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摒弃“挣快钱”理念,央企才能向“新”而行 | 新京报快评
在今年两会上,“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时“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也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凸显中国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视和迫切感。
要完成这一首要任务,需要靠各方共同引导,各显其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形成百舸争流、齐头并进的局面。作为央企大管家,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谈到央企在其中的角色转变问题。
央企通常占据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一些央企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还承担了特殊责任。
在过去,央企给外界的一般印象是“大”。但近年来,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央企的特征正在从“做大”向“做强做专”,从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率型发展转变,央企服务国家战略的功能正在逐步增强,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必然也要承担起重要角色。
按张玉卓的说法,到202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占比要达到35%;要鼓励中央企业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要通过开放创新和自主创新,解决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源头问题。
实现这些宏大目标,必然就要和过去的“挣快钱”落后理念发生碰撞。
道理很简单,央企虽然实力雄厚,但资源毕竟也有限,既然要向包括基础研究在内的创新领域重点倾斜,就很难获得快速短期回报。而央企要实行开放创新,要与民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就要舍得与民分利。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仍然抱着“挣快钱”的理念肯定不行。
在历史上,央企在科研攻关领域可谓功绩卓著,从大型计算机到航空航天,央企都起到了挑大梁的作用。
但不可否认,由于具有雄厚实力、特殊地位和规模优势,一些央企在“挣快钱”方面也是有优势的,有些企业甚至可以用“躺着赚钱”来形容。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则意味着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央企,要在创新领域承担比之前多得多的艰巨任务。
央企不但要像以前一样进行科研攻关,还要布局新领域、新赛道,带头推动技术与产业的深入融合,带头进行传统产业的升级与改造。
要实现这些目标,通过既往“挣快钱”的路径是无法做到的,甚至单凭一句“不挣快钱”也无法做到,需要针对新形势新任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聚焦国之大者、围绕国之所需,彻底破除那些制约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弊端。这包括在企业文化上摒弃“挣快钱”理念,也包括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优秀企业家精神。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重点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事实上,在全国这盘大棋中,中央与地方,央企与民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也是一种“因地制宜”。央企、民企各有其所长。作为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央企不但需要主动承担起那些民企没有能力进行的科研创新,更多聚焦技术源头的开放创新和自主创新,同时,还需拿出开放心态,与头部民企、创新民企共建创新生态,打通技术、产业通道。
根据张玉卓透露的数据,2023年全国研发投入为3.3万亿元,其中央企的研发投入为10660亿元,但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只有600亿元,仅占全部研发投入的6%。以央企的规模实力,未来还有巨大空间,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力度,特别是加大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投入。
在这方面,央企得扛起国家队责任,在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向“新”而行,助力中国经济释放增长新动能。
撰稿 / 信海光(专栏作家)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李立军
推荐阅读:
“低彩礼可第一顺位择校”,缘何引发争议 | 新京报快评拿出一半以上科研费用,纾解青年科技人才之困 | 两会观察
美最高法院为特朗普扫清参选障碍,可能留下后遗症|新京报专栏
少子化背景下,普惠学前教育也可尝试“小园小班” | 新京报快评
霉霉新加坡巡演,为何在东南亚引发一场外交口水战 | 京酿馆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