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娃娃”重现,别放过作恶链的每一环 |新京报快评
以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的作恶链条,丧失了基本人性,也是对法律威严的挑衅。
▲永兴县“大头娃娃”事件家长发声:没想到会这么大胆 拿饮料当奶粉卖。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文 |与归
提起“大头娃娃”,很多为人父母者仍然心有余悸。那场十几年前发生在安徽阜阳的食品安全事件,导致大量婴幼儿食用劣质奶粉后出现营养不良综合征,其恶劣影响至今仍不能完全消除。
如今“大头娃娃”重现了。据湖南经视报道,在湖南郴州永兴县,最近多名患者家长发现自己孩子身体出现湿疹,体重严重下降,头骨畸形酷似“大头娃娃”,还有不停拍头等异常情况。这些患儿被医院确诊为“佝偻病”,且都食用了一款名为“倍氨敏”的“特医奶粉”。目前当地已经成立调查专班,对此事立案调查,调查暂未发现有医院和医生参与事件过程。
令人心忧的是,在郴州,类似的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发生,而是接连发生。早在2019年7月,媒体就曾曝光过郴州地区的一起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事件。2020年3月30日,十几位家长在“问政湖南”上发表“联名信”,指控“大头娃娃”“全因郴州儿童医院医生向患儿推销奶粉所致”。
郴州市市场监管局已于今年4月16日调查核实过“舒儿呔”系列固体饮料,最终认定涉事公司印制的处方笺和宣传单,明显误导患儿家属;而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个别医生,使用这些虚假宣传材料,向患儿家属推荐购买。还有据媒体报道,这些被推荐的家长来到店铺后,又会接受导购员的“二次洗脑”。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舒儿呔”还没完全过去,又发生“倍氨敏”风波。套用导演北野武的话来说,灾难并不是发生了两起违法操作事件,而是近乎同一种违法操作发生了两次。
回过头看,发生在郴州的这几起“冒充特医奶粉”事件,恐怕不是商家单纯的虚假宣传,而是有一条成熟的作恶链:母婴店门店虚假宣传、将饮料卖给过敏孩子,销售话术洗脑家长,而医院和医生也很容易被质疑存在“推荐客户”的隐性操作——在“倍氨敏”风波中,当地调查称,暂未发现有医院医生参与事件过程,那可能是被“挖坑”了。
▲资料图 图/新京报网
在这个闭环里,监管是缺失的。换句话说,如果能够卡住这当中的某一环,类似“大头娃娃”的事件或许就可以避免。
成链条式的作恶,也需要更全面追责。以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这当中每一环的责任,都应一一厘清、追究到底,否则就无法给受害儿童及其家属一个完整的交代。
有人说,在这样的事件中,其实家长也要反思、也有责任。问题是,涉及专业领域,总容易产生一定的信息鸿沟,指望家长去自行发现所有问题,然后出招破招,是不现实的。该事件中,大部分家长都可能对特医奶粉缺乏相应的专业辨识度,他们只能依赖医生的专业意见及职业道德,还有母婴店人员的良知。通报中有个细节,有家长到了被推荐的奶粉店铺,看到包装后质疑“固体饮料”字样,却又被导购员的一番说辞蒙蔽。
就目前看,医生是否应对特医奶粉等概念尽到必要的信息告知与风险提示,现实中又是不是尽到了对孩子和家长的责任,显然值得讨论。但有关门店的胡乱操作,显然该成矛头所指,成为监管靶心。
生命健康权是民众最基本的幸福感来源。这里面,尤以婴幼儿的生命健康最容易牵动人们的关注。以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的作恶链条,丧失了基本人性,也是对法律威严的挑衅。
永兴县方面表示,已经启动了为期一个月的食品安全特别是婴幼儿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希望此次事件的处理结果及专项行动的成果能被固定和延续下来,把类似的作恶行为遏止在源头,而不是追责总在伤害后。毕竟,公众再也不想看到“下一次”了。
□与归(媒体人)
编辑:胡博阳 校对:陈荻雁
推荐阅读:
“让家长掂量自身实力”:民办学校岂能如此世俗功利|新京报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