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禁止业主电动自行车进入,小区防火也不能“一刀切”| 新京报快评

苏士仪 新京报评论 2024-05-02
电动自行车禁入小区,不仅给小区业主的出行增添了麻烦,也增加了社会层面的管理成本。

▲资料图:某地一家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工人在组装电动自行车。图/新华社

 | 苏士仪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近日,深圳万家灯火小区居民反馈称,物业管理处以防范火灾隐患为由禁止电动自行车驶入小区,这种“一刀切”的举动给居民生活造成不便,停放在外的车辆还出现了新的隐患。据了解,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深圳有不少小区发文禁止电动自行车进入。


自南京雨花台区“2•23”火灾事故发生后,不少地方开始整治电动自行车“入楼”“进梯”等乱象,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这值得肯定。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小区也存在“一刀切”的粗放管理方式。


此次深圳万家灯火小区的做法就是如此,以杜绝安全隐患为由,发文禁止电动自行车进入小区。这样的“一刀切”做法肯定不合适,不论执行主体是物业公司还是其他单位。


况且,物业本是由业主所雇佣,二者之间的主客关系已然分明。尤其是物业在做相关决定时,是否充分征求了业主意见,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这是一个“合法性”的问题。


回到此事去看,这样的做法看似是为了“防范电动自行车的起火风险”“保护小区业主的安全”,却在推行过程中给不少业主带来了麻烦。有受访者就表示,“小区门口一堆电动车不仅造成交通堵塞,每次去(取车)都被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根本拿不出来。”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电动自行车停在小区门口,充电势必是个难题。为了保障日常出行,业主可能会冒险在家中或隐蔽处违规充电,如此反而增加了安全隐患,让更多隐患变得更隐秘了。


记者在走访时也发现,一些车辆还占用了地面划定的消防通道边缘区域,还有不少车辆停放到了外围非机动车道上。显然,相关方面禁止电动自行车进入小区的做法,不仅给小区业主的日常出行增添了许多麻烦,也正在持续增加社会层面的管理成本。


这一做法,将本属于小区内部的矛盾转移到了公共空间内,看似是在解决问题,实则是一种“避责”的惰性思维,将本属于自己的责任转移到了社会层面。


近年来,大城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大与公共空间资源紧张的矛盾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停车、充电位置不足问题短时间内难以解决,也就出现了“入楼”“进梯”等乱象。


但正因为如此,属地和小区才应该让服务与管理更为精细化,在保证安全和不给社会管理增加额外成本的同时,持续细化服务和管理手段,而非“一刀切”。


“堵不如疏”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过往经验表明,类似问题如果一味靠“堵”,不仅难以触及顽疾根源,更可能弄巧成拙。因此,即便是从安全风险管控角度,相关方面细化管理,加强基础服务供给,也优于“一刀切”禁入。


而这方面并非没有可供借鉴的案例。比如,报道提到的隔壁小区“发放号码牌进行管理”方式,以细化准入等,就值得借鉴。


此外,还可尝试对本小区电动车实行摸底登记,利用诸如两楼之间的区域等既有公共区域,合理规划小区电动自行车停车位等。


总之,禁止电动自行车进入小区,本意虽是为了解决消防安全问题,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无疑正在带来更多问题。这就要求,各方要共同探讨科学可行的管理方式,进一步细化服务,兼顾安全与便利。如此,方可在尽量降低消防安全风险的同时也便利业主。


撰稿 / 苏士仪(媒体人)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刘越


推荐阅读:管住殡葬暴利,不能只凭“店家良心” | 新京报快评
“攒金豆”网店关停,给年轻人“买黄金”提了个醒 | 新京报快评
对百日咳“大龄化”趋势要有正确认识 | 新京报快评
炒作“夏威夷不受北约保护”,背后有啥不良企图?| 京酿馆
20款样品无一合格,不容“安全坐垫”如此“坑娃” | 新京报快评


欢迎投稿: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