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代骂”获利近万元,活该被拘 | 新京报快评
文 | 王钟的
“专业代骂,骂不赢不要钱”“强势跟帖,刷屏骂人”……据潇湘晨报网报道,近日,湖南长沙警方依法将在网上发布“代骂”广告的李某东抓获归案。据警方调查,自2022年10月至今,李某东以100元一天的价格帮助客户在指定社交平台上对不特定人进行网络言语辱骂,非法获利近万元。
网络“代骂”并非新现象。早在2016年,某电商平台就对“代骂”问题进行过整改,将相关违法违禁、扰乱平台秩序的商品予以删除清理。如今,在主流电商平台以“代骂”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已很难找到提供“代骂”服务的商家。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网络“代骂”销声匿迹。一些职业“代骂人”转移到社交软件或二手交易平台上,通过替换关键词、打擦边球,躲避平台监管。在二手交易平台上,至今仍能找到“线上帮忙做事”“专业吵架”“专业代卖”等利用隐晦语、谐音词提供的“代骂”服务。
在上述李某东的案例中,他先在平台发布“代骂”广告,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顾客联系上他后,向其提供目标人物的社交平台账号,随后他再去账号下留言进行辱骂或加对方为好友后进行私信攻击。这意味着,“代骂”的交易过程主要通过私下的社交途径完成。
网络“代骂”无疑属于网络暴力的一种形式。相比其他形式的网络暴力,“代骂”的对象明确、主观恶意更深、侮辱性更强,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自然更大。针对不特定人进行“专业代骂”的李某东,因此被行政拘留也是活该。
这种花钱找人“代骂”的灰色产业,也让部分人降低了道德底线。面对利益纠纷、观点分歧、交往矛盾,一些人不敢通过合理途径进行沟通、解决,而是通过“代骂”发泄情绪、伤害他人,反映出其内心的阴暗龌龊。购买“代骂”看似能解一时之气,实则拉低了自己的人格。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无论是职业“代骂人”还是雇用他人进行“代骂”的买家,都会因此触犯法律。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严重的侮辱行为还涉嫌侮辱罪,购买“代骂”则可能构成教唆他人犯罪。
不久前,国家网信办就《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拟规定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依法依约对实施网络暴力的人采取警示提醒、限制账号功能、关闭注销账号等处置措施;对首发、多发、组织、煽动发布网络暴力信息的,采取列入黑名单、禁止重新注册等处置措施。
在此背景下,对于提供“代骂”服务的卖家,不仅要通过平台排查、用户举报等方式处理其用于“代骂”的账号,还要防止其换个“马甲”卷土重来。让“代骂”者付出应有的代价,真正感受到法律的天罗地网,才是遏制此类网络暴力现象的关键。
“代骂”并不会带来暴利,很多发布“代骂”服务广告的人,是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不少还是在校学生。对此,学校、家长、青少年组织等也要尽到教育责任,提醒青少年不要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触犯法律,承受难以挽回的沉重后果。
撰稿 / 王钟的(媒体人)
编辑 / 刘天红
校对 / 吴兴发
推荐阅读:
“被性骚扰是因女生风骚”,实不该出现在中学课堂 | 新京报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