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大学密集获批,“高教弱省”该如何强起来?| 新京报快评
文 | 蒋理
就在千万学子迎考之际,各地高校获批的消息也密集传来。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5月以来,全国已有数十所高校升格、更名、新增及转设等获教育部批复的消息先后公布。
于广大考生而言,这些变化尤其是一批新大学设立,意味着新的升学选择和希望。而对地方来说,高校新增或调整申请获批,有望助推本地高教资源的调整优化与实力升级。
近年来,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连续突破历史新高,有关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降低高考社会性焦虑的呼声不断。新大学密集获批,这对高考考生来说是利好,扩大了升学的选择。
但是,建设新大学,对于部分“高教弱省”来说虽有帮助,却并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性举措。
事实上,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省份建设新大学,需要结合出生人口变化,进行前瞻性战略规划。即要转变追求规模、体量的思维,重视办学质量和特色。
总体来看,根据出生人口变化,未来10年,我国高考人数还会持续增加。因为,2016年、2017年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的出生人口高峰年,这些适龄学生将在2034年、2035年进入大学。
基于此,未来10年,我国社会还存在对高等教育学位的旺盛需求。各地建设新大学,有应对高考人数增多、维持并提高高考录取率的现实考量。但据公开资料显示,2035年以后,我国适龄学生或将大幅减少。
根据2020到2023年的出生人口数据,到2038年,我国适龄学生数将低于大学招生计划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或将达到100%。而随着生源持续减少,2038年之后,一些高校很可能出现因招不到学生而关闭、撤并的现象。
为此,新建大学必须考虑这一人口变化趋势,不能出现新建大学办学10年时间不到,就因生源减少而关闭的问题。简单来说,新建大学,不能再走以前的规模化办学路线,而要考虑如何办出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当前,新建大学主要集中在高考大省,这些省也被称为“高考弱省”。如广东、河南等省份,其高等教育的数量和地位,与当地经济发展、人口数量不匹配。这些省份新建大学,得到舆论普遍支持。
很多人考虑的是怎样提高当地考生的高考升学率,这是对既有现实的诉求。但新建大学不能把这当作唯一的目标,也该有相应的综合考量。因此,新建大学办出特色和质量就尤为必要。
另外,当前评价一地的高等教育实力,主要依据是有多少985高校、211院校、“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学科。可按照这种评价体系,新建大学并不能提高当地的高等教育实力、增加当地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把学校分层次、等级来论“优质”,不管怎么扩大高等教育资源,“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永远只有前10%甚至5%的高校。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断扩大、高考录取率持续提高,可高考焦虑却一直存在的问题所在。
应对接下来10年的高等教育学位需求,以及随之的适龄学生减少,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首先要改革对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
这就需要鼓励学校平等竞争,在自己的定位上办出高水平。我国推进已经10年的新高考改革,就取消了本科录取批次划分,其目的就是取消大学的身份标签,让所有本科院校在同一批次招生。
与此同时,还要推进学校办学制度改革。尤其是“高教弱省”,不能只把新建大学作为发展高等教育的“亮点”,而要聚焦实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督促大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这也才是办好大学的关键所在。
其实,在我国,即使“高教弱省”,高等学校也不少,把现有这些学校办好,远比新建几所大学重要。而且,要把新建大学办出特色,也需要尽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撰稿 / 蒋理(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刘军
清华毕业重考清华第一天就“考崩”,该读懂些什么?| 新京报快评
杀人犯37年前的“纸面服刑”,到了该查清的时候 | 新京报快评
议会选举“右转”,有人惊呼“欧洲灵魂正处于危险中”| 京酿馆无论王阳还是王一博,都不该被卷入这场网暴漩涡 | 新京报快评
欢迎投稿: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