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志愿者与物业“互怼”:及时沟通方能利于协力抗疫 | 新京报快评

施可儿 新京报评论 2021-01-27


同为基层防疫人员,有误会很正常,重要的是,用双向沟通消除分歧误会,凝聚抗疫合力。


▲志愿者发布的视频截图。图源新京报。


文 | 施可儿


“石家庄小区志愿者身上写‘不是物业’ 物业称‘已联系法务,会维权’”,这样一则消息日前蹿上了热搜。


据媒体报道,1月19日,有网友发视频称,石家庄一小区物业盗用疫情防控志愿者的照片,为自己宣传,几位志愿者因此在防护服上写了“不是物业”几个大字来自证身份,还拍摄了视频。20日,该小区物业方面回应,他们发布的朋友圈里确实有两个志愿者,但是主角是他们的工作人员,并不存在盗用照片“邀功”的现象。如果志愿者不删除视频,他们将采取维权手段。


个人与物业之间产生纠纷,并不稀奇。但此次事件中,与物业之间出现矛盾的是志愿者,事发地还是石家庄的小区,再加上志愿者在身上写明“不是物业”、物业表示“会维权”的冲突表现方式,此事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但本质上,这不是什么大事。疫情发生以来,社区街道、物业和志愿者共同筑起了基层防疫的末端防线,事情多且杂,在平时工作中,难免会有少许不协调的插曲。不只是他们,很多防疫一线人员来自不同的队伍,在防疫事务协调及其他事宜上出现纠纷,再正常不过。这些小摩擦往往也不是“根本性矛盾”,只是对彼此的行事节奏与办事风格需要更多磨合。


在这起事件中,双方的表达确实有犄角相对之处:一方觉得另一方在冒功邀赏,另一方觉得对方是诋毁自己。


但就事件起因看,其实只是一场误会:物业公司发布的照片包含了物业工作人员、核酸检测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初衷只是想让居民了解到防疫工作者的辛苦。但物业在使用照片前没有和志愿者方面打过招呼,志愿者们在不知情的状况下,看到自己的照片被使用,难免会有不好的联想。


这方面的误会出现时,双方最需要的,其实不是什么针尖对麦芒的对垒,而是一场走心的沟通。隔膜没了,摩擦就有解了。


在网上,有些人选边站,有些人借志愿者身上“不是物业”几个字浇块垒,将它跟现实中那些“物业不作为”的案例打包解读。这固然值得物业行业反思,但在这起事件上,未必适合这样借题发挥——这般借题发挥,罔顾了“一码归一码”的基本论事原则,更像是将两码事混淆。


眼下石家庄正处在防疫关键期,物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都为基层防疫做出了贡献,都在这个艰难的冬天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共同抗疫,将他们拽入了以疫情防控为圆心的共同体内。当此之时,他们更该守望相助,多些双向沟通与相互理解,进而更好地凝聚抗疫合力。而舆论在面对此类摩擦时,也宜多些体谅,就别火上浇油了。


施可儿(大学生)


编辑:陈静  校对:卢茜


推荐阅读:

郑爽“代孕弃养”事件刺破了哪些“伦理气球”| 新京报专栏
办个市民卡要20多天,“网上办”别成“网上更难办” | 新京报快评

解决监控补光灯“亮瞎眼”问题,需要系统方案 | 新京报快评
“市委书记掌掴市政府秘书长”,工作作风问题也需查清楚 | 新京报快评

学生期末成绩须“正态分布”?不必搞一刀切 | 新京报专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