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收徒又卖课,别把职业打假教成“职业假打” | 新京报快评

迟道华 新京报评论
2024-11-15

当有人以打假为主要收入来源,靠打假吃饭,就难免在利益冲动下,剑走偏门,需要警惕。
▲职业打假行为一直都颇多争议。图/IC photo
 | 迟道华

(带)徒弟,双十一过后涨价了。太暴利了,兽药(的产品)(假)不完”;“告诉你们怎么投诉(商家),还继续手把手教,你上学老师都不一定对你那么耐心和操心”……打假群内,不一会儿,消息就刷屏了几百条。


据媒体调查发现,职业打假早已成为一门生意,部分职业打假人甚至因此衍生出收徒、卖课等完整产业链。但一直以来,职业打假人的存在都有颇多争议。


就职业打假人的身份而言,其确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净化市场环境的作用。但当打假这事成为一种民间的职业行为,有人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靠打假吃饭,就难免在利益冲动下,剑走偏锋,让打假这种充满正义感的事业沦为某些人敲诈勒索商家、借以牟利的工具。此次部分职业打假人收徒、卖课,同样给人这样的担忧。


平心而言,打假也成了职业,甚至衍生出了打假培训产业,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当前市场上假货依然没有绝迹,甚至在某些行业、品类中盛行。这对相关部门也是个提醒,如何对制售假行业进行全链条监管,还需拿出更多治理办法。


打假毕竟是有一定门槛的,既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也要有“证据”意识,了解各种举报投诉流程等,而且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因此,当监管触角尚无法触及市场每个角落、普通消费者打假动力不足时,职业打假人正好可以补位。


从这个层面看,职业打假人开门授课,广收学徒,不仅能够扩大打假队伍,对不法商家构成威慑,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各种打假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对合法守规经营的商家、对消费者而言都是好事。


就此而言,不论其动机如何,职业打假人只要在真打假、真卖打假课,就没啥问题。但如前所述,现实中,已经有职业打假人在打假的过程中,背离了初衷、偏离了正轨。


比如,“咆哮式打假”代表性人物“铁头”被抓,就揭开了一些职业打假人伪善的面具。一些以“打假”走红的自媒体博主,打假翻车,甚至不择手段,明目张胆收取“保护费”,也让人看到,看似正义的打假行为背后,实则暗藏一条灰色的产业链。


媒体报道中,有的行业因担心职业打假人“碰瓷式”维权,商家都不愿意入行了。可以说,这些乱象不仅搞乱了职业打假的行业风气和打假人的舆论形象,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


对此,相关治理已经启动。今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就对备受关注的“牟利性索赔人”行为进行了规制。


这既是对牟利性索赔行为的有力打击和震慑,也反映出职业打假人队伍的趋势性乱象已经到了该整治的地步。在此背景下,职业打假人收徒、卖课,会不会演变为又一灰产,就值得予以警惕。


尤其,报道中,职业打假人会教人薅羊毛、“吃货”(仅退款)。有的声称不但可以打假商家,还可以帮商家“搞”同行、“友商”。更有甚者,让打假课本身成了“假课”,打着“打假培训”的名义骗钱,缴费后,发一堆网盘材料便销声匿迹,还拿没问题的产品链接教人敲诈。


如此,这种打假课内容,就很可能不只是教人怎么打假那么简单了。就如职业打假人队伍参差不齐一样,打假培训课很可能会沦为一些人传授旁门左道的“道场”,从而污染整个打假行业。


所以,职业打假人收徒、卖课作为一种新兴现象,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规避问题,既需要职业打假人自己珍惜“羽毛”,也需要相关部门及时介入,不让传播错误价值观、教人把打假当牟利工具的培训课大行其道,扰乱营商环境。


撰稿 / 新京报评论员 迟道华

编辑 / 何睿

校对 / 李立军


推荐阅读:为你,人民空军翱翔于九天之上 | 新京报社论
参加自助游意外坠亡,组织者被判担责不冤 | 新京报快评
民间反偷拍,不该受威胁 | 新京报快评
定价30元被怼,理发师晓华咋就拉低行业档次了?| 新京报评论
夜骑去开封,不妨停一停 | 新京报快评
欢迎投稿: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京报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