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在我国,份子钱随礼是一种增加亲密、融洽感情的社交活动。新京报资料图
别人没给自己回礼,还能不能把自己随过的份子钱讨回来?据《都市快报》报道,近日,#女子遭研究生同学无视追讨礼金#冲上社交媒体平台热搜。据当事人讲述,2017年某研究生老乡结婚时,自己随了500元份子钱。近期自己结婚邀请这位同学参加婚礼,对方表示正在孕期,不方便出席,但也不主动还礼,还选择沉默无应答。一气之下,当事人“霸气”要回了500元份子钱。这一视频随即引发热议。“霸气”讨回份子钱,当事人的“愤怒”不难理解。我国是个礼仪之邦,礼尚往来是传统,给别人随过礼,自然是希望自己“有事”的时候,别人也能回礼,而这也是一种增加亲密、融洽感情的社交活动。面对一个不讲“规矩”的人,以前付出的“心血”打了水漂,要说心里没有一点波澜起伏,那是不现实的。也因此,很多网友表达了对当事人的支持,这是一种朴素的心理感受,并无不妥。虽说在当事人的“霸气”要求下,对方把之前收到的份子钱退了回来,但这并不代表此举可以得到法律的支持。本质上讲,给别人随礼属于赠与,也就是一方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而受赠人表示接受。一般来说,自愿赠与达成后,如果没有欺诈、胁迫或其他非法因素,比如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受赠人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等情形,法律上并不支持赠与人“反悔”,随意撤销之前的赠与。法律之所以如此规定,主要还是基于对平等主体之间民事行为的尊重,以及维护社会关系稳定的考虑。明明说好了给人的东西,一旦哪天自己不满意了,就要拿回去,这不是货真价实的赠与,而是附条件寄存在他人处的物品。如果赠与可以动辄撤销,任意撕毁,那么这种“朝令夕改”的承诺,也就形同废纸一张。没有约束力的赠与,既对受赠人不公平,也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对社会道德更是一种冲击。回到这起上了热搜的份子钱纠纷。当事人和对方是研究生老乡,此前对方结婚时随了500元的礼,大概率是一种自愿作出的行为,赠与当时即宣告成立,并得到法律的支持。尽管多年后自己结婚,对方并未随礼,但这种后续事件产生的“不满”,并不能拥有“追溯力”,让一种已经生效的法律行为被“撤销”。当事人讨要之前的500元随礼,“霸气”之外可能还要靠“运气”——对方给则给了,如果不给的话,还真不能强制其“吐出来”。可以看到,小小的份子钱背后,也是一篇社会关系的大文章。如果处理不慎,不仅会影响人际交往,甚至还会引来诉诸公堂的麻烦。这也提醒,份子钱涉及资金往来,赠与是一种法律行为,建立在双方关系较为“亲密”的基础之上,需不需要随礼、随多少礼,应该权衡把握、谨慎决定,避免日后发生纠纷、强行讨要,引发不必要的法律后果,带来更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