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儿科,有效避免“忙时开、闲时关” | 新京报快评

罗志华 新京报评论 2024-05-01


儿科医联体向基层延伸得越彻底,儿童在家门口看病就越有保障。


▲2023年11月26日,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急诊室内患儿家属在排队。新京报记者 周思雅 摄

关注北京两会系列评论

一年一度的北京市两会正式拉开帷幕,来自首都各界的代表委员迎来了“最忙碌时刻”,积极为首都发展建言献策。新京报特推出“关注北京两会系列评论”,以飨读者。

文 | 罗志华


今年,北京将实现全市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都开设儿科门诊。


据新京报报道,1月21日,北京市市长殷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2024年,北京将深入推进“三医”联动改革,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强化儿科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将开设儿科门诊。


去年9月上旬,北京进入儿童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此后几个月,儿科就诊人数不断攀升,全市儿科诊疗能力经受住了一场考验,也探索出诸多好经验。如“先检后诊”模式、高效动作紧密型儿科医联体等,在分流患儿和缩短诊疗时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被其他多地借鉴。


全市150家二三级医疗机构、25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可提供儿科诊疗服务,既为应对儿科就诊高峰作出了贡献,也使北京市儿科诊疗体系变得更加健全。而儿科建设被写入两会“民生清单”,除了意在将现有儿科建设成效巩固下来,还为其赋予了新的内涵。


儿科忙时扩张、闲时压缩,甚至忙时开、闲时关,是值得防范的现象。如今,北京要求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均开设儿科门诊,就能避免一些临时举措影响儿科建设的长远规划。


健全儿科诊疗体系,要着重补齐基层短板。普通儿科疾病不算复杂,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就具备接诊儿科常见病的能力。但复杂病例尚需大医院技术支持,双向转诊更离不开儿科医联体的紧密协作,儿科医联体向基层延伸得越彻底,儿童在家门口看病就越有保障。


让儿科医疗保障拥有纵深、富有弹性,才能灵活应对,为儿童提供内容丰富的诊疗服务。


婴儿尤其是新生儿,是儿童当中最柔弱的一个群体,而母婴相连,此次报告明确15家母婴友好医院的建设目标,利于在整个围产期给予母婴一体化诊疗,大幅度提升母婴诊疗与保健水平。


普通儿科门诊作为最常见的儿科诊疗资源,则应把握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引进更多儿科人才是个趋势,但儿科忙闲不均也是普遍现象。因此,儿科人才资源还面临合理利用等问题。


当患儿大量出现时,应以患儿能够及时得到诊疗为主,除了儿科医生要全员在岗,不妨也将其他相关科室医生作为后备力量。在平时,则应针对儿科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进行创新,让儿童诊疗环境更加舒适温暖。


儿科服务体系建设除了医疗,还有医保、医药等方面。儿童不是职工,因此儿童医保报销比例和范围比职工医保低。这是儿科对医疗价格更为敏感的一个原因。


此外,儿童药品种类缺乏也是一道老难题。因此,在医保报销、药品研发等方面,也可为儿科服务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如此“三医”联动,才能让儿童既有地方获得优质的诊疗服务,而且也有药可用,医疗费用负担也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而这无疑也是儿童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撰稿 / 罗志华(医务工作者)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刘越


推荐阅读:

对全县干部“军事化管理”,这位落马县委书记太任性 | 新京报快评

政协“会中办提案”,为民办实事就要快字当头 | 新京报快评

推动免费“三癌”检测,为女性撑起更大生命保护伞 | 新京报快评

羽绒服也要蹭“北大”,院校维权不该是个老大难问题 | 新京报快评

北京两会开幕:用改革破难题,以创新育新机 | 新京报社论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