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旁设扶贫车间”,精准扶贫可多些这样的温情细节 | 新京报快评
基层扶贫就该扶到“点”上,正视贫困户们面临的“就业or陪读”这类琐碎但现实得不能再现实的困境。
▲枞阳县就业扶贫驿站。图片来自枞阳县政府官网
文 | 仲鸣
“安徽枞阳动员企业学校旁设扶贫车间,让贫困陪读父母就近就业”,日前这么一则报道,引发社会关注。
“动员企业学校旁设扶贫车间”,只是《人民日报》报道的安徽枞阳县扶贫模式中的一个细节:据报道,当地厉行健康扶贫,出台了“351”“195”等慢性病扶贫政策保障(“351”指贫困户按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偿后,个人自付封顶额为3000元、5000元和1万元;“195”指贫困人口慢性病1个年度内门诊医药费用,经综合医保补偿后,剩余合规费用由补充医保再报销95%);发力教育扶贫,针对留守儿童试水寄宿扶贫,免住宿费、生活费;落实产业扶贫,制定十大类贫困户自主经营奖补项目明细“菜单”……
以健康、教育、产业为扶贫攻坚的“主抓手”,多措并举,枞阳祭出的扶贫“政策包”中,确实有很多大招实招硬招。在这些大招中,“动员企业学校旁设扶贫车间”更像是个着眼于细节的举措。即便如此,这也让许多人心头一暖,感觉煞是温情。
对很多亟待脱贫者而言,“贫困户”只是他们在财富维度的身份标识,他们在家庭层面的身份标签则是“家长”。这两重身份让他们面临两难选择:想脱贫,首先得靠自己就业、工作;可去工作了,又没法照应孩子,尤其是那些年龄尚小、生活仍难独立,及初三高三的孩子,其家长选择陪读的几率更高。这种难以抉择,成了他们脱贫特别现实的掣肘。
在这些家长看来,通过陪伴让孩子安心读书进而用读书改变命运,和自己就业脱贫,是脱贫路径的“二选一”,取此就意味着舍彼。怎么办?最实用的办法就是让贫困户就近就业,兼顾就业和陪读之需。而动员企业在学校旁设扶贫车间,让他们就业陪读两不误,就是依照该思路想出的法子。
虽说当地并未披露是怎么个“动员法”,但此举无疑来得很实在,也为县(乡)域的基层扶贫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用办法——前提是,“动员”不是以强制手段,而是通过税收减免等政策优惠去引导激励。
▲贫困户在蔬菜大棚内采摘蔬菜。图片来自枞阳县政府官网
精准扶贫,最重要的是“因需制宜”,切忌削贫困户需求之“足”适扶贫政策之“履”。这就要求,基层扶贫必须扶到“点”上,正视贫困户们面临的“就业or陪读”这类琐碎但现实得不能再现实的困境,并对症施治、靶向施策。现实中,很多地方扶贫政策都设计得挺好,可其扶贫效果却轻易被贫困户看似细微的难题、顾虑抵消。“动员企业学校旁设扶贫车间”,就以创新之举切中贫困户现实痛点。
“动员企业学校旁设扶贫车间”,更贵在温情。让贫困父母和孩子挨在一块,顾及到了很多贫困户的亲情诉求,也避免了“留守儿童”新问题的滋生。而类似的温情细节,还有对很多父母在外地的学生从生活到学习全管,不用家长花一分钱;将生活补助“偷着”打进贫困生饭卡,不贴上贫困生标签,这尽显人文关怀的厚度。
“动员企业学校旁设扶贫车间”,是精准扶贫的正确打开方式,也尽显地方政府在扶贫思路上的能动性和积极创新作为的空间。这样的既具新意又不乏温情的扶贫方式,难能可贵也多多益善。
□仲鸣(媒体人)
编辑:与归 实习生:纯洁 大雄 校对:陆爱英
推荐阅读: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本文为新京报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