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难见拐点,国内稳预期“支点”在民企 | 新京报专栏
要稳预期,说到底就是必须拯救民营中小微企业。这是中国目前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根本属性,也是增长的根本动力之所在。
▲资料视频。航拍解封前后的湖北嘉鱼:从“空城”到车水马龙,防疫医院正常接诊。视频来源:新京报我们视频。
文 | 连清川
随着湖北解封,我国很多社会秩序在加速恢复正常。但“疫”后重生并不容易,这两个多月来,不少小微企业濒临破产,即便是一些中型的企业,也步履沉重。
更糟糕的是,无论中国回归正常的意愿多强烈,国际环境早已不同。海外疫情还在迅速蔓延,全球超70万人感染,很多国家和地区“封城”,这也意味着,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海外市场在萎缩。即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全球疫情也要到6月份之后才能平稳下来。
换句话说,几乎半年的时间,中国经济将在国内、国际双重压力中翻烙饼。悲观情绪弥漫全球,在这种情况下谈论“稳预期”似乎并不现实。
但真的没有希望了吗?倒也未必。
稳住中小微企,才能稳住就业、稳住信心
日前,全国26个省份相继公布投资规划,数量达到上万个,总规模达到49.9万亿元,其中2020年年内计划投资总规模达到8.4万亿元。根据媒体解读,这些投资主要聚焦于基础设施、产业工程和民生三大领域。
在重大危机和灾难之后,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几乎是各国通用的实践。在以往的经验中,积极财政对于拉动经济的增长总是能够起到正面作用。美国在二战之后的“凯恩斯主义”,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4万亿计划,都起到了提振效果。
以政府为主导的基建投资,可以为国家的整体发展奠定基础,使企业在良好的基础设施上运行;同时由于基建的需求,可以增加大量就业;许多民营公司从中分包工程,自然也活跃了民营经济成分。
不过,在此之外还得看到,当下,第三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极其重要的增长因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53.9%,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7.8%。
过去的多年时间里,我国一直在试图拉动内需,然而一直到了最近两三年,大量的消费下沉项目出现之后,内需才开始真正地被拉动起来。城市消费是存量,而城镇和乡村消费是增量。这是这几年的一个基本经验。
但疫情所造成的关键问题是:由于中小企业受到冲击以及农村人口的务工机会减少,就业低迷。收入少了,第三产业的消费就会直接受到影响。换句话说,受到疫情更大冲击的,不是第一第二产业,而是依赖交通、服务和社交的第三产业。
民企吸纳了80%的就业人口。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民营企业是城镇和农村就业的主渠道,也是第三产业的主战场。此次疫情受到打击最沉重的就是民营中小微企业。
所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样需要下沉,而不仅是重复传统的基建老路。下沉指的是对民营经济的大规模投入:信贷的放宽、产品和技术的采购以及税收、社保等相关舒缓政策的施行。
稳住中小微企业,才能稳住就业;稳住就业,才能拉动消费。要稳预期,说到底就是必须拯救民营中小微企业。这是中国目前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根本属性,也是增长的根本动力之所在。
▲资料视频。人社部:对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免征3项社保费,大型企业减半征收。视频来源:新京报我们视频。
在世界最需要中国的时候,做活跃的产品供应商
再看国外。
表面上看,国际贸易似乎即将陷入停摆。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分别是欧盟、东盟、美国和日本。目前来说,欧盟整体都处于封闭状态,东盟虽然有新加坡经验在,但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的局势恐怕都未必多么乐观;美国确诊数量超过14万,17个州和地区陷入“重大灾难状态”;日本虽然控制得比较好,就处在比较严格的停飞停航阶段。
如果各国封禁措施真的持续到6月的话,那中国2020年的外贸形势,恐怕只能以惨淡收场,但事实并不如此悲观。由于中国有效的控疫行为,从现在开始,“世界工厂”但凡有需求,就能够重回最大马力。
首先,几乎全世界都需要防疫物资和医疗资源。其实,我们本就是许多医疗资源的生产主力,前两个月中国自顾不暇,如今已经“万事俱备,只欠订单”。全世界都在采购的呼吸机,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的口罩以及防护服等产品,最大的产量都在中国。
其次,从中国自身经验看,随着封城时间的拉长,其他物资也会出现匮乏的状态,包括食物、日用品等。就这两项而言,我们有望在6月份国际疫情缓解之前,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供应商。
当然,这些物资的生产,依然是靠民营中小微企业的全面开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工厂,是这类物资的主要生产基地,而目前开工率依旧不足。
这两类物资的生产与出口,还不只是“短期行为”,实际上也能为全球疫情结束之后的外贸铺平道路。除了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其实都处在贸易争端的观察期,尚未选定倾向。而如果能够在疫情期间,发展出和这些国家地区的紧密贸易关系,那么在疫情结束之后,中国或将进入贸易爆发期。
因此,中国的增长已经度过至暗时刻,如何有效地利用中国疫情结束与世界疫情发展的时间差,尽快恢复民营中小微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生产活力,在拉动内需与推动外贸方面,以积极财政的方式刺激生产的快速恢复,那么稳住预期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传统的救市措施以及依靠基建刺激,是在国家发展处在起飞期的恰当选择;而如今,体量庞大的中国,需要全新的思路。若能全面恢复民营活力,抓住国际贸易窗口期,稳预期、稳增长,殊非难事。
□连清川(专栏作者)
编辑:孟然 实习生:张晓雨 校对:吴兴发
推荐阅读:
冰岛现全球首例“双重感染者”,病毒会“进化”得更强吗?| 新京报快评
特朗普强制隔离是“宣战”,纽约州长这回应大有深意 | 新京报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