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改革激活有效需求,打通国内大循环 | 新京报专栏

刘晓忠 新京报评论 2020-08-25

抓住深化改革这个牛鼻子,社会保障体系这个托底工程以及减税降费为主导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民众真正有钱花、敢花钱。


▲资料图。图文无关。图/新京报网


文 | 刘晓忠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委员联组会上明确指出,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激活内需,要进一步简政放权、稳住房价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相互交织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等问题,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这种压力集中体现为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不足,生产就难以有效开展,分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流通就会形同虚设,变成空转。为此,要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激活内外部有效需求。

 

当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首先反映在经济社会运行成本较高。目前经济社会运行成本较高,主要集中在非市场交易成本以及高房价等带来的高市场交易成本。要降低经济社会运行成本,最根本的举措还在于改革。

 

5月1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行政体制、财政体制、国企改革、金融改革等改革航向,凸显出决策层以改革促发展的坚定信念。

 

继续深化改革,打破部分行业的行政性垄断,更好地推动政府简政放权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等,将能够有效降低经济社会非市场交易成本,提高经济主体的投资边际收益率,以激活市场主体的信用创造能力,盘活国内有效需求。

 

▲资料图。图文无关。图/新京报网


让民众“敢花钱”,公共服务保障要托底

 

当前有效内需不足,也源自国内居民对未来预期的忧虑。一旦企业因为投资边际收益率递减而紧缩信用,使居民面临失业和收入锐减的担忧,居民将主动采取消费降维,收缩消费支出。

 

近年来,我国政府财政支出连续增加了在社会民生方面的投入,尤其是中央政府转移支付,施力重点主要集中在民生支出方面,以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但从国民性格来说,秉持超前消费理念的国民仍然只是少数,大多数国民仍将稳定置于首位。这也体现出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这提示政府部门,要继续将财政支出向社会民生领域倾斜。

 

今年财政赤字要提高到3.6%以上,增加的财政资金要花在刀刃上、紧要处,要继续完善基于公共服务的社会保障网络,为暂时陷入困境的民众提供公共保障服务,让民众感到即便自己面临失业等暂时困难,但背后有可以依靠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在内的14亿人的消费需求,将获得极大释放。

 

另外,当前有效需求不足与国民收入分配制度上的失衡也有关系。长期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更多地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劳动者占比相对较低,这导致我国内需更多依赖于经济高速增长的水涨船高,经济增长一旦减速,真实内需就会快速收敛。

 

根据行为经济学的禀赋效应,真实内需市场收敛系数为经济增速回落速度的2.25〜2.5倍,即居民维持过往消费水平需动用过往积蓄,从消费者心理账户上讲,居民基于财产损失角度配置消费支出,会主动压缩消费支出。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增幅基本持平于经济增长,反映决策层正在积极推进国民收入向居民倾斜。为此,继续在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上更多向居民倾斜,要求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在总量上增加减税降费的力度上,将有效激活14亿人口的庞大内需市场。

 

总之,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需要决策层继续抓住深化改革这个牛鼻子,公共服务保障体系这个社会托底工程,及减税降费为主导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以真正有效地激活国内有效需求为切入点,推动我国经济转向内需驱动型发展。


刘晓忠(财经专栏作者、资深金融从业人士)


编辑:孟然   实习生:张晓雨  校对:王心


推荐阅读:

支持出口转内销,电商平台大有可为|新京报专栏

公积金应加快改革步伐,而不是因噎废食 | 代表委员议政录

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尽快“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 |新京报快评

朱永新:大国之治中的“政协力量” |政协笔记

为小微企业纾困,“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新京报快评

“中央本级支出负增长”:政府“过紧日子”是为民众“过好日子”|新京报微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