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多安一句话惹怒马克龙,二人何以针尖对麦芒| 京酿馆
两人对彼此都是怨气冲天。
文 | 陶短房
由于10月24日和25日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对法国总统马克龙的“言辞侮辱”,法国在当晚宣布召回其驻土耳其大使,法土两国关系陷入自一战结束以来的冰点。
矛盾的缘起
法国和土耳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历史,可追溯到王朝时期的1535年。
在此之前,尽管法土两国时友时敌,关系并非总是融洽,但法国从土耳其召回大使的事仅发生过一回,即1901年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欠下法国巨额债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召回了时任驻土耳其大使康斯坦斯。
除此之外,即便正式宣战,类似此番马克龙的决绝做法,也是从未发生过的。
近来法国和土耳其之间一直疙疙瘩瘩。
去年,土耳其逮捕了法国里昂第一大学教师、同情土耳其库尔德人的阿尔迪奈尔,将其关押81天之久。后虽“无罪释放”,却长期扣留其护照,使之无法回到里昂继续工作。
今年6月10日,3艘土耳其军舰护卫一艘满载军火的货轮,违反安理会有关禁令,向利比亚运送军火,遭到法国护卫舰“库尔贝尔”号拦截,双方险些擦枪走火。
8月10日,土耳其石油勘探船不顾希腊方反对,强行驶入克里特岛和塞浦路斯岛之间的爱琴海海域进行油气勘探,法国紧急派遣两艘“拉斐特”级护卫舰进驻塞浦路斯帕潘德雷乌海军基地,并“买10送8”,向希腊提供18架“阵风”式战斗机。
对此埃尔多安虽然十分不满,但总体上还是“以忍为主”。
2020年10月16日,一桩血案在法国发生。
当天,巴黎郊区贡弗朗-圣奥诺里纳,47岁的中学历史教师帕蒂(Samuel Paty)在教授课程时,展示了曾引发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的《查理周刊》所刊登的“先知”穆罕默德画像。
尽管帕蒂事先已让穆斯林学生离开,但他“亵渎先知”添油加醋的传闻仍在网络社交平台不胫而走,引发部分穆斯林家长不满,要求开除教师。
16日17时,来自俄罗斯的18岁车臣裔难民安佐洛夫在校门口拦截并斩首杀害帕蒂,随后还在社交媒体上大肆炫耀。17日,法国警察追捕安佐洛夫并将之击毙。
近年来法国一再遭受原教旨极端恐怖袭击之祸,尽管也因此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推动“世俗化”的应对措施,但由于第四共和国以来的“多元化”传统,国内抵制和不以为然情绪浓重,各项措施往往得不到认真贯彻。
但此次针对普通历史教师的残暴行径激怒了不同党派、不同政治倾向的法国人,除“逢政府必反”的极端左翼领导人梅朗雄(Jean-Luc Mélenchon)外,左、中、右党派都支持坚决贯彻“世俗化”措施,严厉打击极端恐怖主义,甚至本土穆斯林组织“敬拜委员会”(CFCM)也表示了对“原教旨极端行为”的谴责和对“世俗化”的支持。
10月20日,法国宣布关闭巴黎东郊潘丹的一座清真寺,取缔51个宗教极端组织。
10月21日,马克龙在纪念活动上追授帕蒂法国最高公民奖项——荣誉军团勋章,并表示“向法国境内的极端伊斯兰主义宣战”。
与此同时,法国内政部长达曼宁(Gerald Darmanin)表示,正考虑取缔CCIF和另一个原教旨组织“Baraka City”(这两个组织经常组织示威、诉讼,抵制包括禁止“不暴露泳装”和公开场合戴宗教头巾在内的“世俗化”禁令)。
这些行为引发了埃尔多安的不满。
10月24日,他在土耳其东部城市开塞利出席执政党正义与发展党(AKP)代表大会上抨击马克龙“煽动针对穆斯林的仇恨”。
翌日,他又在马拉蒂亚宣称“马克龙有病,需要接受心理治疗”。
当晚,愤怒的马克龙宣称埃尔多安的言论“无法接受”,外长勒德里安(Jean-Yves Le Drian)谴责土耳其对法国及其国家元首“煽动仇恨”,并当即宣布召回了法国驻土耳其大使马格罗(Hervé Magro)。
▲法国中学老师遭人当街斩首 马克龙怒斥是恐袭事件。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何以针尖对麦芒
由于曾长期在北非、西非、贝鲁特等伊斯兰教盛行地区殖民,加上传统上推行“多元化政策”,法国境内世代居住着数以百万计的伊斯兰教移民。
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和法国社会相处融洽,也涌现了不少各领域精英。
但五花八门的跨国原教旨势力则通过“清真寺寄宿学校”“教徒福利”等小恩小惠,拉拢、组织其中的青年人,借机宣传原教旨极端思想,鼓吹“圣战”,甚至进行恐怖主义组织、煽动。
这种行径引发法国朝野广泛忧虑,并形成了以右翼前总统萨科齐(Nicolas Sarközy)为代表的“严办派”和以左翼前总统奥朗德(François Hollande)为代表的“怀柔派”。马克龙是中间派,以往的主张也介乎二者间,主张“有节制严办”。
但帕蒂事件令法国朝野为之震惊,许多“怀柔派”也迅速反转,站到了“严办”一边。
不过令法国总统担忧的是,在“应对宗教原教旨极端势力威胁”方面,相信他和他的政府有所作为的受访者仅占40%,而相信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及其领导人勒庞(Marine Le Pen)的却有44%。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龙不得不对埃尔多安的指责“针尖对麦芒”,以安抚受到极大刺激的国内民众情绪,并借以团结国内主要政治力量。
不仅如此,埃尔多安近年来在法国视作传统势力范围的地区的不少行为,也令法国芒刺在背。
▲法国举行国家悼念仪式纪念“斩首案”遇害教师 马克龙:他已成为法国代言人。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埃尔多安同样对法国怨气冲天
长期以来,土耳其就千方百计试图加入欧盟,享受“一体化”红利,为此绞尽脑汁,软硬兼施,使出浑身解数。
如果说,包括德国在内的其他欧盟国家态度还不时有所松动,那法国则是一口咬住一百多年前发生的“亚美尼亚大屠杀”不放,在“坚决不让土耳其入盟”问题上不让步。
就在帕蒂事件发生前,土耳其和希腊爆发“爱琴海纠纷”,法国荷枪实弹站在希腊一边,迫使土耳其退却,更令埃尔多安不满,因此借题发挥宣泄怒气。
不过,双方也都有颇多顾忌,并没有继续“硬刚”下去。
在对土耳其的挑衅针锋相对同时,法国文化部长里斯特(Franck Riester)悄然“微调”,称法国政府的立场“是反对极端恐怖主义和原教旨主义,不是反对伊斯兰教”,算是给此前的言行“补漏”。
而土耳其政府其实也悄悄作出了与此前相反的姿态。
10月25日,即埃尔多安和马克龙相互“摔东西”的同日,土耳其外交部发表了对帕蒂表示“深切哀悼”和“坚决与恐怖暴力作斗争”的声明,土耳其驻法国大使穆萨(Ismail Hakki Musa)类似基调的声明早在10月17日就发布了——还是用法语发布的。
□陶短房(专栏作家)
编辑:陈静 校对:刘军
推荐阅读:
“加价150%收电费”,电价降费红利岂容截留 | 新京报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