场讨论一种现象,这无可厚非;冯小刚是业内人士,对消费对象大加鞑伐,就属于对外归因了。


这好比电子产品厂商,大骂客户专买劣质手机一样。这种情况我们难道不是应该向内归因,先检讨自身产品和市场生态吗?


外部世界较难控制,通过攻击更难达到改变消费方向的目的。


作为导演,与其老盯着消费对象,痛斥观众“垃圾”,不如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自己的电影上,多拍些经典电影,顺便为中国电影业培养一些有欣赏水平的观众。


欢迎投票


编辑:与归  实习生: 魏显勇 王琳  校对:郭利琴


推荐阅读:

机器人送快递:目前是营销,未来是大势 | 新京报快评

曹德旺在美国摊上的是另一种“制度成本”

牟其中能否东山再起?

《异形:契约》更加推崇保守的人道主义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