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定演唱会假唱,关乎演艺市场健康发展 | 新京报专栏
▲12月4日,五月天乐队经纪公司发布声明。图/相信音乐Bin-music官方微博
近日,知名乐队五月天被指在演唱会上假唱,引发热议。B站UP主“麦田农夫”发布视频称,经其通过专业软件鉴定,粉丝投稿的五月天11月16日上海演唱会12首歌曲音频中,近半为假唱。
12月4日,五月天乐队经纪公司称,五月天巡回演出中不存在任何假唱行为。另据报道,上海市文旅局执法总队已按照《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要求主办方配合调查,待有关情况依法核实后,将及时回应网友关切。
此事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除了部分人群的“吃瓜心态”,不少人关注的是,演艺人员一旦假唱,将面临何种法律责任?假唱的认定标准又是怎样的?毕竟,科学认定演唱会是否假唱,关乎演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事实上,演艺人员一旦在演唱会上假唱,涉及的法律责任众多。包括演出方与主办方之间,消费者与主办方之间,消费者与演出方之间,多是合同约定的民事责任。如假唱违反演出合同约定,违约方需承担赔偿经济损失、支付违约金等相应的违约责任。
对商演来说,真唱是合同的基本内容,假唱则是对观众的欺诈和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因此,如有假唱,消费者有权向相关机构和执法部门投诉、举报,要求对主办方或演出方进行调查并给予退票、赔偿损失等处置。
演唱会假唱还可能违反了相应的行政法规,将引发行政处罚,如罚款、吊销许可证等。也因此,演出方是否假唱,需要官方的权威认定。
截至12月4日晚间,“五月天乐队被指假唱”事件各方仍处于各说各话状态。鉴于“麦田农夫”在鉴假视频中公布了鉴定使用的工具及方法等,演出方除了表态“没有假唱”外,尚需提供能够佐证真唱的证据材料,或从技术上驳斥其鉴假结论并不符合事实。而从推动事件良性发展并最终依法依规解决上看,这类问题显然需要针尖对麦芒式的互动。
那么,如何判定歌手在演唱会上是否假唱?有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这些疑问是此次风波中的争议点之一。
有业内人士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业内来说,一般判定一场演出是不是假唱,验证的技术基本上就是波纹比对。同时,针对“半开麦”“垫音”等手法算不算假唱的问题,该人士认为,这是一项较难界定的事情,每个人的观点不同,需看具体情况和使用比例,但“半开麦”和“垫音”的做法在业内很多时候都是默认的。
但是,业内默认并不等于合法。该业内人士的说辞更提醒了职能部门和司法机关,在认定是否假唱上,应先跳出演出“业内”的利益藩篱。《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演员不得以假唱欺骗观众,演出举办单位不得组织演员假唱。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为假唱提供条件。演出举办单位应当派专人对演出进行监督,防止假唱行为的发生。该条例对假唱还规定了相应的罚则。
毋庸置疑,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为现场演唱应用“修音”“垫音”“真假唱无缝切换”等提供了更多便利。这让假唱的认定也变得复杂起来。至少,在演唱会现场仅凭人的听觉来认定是否假唱变得更加困难。
而《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对假唱给出的定义,还停留在“指演员在演出过程中,使用事先录制好的歌曲、乐曲代替现场演唱、演奏的行为”。显然,现有法律规范对当前市场上表现出的“假唱”手段而言已显落后,急需根据上位法的立法精神和基本原则,拓展实施细则的具体操作标准,让“假唱”认定在执法领域更趋公平与科学。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技术造假同样可借助技术来还原。当演出市场开始拥抱新技术手段,执法部门也不能熟视无睹。“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是时代对职能部门的要求。
今年以来,演出市场持续火爆,公众对假唱行为的识别和抵制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更多的观众并不盲目追求所谓的“完美”表演,而更加注重艺术的真实性和原创性。这就对艺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有助于提升演出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艺人和演出方、主办方,乃至演出行业协会来说,加强自律,鼓励真唱,抵制假唱,更应成为共识。
对演唱会假唱的不认可、不容忍、不护犊,不是消费者的首要义务,而是监管部门、行业协会、演出企业、制作公司以及所有艺人的底线责任。
撰稿 / 王顾左右(法律学者)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杨许丽
无视国际法庭藐视联合国,英国为啥要赖在这一群岛上?| 京酿馆
1.3万元的“神器”包治百病?别再坑骗老年人了 | 新京报快评
色情手办卖给未成年人,治理不能只靠“妈见打” | 新京报快评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