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停外国人入境,是疫情大流行下的理性调整 | 新京报快评
国内现在疫情防控形势虽然积极向好,但也无法“无限承压”。暂停外国人入境,无关排斥,只是理性调整,也是为了尽早地再打开大门。
▲外交部官方网站截图
文 | 思凝
据外交部领事司微信公号消息,鉴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快速蔓延,中方决定自2020年3月28日0时起,暂时停止外国人持目前有效来华签证和居留许可入境。暂停外国人持APEC商务旅行卡入境。
外交部称,这是中方为应对当前疫情,参考多国做法,不得已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中方愿与各方保持密切沟通,做好当前形势下中外人员往来工作。
“应对当前疫情”“参考他国”“不得已”“临时性”——外交部的通告以平实和坦诚的口吻,说明了中方此举的多重考量。
经历了两个多月的半封闭生活,如今随着湖北解封、武汉解封在即,国人正努力走在生产生活的“回归线上”。两个多月来,国人基本上是用最严格、也是最管用的“憋死病毒”的方法,控制住了蔓延势头。整个社会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压力。
如今,国内日渐稳定,防止疫情境外输入成为时下民众最关心的问题。截至3月26日24时,国内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595例。这些病例分散在全国各个城市,给当地的闭环管控带来严峻挑战。而由于外国人来源不一,语言背景、生活习惯各异,相应的沟通和管理成本也随之陡升。甚至稍有不慎,便会产生次生危机。
关键问题还在于,海外疫情蔓延的形势仍在加剧,这意味着入境防控还会进一步上升。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3月27日9时30分,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超过53万例,死亡病例24054例。
全球超过53万感染者,其中大部分还在与我们关系密切的欧美地区,这是个紧迫的信号。倘若不对跨国航班加以限制,病毒伴随着航空器不断在各国、各洲之间“逃窜”,不需要护照也不需要签证甚至不需要费用,来去自由,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疫情恶化。
昨晚,中国驻美大使馆邀请张文宏教授在线解答留学生的问题。张文宏也提到,机舱是高风险的病毒感染地,封闭机舱里有传播病毒的风险。
这种风险,一方面表现为,在长时间的密闭空间中,患者可能将病毒传染给周围健康的人;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航空飞行器将患病者输送至国外,造成另一地区的大面积感染。所以,对大多数只是为了躲避疫情的人来说,与其“冒险回中国”,不如“安心宅在家”。中国实践表明,不动是最大安全,居家是最好保护。
国内现在疫情防控形势虽然积极向好,但也无法“无限承压”。更何况,当下对其他国家最有效的帮助,不是“把病人转移”,而是与他国加强信息交流,加快科研攻关合作,尽可能提供物资援助,并确保全球供应链稳定安全。毕竟,“让信息、物资多跑腿,让病毒少跑路”,对大多数国家来说都是更优的方案。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一直关注华人、华侨、留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对此,我注意到,这几日驻各国大使馆,都加强了与当地留学生的沟通,通过视频会议等方式了解困难、稳定情绪。这种“点对点”的及时沟通无疑是必要的,留学生漂洋过海去求学,驻当地的大使馆便是他们坚强的依靠。
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是任何人、任何国家都不愿看到,但也必须面对的现实情况。我国根据疫情形势不断调整政策,也是一种随“疫”应变。这时候,既得积极承担起全球抗疫的责任,但也不可能无限制地大开国门打“消耗战”。本质上,暂停外国人入境,减少流动中的疫情扩散几率,对他们也是好事。
我们希望国外的疫情形势能够尽快好转,希望每个身在海外的同胞都能平安度过艰难时刻,希望那个开放、包容、有活力的世界能早日回来。而暂停外国人入境,无关排斥,只是疫情大流行下的理性调整,也是为了尽早地再打开大门。
归根结底,限制“入境自由”还是一种“保护”,缩减航班也不代表减轻责任。环球同此凉热,任何国家都概莫能外。
思凝(媒体人)
□思凝(媒体人)
编辑:孟然 校对:李立军
推荐阅读:
这些国家为抗疫叫停粮食出口,很可能“得不偿失” | 新京报专栏
内疚自责焦虑:拿什么疗救新冠肺炎痊愈者“心病” | 新京报快评
编外援鄂医护人员“入编”:破格是对逆行最好的奖励 | 新京报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