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八旬老太拾垃圾养家,什么样的“缺失”让她“不敢死”? | 新京报快评

2017-12-04 二号少女 新京报评论

只有用制度能够抵达的温情,才能消解人们内心中的悲情。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成都职工”

文 | 二号少女


最近,媒体报道了四川成都街头捡垃圾的老人蒋贵英一家的生活。


蒋贵英老人今年已经81岁了,还在街头捡垃圾;丈夫郑明知,88岁,身体不好,被肺病折磨多年;女儿郑淑兰,58岁,6岁时患脑膜炎,抽了脊髓,后来人就傻了;外孙唐郑19岁,刚刚步入社会,还在频繁换工作中。


依凭早出晚归捡了十几年垃圾,蒋贵英把一家四口都养活了。


贫苦的环境、艰难的家境,看完不禁令人潸然泪下。蒋贵英一家的生活,颇像小说《活着》里老年富贵一家的日子,贫苦、绝望,遭遇命运的种种不公,挣扎着存活于这人世。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成都职工”


蒋贵英说,“她(女儿)不死,我也不敢死”。这可能也是天下母亲爱女儿最简单也最极致的表达了。但一个年老体衰的母亲,说出这样一段痛彻心扉的话,我们不仅只是表达同情和感动,还要问一句,是什么样的“缺失”,让她“不敢死”?


一个八旬老人,还在捡垃圾为生,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纵观蒋贵英的一生,始终是自己在苦苦挣扎,她的世界,似乎没有一个人可以指望。她的贫穷,不是因为自己懒惰、愚蠢、堕落,而是因为年老体弱、家人生病、家庭负担沉重。这样的老人,不正是最该救助、需要充分救助的对象吗?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成都职工”


我们不能指望路人在街头遇到她时,把手中的空瓶给她。几个空瓶子,显然无法解决她的后顾之忧,也没法让她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我们也不能指望一两个好心人、几个志愿者,偶尔去关照一下她的生活。因为这种民间救助太过偶然、力量也太过微弱,难以解决她长期需要的温饱、生存问题。甚至,老人一旦淡出舆论视线,公众又会将其遗忘。


这时候,系统性的、持续性的救助就显得尤为重要,起码能为一家人的生活“托底”,让她的残障女儿得到应有的照料,至少可以让她正常地安稳度过晚年。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成都职工”


在新闻报道里,并没有提及当地政府方面的救助。所以“有与没有”、“有多少”都值得追问。当然,或许这位老太太以及她的家人,有着最起码的低保、残疾人补贴等政策性的补助,但鉴于其家庭情况太过困苦,或许可以多些额外的“温暖”。


一句“我不敢死”,说出的是悲情,也可能透漏的是救助的缺失和缺位。至少,一个有温度的社会不应再让这位八旬老太,在寒风中拾捡垃圾。


对这样一位81岁还在捡垃圾的老人,我们不能只仅仅于同情,而是应该检视,在这一个案中,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到底在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要知道,只有用制度能够抵达的温情,才能消解人们内心中的悲情。


 □二号少女(媒体人)




我们发布了一个“稿事”计划

如何“稿事”?请戳下面↓↓  



编辑:与归   实习生:纯洁   大雄    校对:郭利琴


推荐阅读:

从港大“三嫂”到宿管“徐妈妈”,何尝不是大学“名师”| 新京报快评

这样公开“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人员”信息,合情却未必合法 | 新京报快评

经典名方“免去”临床试验,只会伤害中医

“天然气不够用”也不能让民众寒冬挨冻 | 新京报社论

洒水结冰致38车连环撞,不能少了追责追偿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本文为新京报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