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水氢发动机得证明成本可行,才有出路|新京报专栏
科研和生产需要雄心和信心,但在氢能源车的研发上,至少要等同化石燃料车和电动车,才有出路和未来。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实践来检验。
▲从车外到车内 记者带你了解“水氢车”的“秘密” 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文 | 张田勘
“南阳神车”加水即可行驶的新闻引起舆论质疑后,有媒体调查发现,该车所谓的“水氢发动机”的关键制氢技术来自于湖北工业大学。而在5月25日上午,青年汽车掌门人庞青年也在南阳现身回应质疑。
“水氢汽车”需要专业化研判
前湖北工业大学董仕节教授称,青年汽车只是使用了团队授权的制氢材料和相关技术,而发动机、电池等其他动力技术来自于其他途径。董教授还指出,“车辆只需加水即可行驶纯属误解”,称他们的技术并不是在一个装置里加水就可以产生氢气,而是新型制氢材料、制氢装置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专业问题得回归专业视角,拿“水氢汽车”来说,这在科学层面能否站得住脚,显然也需要专业化研判。
根据介绍,所谓水氢汽车的原理似乎是,将高效低成本的铝合金水解制氢材料用在自主研发的制氢装置里,再通过新型催化剂,让水和制氢材料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氢气,可实现低成本即时制氢。制得的氢气再通过氢燃料反应堆,产生电能,驱动车载电机和引擎,驱动汽车行驶。
由此看,该系统似乎应该叫做“车载水解即时制氢氢能源汽车”。
无论这个系统叫什么,本质问题在于,能否实时制取大量氢气,并让氢气经过氢燃料反应堆产生足够的电能,驱动汽车前行。
理论上分析,在特定的装置中通过水和特殊材料反应,获得大量的氢气以驱动汽车,有其可行性。
问题是,根据能量守恒定理,添加的催化剂只能加速反应,而不能起到实质的能量转化的作用,因此需要特殊的材料来完成。目前看,所谓的新型材料就是铝合金水解制氢材料。
即便铝合金水解制氢材料能实时和足量制造氢气,是否实用和能量产是个问题,其性价比是个更重要的问题。摆在眼前最好的比较是,以铝合金水解制氢材料制取氢气并转换为电能驱动汽车行驶的氢能源车,能否超过化石燃料车和刚崭露头角的电动车。
▲青年公司研发的“水氢车”。新京报记者 雷燕超 摄
发展氢能源车成本是关键
首先,成本是否合算和更便宜。根据计算,9千克铝可制取1千克氢气。按照市场铝的价格每千克10元,制取1千克氢气的材料成本约90元(算上材料的额外损耗还不止),如果再加上氢气通过氢燃料反应堆产生电能以驱动汽车来看,成本就更高。
现在的化石燃料汽车仅以汽油车计算,每升汽油可以驱动汽车行驶约10千米,以市场上常见的92号汽油为例,北京、上海每升约为7元。简单计算,7元钱的汽油可让汽车跑10千米,那么,1千克氢气产生的电能,或直接燃烧的能量能驱动汽车路多少千米,现在还不知道结果。
如果制作的氢气产生的电能比汽油驱动汽车行驶的里程上优于汽油,且价格还便宜,那么这一研究成果就值得推广,反之就难以取代化石燃料车,甚至还不如现在的电动汽车。
也正是在氢能源汽车的成本上,庞青年现场回应质疑称:“用户你就付车费,你管我成本高低?成本这事情不能告诉你,我们是机密,人家成本很高做不了,我的成本很低做得了,这是我们公司的技术。”
这段话可以概括为几层意思:一是用户和他人别管氢能源汽车的成本,二是南阳洛特斯氢能源汽车成本很低,也是他们的机密,即知识产权。
用户和公众显然需要知道氢能源车的成本,也就是性价比,如果成本畸高,跑的里程更短,也就是不实用,自然也就没有市场,其价值也会十分有限。再看现实情况,庞青年在8个地方为这些地方政府画出的投资大饼高达三百多亿元,但所有项目几乎全部烂尾。
▲实拍“水氢车”上路情况 庞青年坦称自己是第一次坐 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事实上,这种不计成本和不管成本是有人来付出成本并接盘,最终将落到纳税人身上,也因此监管部门和所有纳税人,都有理由质疑氢能源汽车。
另一方面,就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的问题,当然需要保密,但是,在一项技术转化为成果之前,即便有专利,这样的专利价值也等于零。消费者或公众需要知道的是,南阳洛特斯的氢能源车的原理,直接采用制作的氢气来供能或让氢气产生电能来驱动汽车是否优于化石燃油车和电动车,而且,不只是从理论和机理上向公众普及和传播,更需要通过研究和试验结果来显示和比较,并非是能让氢能源汽车开动就是成功,就可以让市场接受。
只有在信息传播上让公众知晓,在实践上显示出氢能源车的性价比至少等同于现在的化石燃料车以及电动车,才有利于产品的推广并占领市场。即便氢能源车已经有雏形,在回应市场和向公众进行产品的科学传播以及推广上,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而不是对公众的质疑回怼。
此外,在技术上通过水和铝等特殊材料反应来获得大量的氢气还需要解决铝钝化、产物和铝粉分离等技术问题,以及化学反应制取氢气之后的其他副产物的处理,因此,在一些专业人员看来,这样的制氢路径并不符合节能和环保的要求。
但是,董教授认为,他们的铝合金水解制氢技术可以达到低成本即时制氢,而且,已实现了廉价可控的生产方式,随时制备氢气,随时使用,不需要存储和运输的环节,只需要在新能源汽车上安装一个制氢装置,循环更换装置里的反应材料即可。
同时,董教授团队也承认,他们的技术在氢气制备残留物的抽取及后续制氢的稳定性还有待研究,如果这些技术难题解决了,加上临门一脚和相关技术完全成熟,氢能源汽车的大规模应用就指日可待。
科研和生产需要这样的雄心和信心,但是,在氢能源车的研发上,必须要超越化石燃料车和电动车,至少要等同,才有出路和未来。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实践来检验。所以,最好的做法是,继续研究和试验吧,让结果来说话,也让结果来回应所有的观望者、批评者和赞同者。不过,所有的观望者都真切希望,这一次不是水变油的另一个翻版--水变氢或铝变氢。
□张田勘(专栏作者)
编辑:胡博阳 杨林鑫 校对:李世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