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麦田事件:理想之外规范才是公益组织根基
虽然不完全确定对黑土麦田项目质疑的确实性和严重程度,但其暴露出了理想感召下初创企业的共同问题——理想有余,但规范有序的工作方法不足。
▲图片来源:黑土麦田公益官方微博
文 | 姚遥
近日,有人以“黑土麦田项目”参与者名义在公众号发文质疑公益人耶鲁毕业生村官秦玥飞,文章对秦玥飞和黑土麦田提出了非常尖锐的质疑。
质疑者提的七大问题,大体分为三种。尖锐的声音不好听,但作为现实的镜像,折射出了不同类型的问题,令人警醒。
第一种是对秦玥飞个人的质疑,比如质疑简历造假,和合作者关系恶劣。这一种问题无法凭借单方面陈述定性,也暂时缺乏充足信息,为此不作评论。
第二种是对机构能力的质疑。当然对于这个个人品牌浓厚的公益项目来说,主要是对秦玥飞能力的质疑。比如,质疑引用官方数据表示,2016年,27名黑土麦田扶贫创客们在15个定点项目村成立了12个合作社,创造营收逾100万元,并引入超过800万元的投资。100万元的营收除去成本,利润平均到每个合作社,再平均到受益村民人头,结果谈不上显著的突破。
质疑者将这个问题放在了第一条,但这个问题并不是严重的原则性错误。扶贫不是易事,投资更不是每一次都能显著的成功。
合作社帮扶村民的工作策略是否具备可行性可以反思探讨,但不能因为短期效果不明显就一棍子从头全盘打死。未来的方向或许需要调整机构的管理,或者优化合作社的策略,也或许是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等到开花结果。
成功是时间和策略的综合体,今天看到的成功人士,在过去的岁月里都多少有过最艰难看不到希望的时刻。做事需要看重效果,但对于长期目标过于看重短期效果,尤其是对解决困难问题的初创机构,会变成短视的功利。社会上,失败是成长最好的老师,失败变成共事者之间互相指责的借口是最糟糕的结局。
相反,文章放在后面的质疑,如果属实,那么紧迫性更为严重。比如,黑土麦田的创客流失,不能按时结算工资,不能按承诺额度给付工资,税务管理混乱给员工带来损失,这些是机构管理能力的基础问题,必须尽快梳理解决。管理跟不上,不仅远大的目标很难达成,甚至还给同事带来伤害。
第三种问题,性质就截然不同了,如果指控成立,看起来是道德操守问题,实际更为严重,说轻了是管理中有系统不足,严重起来甚至涉嫌职务侵占。
对严重的指控,需要更严谨的证据。文章作者提出秦玥飞作为机构最大领导,个人经常坐头等舱、住豪华公寓、买高档电脑个人使用等等各种高消费行为。这些行为的资金如果和公益项目本身没有关系,而是个人的资产,那么无可厚非。
但如果证明使用的是公益资金,那这事至少说明机构在管理上没有严谨的规范,财务混乱。如果这些资金使用依照报销标准而来,那说明标准高得过于离谱,偏离常识。如果有财务规范,但是负责人可以为了个人享受,随意践踏规矩,往轻了说是糟蹋善款,根本不能有效兑现捐赠方的信任,严重了讲涉嫌职务侵占,肆意占有公款。
如果机构完全没有财务规范,那么负责人不仅不能自律,还明显存在过于膨胀的无度挥霍问题。结合其他部分描述这家机构普通工作人员微薄的收入和艰难的生活,这样的行为令人愤怒。无论哪种,都表明机构本身缺乏严谨和公开的财务规范,引发同事的不满。
第三种问题的核心,是公益机构的基本功。工作策略可以改善,个人能力可以提高,但是根基出了问题万万不能。作为公益机构,除了热情和梦想以外,不仅需要工作层面的自律、公私分明,基本工作制度和财务规范必须尽快制定,严格落实。内部管理无规矩,不公平是必然的结果。问题甚至会扩大,乃至变得格外严重。
当然,回到黑土麦田的质疑文章,虽然不完全确定质疑问题的确实性和严重程度,但暴露出了理想感召下初创企业的共同问题——理想有余,但规范有序的工作方法不足。
这封质疑文章,值得行动者检视自己,能否科学有序地推进目标的实现,而不是成为短暂的昙花。
□姚遥(公益人士)
我们发布了一个“稿事”计划!请戳“阅读原文”。
编辑:易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