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不宜大干快上 | 新京报快评

丛林 新京报评论
2024-08-09

无论是高校还是考生,都需要有长远发展规划,不宜盲目求“新”追“热”。
▲资料图:高校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课堂上,学生在做实验。图/新华社
 | 丛林
人工智能或许是当下最火爆的专业之一。

据北京商报报道,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目前,全国498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209所高校成功备案或申报“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在全国3000多所高校中占比仍然较低。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多个高校宣布将人工智能加入通识必修课程。

人工智能毫无疑问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就业前景广阔,人才缺口较大。自2018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当年有35所高校获教育部批准首批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如今,仅仅五六年时间过去,人工智能专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继而成为高校新增本科专业名单中“常客”。

虽然当前人工智能专业数量在全国高校中占比并不大,但其发展速度不可谓不快。社会和产业的巨大需求是人工智能专业大热的原因之一。而大学专业设置则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关键,不少高校“紧跟”社会热点,也是与时俱进的需要。

但在这个过程中,相关高校还需秉持为学生负责的态度,结合自身师资和硬件设施等办学基础方面进行审慎评估,警惕盲目求“新”追“热”,一窝蜂开设热门专业,尤其不能基于招生而开设“高大上”专业,避免出现滥竽充数的情况。

这样的提醒,其实十分必要。过去,一些高校不顾自身实际,抢着开设热门专业,不仅没有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还导致相关行业人才供大于求,甚至出现热门专业“冷就业”的困境。最后,一窝蜂开设沦为一窝蜂撤销,最终伤害的是毕业生。

因此,高校在设立新专业之初,首先需要冷思考,眼下大热的人工智能专业也不例外。近几年,增设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之中,既有综合性高校,又有财经、师范、文科等类型高校,甚至不少是原先一般的地方二三本院校。

而人工智能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门槛并不低,师资有没有保障,有没有相关专业支撑,实验室建设是否跟得上,培养方案是否明晰……无论是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研究性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高校的专业“内功”必须过关,不宜大干快上。

当前,大多数高校人工智能专业,是从相关专业改扩建而来;不同高校的人工智能学院的特色,也与其优势学科相关;还有一些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与产业界、国外知名大学紧密合作。

可见,高校摆脱逐利思维,基于自身优势专业和实力,能够为学生提供高水平教学质量,才是培养人工智能领域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路径。
相关部门也要严把审核关,对于违背办学规律,专业设置“跨度”较大、急功近利的高校,该拦截的拦截,避免新设专业“先天不足”,从而保障其办学质量。

从考生和家长角度而言,不能过分迷信热门专业,报考之前尽可能全面了解专业要求,同时评估自身学习基础与报考专业是否匹配。据悉,人工智能专业对学生的数学和动手能力要求很高,数理知识薄弱的学生即使进入该专业学习,也可能存在跟不上的情况。

因此,无论是高校专业建设还是考生报考专业,都需要有长远发展规划,不宜盲目求“新”追“热”。


撰稿 / 丛林(媒体人)编辑 / 徐秋颖校对 / 刘越
推荐阅读:
完善身份识别,防止“老赖”架空“限高令” | 新京报社论
兽用麻醉剂成“上头电子烟”,莫让新型毒品乱“飞” | 新京报快评
规范海上潜水项目,不止于“被弃海中”事件通报 | 新京报快评
无论学校还是专业,唐尚珺都该放下执念了 | 新京报快评
阿桑奇认罪,一场长达数十年的拉锯战结束了 | 京酿馆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京报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