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后院”何以频频起火
多语言引发的矛盾只是印度国内矛盾的一部分,其国内的宗教矛盾、民族矛盾也时有发生。
文/龙兴春
最近,印度西孟加拉邦北部的大吉岭地区发生持续动荡,驻守当地的印军于18日选择了紧急撤离大吉岭地区。本次骚乱的起因是西孟加拉邦政府要求当地尼泊尔语区学校10年级以下学生,将强制以孟加拉语(Bengali)作必修课,遭到了说尼泊尔语的廓尔喀人的反对。
大吉岭地区历史上是尼泊尔的一部分,后来被英国殖民者强行划给英属印度,殖民统治结束后成为印度西孟加拉邦的一部分。该地区的居民主要是说尼泊尔语的廓尔喀人,而西孟加拉邦的主体是孟加拉人,该邦的官方语言是孟加拉语,这让以尼泊尔语为母语的廓尔喀人在教育、政治参与和经济社会方面处于不利地位,民族情感也受到伤害。
因此,廓尔喀人一直要求脱离西孟加拉邦,在尼泊尔语区建立一个单独的邦。此次西孟加拉邦政府强制廓尔喀学生学习孟加拉语成为矛盾新的导火索。
廓尔喀人以语言不同为理由提出单独建邦(印度的省一级行政单位)在印度并非没有先例可循,因为,在印度,语言是行政区划的重要标准之一。
▲发生在印度东北部的一次骚乱 图片来自新华社
作为领土面积和人口大国,印度历史上发生统一和分裂是常见的现象,印度历史上分裂远多于统一,最大的统一政权稳定统治的幅员范围也没超过今天印度共和国的大部。而且加之屡遭外来入侵和统治,多样性就成为印度的特性。印度有100多个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的近20个,有1000多种语言和方言,使用人数较多的语言有30多个;再加上印度教、伊斯兰教、耆那教、锡克教、佛教、基督教、犹太教等世界各大宗教在印度都有存在,印度几乎是世界宗教博物馆。
由于印度语言的多样性,最大的印地语人口只占总人口的约30%,把印地语列为全国的官方语言遭到各地反对,最后不得不把英语也作为官方语言。在实际使用中,英语远远多于印地语。邦一级官方语言,除了英语和印地语,还有当地的语言,所以很多邦有三种官方语言。
▲印度国内骚乱频仍 图片来自新华社
印度独立初期只有14个邦,由于同一个邦内讲几种语言,所以各邦掀起了以语言划分邦的运动。第一个以语言成功建立邦的是1953年从泰米尔纳德邦分出来的泰卢固语的安得拉邦,这进一步激发了其他地区以语言建邦的运动。由于语言太多,印度联邦政府担心这样会没完没了,原则上反对以语言建邦,但认可把语言作为划分邦的重要基础。
后来,印度陆续有新的“语言邦”产生。所以,廓尔喀人要求说尼泊尔语的地区从西孟加拉邦分出去单独建邦的要求有其合理性,特别是被强制学习孟加拉语的情况下。
多语言引发的矛盾只是印度国内矛盾的一部分,其国内的宗教矛盾、民族矛盾也时有发生。发生在印度西孟加拉邦北部的大吉岭地区的动荡,并不令人意外。由此也让外界再次看到了印度国内治理脆弱的一面。
□龙兴春(学者)
编辑:温文
推荐阅读: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本文为新京报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