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汀如何从“火焰山”到“百鸟园”?今日《闽西日报》头版头条为您揭秘

闽西日报 2019-07-07


初夏,晨雾缥缈的长汀在清脆的鸟鸣声中醒来。


斑嘴鸭、八哥、黑领椋鸟……还有那些叫得出名和叫不出名的、常见的和稀有的,或在丛林山涧,或在城市公园,欢快地跳跃、歌唱,开启了寻常百姓新的美好一天。


灵性的鸟儿栖息,映衬出这片土地的良好生态环境。鸟儿的明眸,洞察着长汀广袤大地因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由“赤”转“绿”,由“绿”变“富”的生态变迁。

▲群鹭伴耕,和谐共生。

鸟儿的乐园

6月2日凌晨,闽西日报退休摄影记者朱裕森扛起5公斤重的长焦镜头,冒着雨一头扎进长汀大山里拍鸟去了。这种拍鸟生活,成了他退休三年多来的常态。


4月20日开始,朱裕森与伙伴们持续观测一个多月,在省内首次完整记录下全球30种濒危鸟类之一的海南鳽(jiān)野外繁殖过程。如此珍贵的收获,令他拍鸟热情更加高涨。

▲一对海南鳽成鸟。

“海南鳽对生存环境要求比较高,此次发现的海南鳽属于留鸟而非候鸟,可以反证长汀生态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好,已成为越来越多鸟类理想的栖息地。”知名鸟类专家、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博士林清贤告诉记者。


置身福建汀江源国家级保护区里,周遭都是醉人的绿意和负氧离子。在中璜管理站观鸟湖中,时常可以看到成双成对的鸳鸯游弋在平静的湖面,悠然自得。调查显示,几年前在此踪迹难寻的鸳鸯,如今已有40多只。“保护区建设取得很大成绩!”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高级工程师、著名鸟类专家余希在保护区科考时发现,这里野生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均有明显增加。


汀江国家湿地公园也是鸟儿的乐园。《森林与环境学报》2019年第一期刊发的《汀江国家湿地公园鸟类多样性及季节动态》一文称,调查显示共记录到鸟类14目44科118种。在鸟类各居留型中,留鸟68种,占57.6%;冬候鸟27种,占22.9%;夏候鸟16种,占13.6%;旅鸟7种,占5.9%。


“拍了多年鸟,记录了280多种鸟类。比之前预估的248种多了40多种。”对于这样的收获,朱裕森倍感振奋,一些濒临灭绝的黄胸鹀和硫磺鵐、内陆少见的东方鸻等相继在长汀亮相。“特别是蓝胸秧鸡、红胸田鸡、普通秧鸡和董鸡的出现,更吸引了众多鸟类爱好者前来一睹‘芳容’。”

▲稀有鸟种黄胸鹀


生态的蜕变

环境好不好,看鸟就知道,鸟类的增减便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


回到上个世纪,长汀呈现出来的则是另一番景象——水土流失重灾区,有“火焰山”之称。“在那儿,不闻虫声,不见鼠迹,不投栖息的飞鸟。”1942年,土壤专家、福建省研究院研究员张木匋先生在《一年来,河田土壤保肥试验工作》中作出形象描述。


实际上唐朝开元年间的河田镇却是山清水秀、柳竹成荫、土地肥沃、鸟语花香,有留镇、柳村之称。之后,由于人为原因和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残遭破坏。


早在上世纪40年代,长汀就与陕西长安、甘肃天水被列为全国三大水土流失治理实验区。1940年12月,中国最早的水土保持机构——“福建省研究院土壤保肥试验区”在长汀河田设立,当时的民国政府试图治理长汀水土流失,但收效甚微。


新中国成立后,历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1983年,省委和省政府把长汀列为治理水土流失的试点,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写下了《水土保持三字经》,翻开了治理工作新的一页。


“那时看到有个群众扫松针,路过的一位副县长竟然专门打来电话要求严肃处理。”长汀县水土保持事业局局长岳辉一句话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20年前。


1999年从四都调到河田林业站后的第一次林政执法工作,令岳辉至今记忆犹新。“那一次的林政任务居然是去查处群众扫松针。”岳辉坦言很不理解。后来下村巡山调查时才知道,河田大多是荒山秃岭,山地植被稀少。“把地面的松针都扫了,靠什么来保持水土呢?”岳辉这才理解那位县领导的“小题大做”。


巨变始于2000年。


本世纪初,在习近平同志的亲自关心指导下,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被列为福建省为民办实事项目,由此拉开长汀大规模治山治水的序幕;2011年以来,习近平同志又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进则全胜、不进则退”,推动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迈向攻坚决胜阶段。接力奋斗数十载,长汀的赤岭荒山加快披上了“绿装”,成为“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典范”,国家水利部在长汀召开经验座谈会向全国推广“长汀经验”。


“截至2018年,长汀县已成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9.3万亩,水土流失率由1985年的31.5%下降至7.95%,森林覆盖率从59.8%提高到79.8%,年减少土壤流失27.7万吨,年增加水源涵蓄量6526万m3。”龙岩市水利局副局长、水保办主任卢晓香颇感自豪。


朱裕森2010年在长汀拍鸟时,河田露湖村村民李嫲哩告诉他,她家屋后发现雉鸡,非常漂亮,这是她几十年来首次在家门前看到雉鸡。“生态环境变好了,鸟类就多了。”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河田出现一两只白鹭就引得大家惊叹。”说起生态的变迁,深耕长汀新闻事业33年、长期关注水保工作的陈天长感触很深。如今的河田,人们在春耕时节甚至可以看到成群白鹭环绕耕田的拖拉机盘旋的情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蔚为壮观。


更值得一提的是,像斑嘴鸭、池鹭、日本鹌鹑等原本是候鸟的,如今变成了长汀的留鸟,纷纷在此安家落户、生儿育女。

▲斑嘴鸭在长汀生儿育女


幸福的脸庞

最生态的地方才是鸟的天堂。


如今,长汀常常能看到这些空中“精灵”的身影,它们呼朋引伴,在碧水青山间勾勒出“鸟鸣山涧、展翅翱翔”的动人景致。

▲飞翔在空中的金斑鸻和翻石鹬


跟鸟儿一样幸福的,还有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头顶大日头,脚踩砂孤头,三餐番薯头。”陈天长说,昔日的水土流失重灾区河田,土地贫瘠、水源匮乏,大片的土地上只能种地瓜。“河比田高,田瘦人穷。”


“随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深入推进,田里有了水,这里慢慢开始大规模种上了水稻。2006年,傅木清回到家乡开始发展水稻种植,成了全国种粮大户。”陈天长见证了河田的蜕变,现在的河田,展翅的鹭鸟点缀着绿油油的稻浪,映衬出一个“生态粮仓”。

▲各种鹬类聚集

2017年,互联网达人丁磊和王兴看中了长汀优质生态环境和河田鸡品质,共同投资建设长汀县河田鸡国家级保种场,“河田飞鸡”借助互联网销往全国各地,给消费者不一样的味蕾体验。


“过去这里连生态都‘没有’,谁能想到现在能靠生态赚钱?” 三洲村民张平从绿水青山中尝到甜头:去年他的生态农庄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营业额近35万元。


“保了生态,鼓了钱袋。”长汀的青山绿水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该县仅利用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发展生态旅游,年均吸引游客100多万人次。


不仅如此,昔日的“火焰山”还孕育出美丽的湿地公园,醉人的绿意让人心旷神怡;山上杨梅、银杏和板栗基地的丰收一年接着一年;一汪碧水中水美鱼肥,江河沿线稻花飘香;林下经济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人走上“林下淘金”的致富路……老百姓的脸庞上时时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生态“高颜值”,经济才能“高素质”。2017年和2018年,长汀连续两年荣获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称号,成功摘掉了“省级贫困县”的帽子……


“滴水穿石,人一我十”。如今的长汀全面吹响了“进则全胜”的冲锋号:实施治理重点、综合提升、生态示范“三大工程”21个项目,重点围绕流失斑治理、林分结构改善、土壤综合整治、病虫害防治等重难点问题,奋力推进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深层治理。同时,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县、乡(镇)、村三级林长制,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水平……


长汀“生态美、百姓富”的故事正越讲越精彩,相信这块土地上鸟的鸣叫会越来越欢,百姓的日子会越过越幸福……


短评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昔日千山鸟飞绝,而今百鸟舞翩跹。不是清山绿水,知性的鸟儿不会来;没有瓜果飘香,灵性的鸟儿不会留。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才是鸟儿的天堂。长汀的沧桑历史巨变书写了闽西生态文明建设的靓丽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生态文明建设新的时代命题和基本遵循。


长汀水土流失与治理的全过程,是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真实写照:正因为人类的肆意破坏与索取无度,将原本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的“柳村”变成水土流失重灾区河田;也因为人类的痛定思痛,将“火焰山”重新改造成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


这场红土地上的绿色革命,换来今日长汀能够“处处闻啼鸟”。透过鸟儿的明眸,呈现出来的不仅是山水之美,更是人文之美。人民用心用情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多次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坚决扛起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责任,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以持续深化推进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和林改“武平经验”为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答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答卷,诠释“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真谛,为建设美丽中国坚定地迈出闽西生动的实践。


闽西日报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朱廷彬 杜红伟 石芳

图:朱裕森

编辑:梁婷

审核:蔡添高

监制:林琳

闽西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推荐阅读

70多名游客安全撤离!龙岩未来几天都是雨,这些安全事项要注意

露面央视!精彩纷呈!《乡村大世界》“走进武平”今晚播出

近六十年苦寻不辍,一条消息让龙岩籍烈士亲属激动万分……

《岩声》第6期:《烟雨九鹏溪》

觉得好看,你就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