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介绍核武常识,大家不必想多了 | 新京报快评
▲12月6日,吉林日报05版。
文 | 于平
12月6日,《吉林日报》刊发题为《核武器常识及其防护》的整版报道,大篇幅地在报纸上进行核知识的科普性报道。这是此前少见的,该报道迅速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新京报记者就此采访《吉林日报》编辑部一名内部人士,其透露,这一版面安排系“正常国防教育”,内容由吉林省人防办提供。吉林省人防办副主任徐玉成告诉新京报记者,上述内容确为省人防办供稿,目的在于加强国防教育。
显然,这篇“核常识”的报道,是正当而又正常的,舆论对此不必过度联想。但另一方面,舆论对这篇文章的反应,也说明时下对核知识的科普、宣传还是太少,民众确实需要多了解一些核知识。
冷战虽然早已落幕,但是核战争的阴影并未散去。尤其是在核扩散难以遏制,以及核武小型化的趋势下,核威胁其实也一直存在。不仅是核战争,眼下,核能的和平利用越来越渗透至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不了解基本的核知识,一旦发挥核安全事件,难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在中国,大部分民众的核知识无疑十分匮乏。许多人分不清原子弹和氢弹的区别,有人甚至认为氢弹爆炸后的产物就是水。当核爆炸或者核泄漏发生,如何做好自我防护,普通人可谓一头雾水。
▲辐射警告标志
因为核知识的匮乏,此前曾上演了多次社会公共事件。
2009年,河南杞县某辐照厂发生放射物卡源故障,杞县居民闻讯后离开家园纷纷逃往外地,当地几乎“十室九空”。这其中,虽然有政府封锁消息的因素,但对核知识的无知,同样是大规模恐慌的重要因素。
2011年,因为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有谣言称日本核辐射会污染海水,导致以后生产的盐都无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的食用盐可防核辐射,引起全国性的食盐抢购风潮。这一事件固然是因为有人故意炒作,但同时也暴露出我们核知识公众科普的软肋所在。
核知识的普及,不能等到危机发生之后。政府应当未雨绸缪,在日常时期加大公众科普。做好这样的事情,不仅要积极借助公众媒体,进行知识性教育,也要鼓励在媒体和网络上,进行关于核问题的公众讨论。
核知识的普及,不仅有利于民众在遭遇核爆炸时,正确做好自我防护;在面对核安全事件时,不至于过度恐慌。有了这样的科学素养,公众还将有能力参与国家核安全的监督,这对于规范核能的开发利用,改进核安全的管理,都是莫大的好事。
核战争固然离公众非常遥远,二战之后,还没有人胆敢发动核打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和平时期,就不要补充有关核武器、核安全的知识。而人防部门以整版报道普及核武器的常识与防护,也恰恰是国防教育的应有之义。
□于平(媒体人)
我们发布了一个“稿事”计划!
如何投稿?请戳下面↓↓
编辑:与归 实习生:纯洁 大雄 校对:郭利琴
推荐阅读:
特朗普的“耶路撒冷决定”,恐怕要“凉水倒进热油锅”了 | 新京报快评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本文为新京报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