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岩声”第26期—《跨越一甲子的爱(节选)》(作者 刘少雄)

闽西日报 2019-12-15


编者按

《岩声》是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子恢等一些革命青年知识分子在1923年创办的,是闽西新文化运动的先声。


倾听“岩声”,爱上岩城。为了更好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闽西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夜读栏目“岩声”于4月27日晚开播啦。“岩声”将于每周六夜晚和您如期相遇,主要刊播闽西籍作家和外地作家描写闽西的美文,在一些特殊节日,我们也将推出“特别专栏”。我们也真诚地欢迎您投稿(lymxxww@163.com)格式:“岩声”+文章标题,我们将择优刊播,共享美文,共度良宵。


倾听“岩声”,爱上岩城。


您好,听众朋友。感谢您收听由闽西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为您推出的“岩声”。今夜,我们共同来欣赏刘少雄的《跨越一甲子的爱》,一起朗读。

作者刘少雄:“岩声”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跨越一甲子的爱》的作者刘少雄,今年是开国上将杨成武将军诞辰105周年,也是将军的爱人赵志珍大姐诞辰99周年。八一建军节前夕,长汀的一众文友邀我去杨将军的老家——长汀宣成,去追寻将军成长的足迹,缅怀将军的丰功伟绩。


在下畲村将军的老家,陈列在老屋里的照片,把我吸引了。这些照片很多是杨成武上将和赵志珍大姐相依相伴的留影,从青年到晚年,他们忠贞不渝的爱和质朴纯洁的情深深打动了我。于是,当文友老詹问我,这次笔会你会写什么?我说:我就写将军的爱情吧!


跨越一甲子的爱

作者:刘少雄

八一建军节前夕,一众文友相约前往开国上将杨成武的故里——长汀宣成。



时值中伏,宣成乡下畲村,蝉鸣阵阵,热浪滚滚。微风过处,飘来淡淡的荷香。将军故居前,半亩方塘,一支支莲花尽情绽放,洁白洁白的花朵,傲立在宽大的荷叶间,显得超凡脱俗,素雅清高,别有韵致。


杨成武祖居门前的莲花〡刘少雄


荷塘背靠的,是一幢低矮的平房,青砖黛瓦,简朴大方。正门左右,各有一个“囍”字门窗。正门之上,前后屋脊中间,分别立着“禄”“福”两字,前低后高,正好相叠。檐下,“清白遗风”四个黑色的行楷字嵌于门楣之上,分外醒目。


〡刘少雄


这就是杨成武将军的故居。1914年10月27日,杨将军就出生在这里。他年仅15岁走上革命道路,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当上团政委,后担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从偏僻山村的客家小伙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中共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眼前的这幢客家民居,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秘密


踏进小屋,墙上陈列的一幅幅图片,吸引着我们的目光。


这些图片,都是杨将军一生的生活和工作照。其中数量最多、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将军和夫人一起的照片


身穿帅气上将服的杨将军和一身西式套装的赵大姐,或相依而立,或款款漫步,虽然未注明拍摄时间,但看他们那英姿飒爽的气度,应该是摄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那时杨将军40出头、赵大姐30多岁,郎才女貌,天造地设,现在看来依然让人称羡。



曾经有人向我说起杨将军的爱情经历,那是一段十分浪漫的爱情故事。与烽火岁月里众多高级领导干部的“组织介绍式”婚姻不同,杨将军靠的是一纸情真意切的求爱信和赵志珍大姐自由恋爱,并最终结为伉俪的。


1938年,河北易水河畔。当时,杨成武任红军独立一师师长。一次,在易县妇救会工作的赵志珍随县工作队队长向杨成武汇报工作。杨成武向他们了解易县社情,赵志珍对答如流,准确无误。第一次见面,这位“活算盘”一般的女子给杨成武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后,杨成武每每到基层检查工作,总会遇到这位“活算盘”,看她演话剧、听她唱救亡歌曲,这位多才多艺的姑娘深深吸引了年轻的杨成武。几经思索,杨成武给赵志珍写了这样一封信——


子[志]珍同志:


我在很久的时候就想和你谈一段私话,因为环境及其他种种的原因,总未找着一个好机会……我今天向你提一个建议——我们亲密地拉起手来做一对异性朋友,好吧?同意吧!盼你给我一个答复……


读着杨师长的来信,赵志珍脸红了……


那一年,杨成武24岁,赵志珍18岁。爱情的闸门一经打开,就像易水河一般汹涌奔流,无法阻遏。赵志珍也向杨成武表明了自己与对方相同的态度。


1938年11月28日,赵志珍收到求爱信的第八天,经聂荣臻批准,他们在涞源县北城子村举行了婚礼。婚假只有一天,随后他们又投入紧张的战斗。


许多年以后,赵志珍说过这样的话:“杨成武是岩上青松一般的人,值得我尊敬。在我们二者必舍其一的时刻,我情愿献出自己的生命。”


赵大姐的话并非虚言。他们用同舟共济、共赴风雨的数十个春秋,印证了石刻斧凿般的夫妻深情,镌刻下一段爱情的神话。


1950年 杨成武和赵志珍在天津

“文革”中,杨成武全家老小三代12口人被关押在洛阳香山寺等处,长达7个年头。其中,杨成武夫妇被关押在香山寺共两年零八个月。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业,杨成武倡导办起了“狱中学校”,取名为“狼牙山革命学校”。狼牙山麓是赵志珍的家乡,也是他们夫妇俩结为革命伴侣的地方;是他们的孩子易生、俊生和东胜出生的地方,也是英勇无畏的“狼牙山五壮士”的战场。杨将军夫妇用这种特殊方式,教育孩子在逆境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赋予“家”新的内涵。


都说客家人,最重家国情怀。在杨将军的身上,这一点也表现得格外鲜明。有道是“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不爱惜父母妻儿、不爱惜家庭的人,怎能让人相信他是真正的爱国者?


阴霾驱散,祖国春光明媚。时序进入1978年。一幅幅饱含真爱、充满温馨的图片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庐山,杨将军夫妇和家人们,坐着白藤椅、围着圆形红茶几,杨将军打着蒲扇,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快乐和幸福。


1978年 杨成武夫妇和孩子们一起在庐山


在雁宿崖、黄土岭,杨将军夫妇与子孙们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展出的照片中有一幅晨练图。某个冬日的早晨,穿着深色外套的杨将军和夫人在庭院里打太极拳,犹如默契的双人舞,精神抖擞。


杨成武夫妻锻炼

一幅《杨成武夫妇在学习》的照片。桌上,几册厚厚的书整齐地码在小桌一角,桌子中间是一本摊开的大书,杨将军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书页,他们的目光聚集在赵大姐手中铅笔指着的文字上,脸带微笑,神情专注。


杨成武夫妇在学习

最富感染力的,是一幅将军和夫人坐在玉米堆上开怀大笑的图片。图片说明是:1987年秋,重访河北省易县和老区的乡亲同享丰收喜悦。


1987年秋 重访河北省易县和老区的乡亲们同享丰收的喜悦


最具纪念意义的,是1988年11月的金婚纪念合影。身穿青色中山装、左胸配着吉祥符号的杨将军坐在沙发上,戴着眼镜的赵大姐站在身后,双手扶着将军双肩,两人脸上写满甜蜜。


1988年11月 杨成武夫妇金婚纪念合影

最动人的照片是:兰花的芳馨中,杨将军搂着夫人于1989年合影于北京,我想给他取名:美满的伉俪,幸福的一对。还有,那张标题为“携手同行”的照片,拄着拐杖的杨将军在夫人的搀扶下散步……



浏览着一帧帧珍贵的照片,我们深深为将军夫妇忠贞不渝的爱恋和质朴纯洁的深情所感动。


有这样一则故事:1992年金秋,杨成武和赵志珍迎来了他们婚姻常青树的第54圈年轮。此时,杨成武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已四个春秋。在全国妇联主办的大型活动中,杨成武和赵志珍夫妇被评选为“金婚佳侣”,当妇联领导向他们夫妇颁奖时,年逾古稀的老将军和老夫人激动不已。毕竟这是同属于他们俩的荣耀!杨成武上将搓着手,脸庞红通通的,兴奋得像个年轻人。这年农历九月九日,是杨将军的生日,夫妻两人商定这一天作为他们共同的生日。当着满堂儿孙的面,杨成武吟诵起他为赵志珍写的诗:“风风雨雨几十年,海枯石烂意志坚。居家操劳人人赞,辅佐大事吾内贤。” 在儿女们情不自禁的掌声中,赵志珍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1989年 杨成武和赵志珍摄于北京


有这样一个细节:1994年重阳节,杨成武将军迎来了他风雨兼程的第80个春秋。赵志珍精心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回报丈夫的深情:“成武,祝你生日快乐,我送你一件生日礼物。”这是一封特殊的信。当杨将军小心翼翼地打开信封,不禁惊呆了:那是56年前自己的笔迹,这是他当年给赵大姐唯一的求爱信。将军的手颤抖了,他心潮难平:56年啊!辗转流离,几死几生,赵志珍却把这两页薄纸珍藏至今,这一份刻骨铭心的真情真可谓是地老天荒,海枯石烂!


2000年重阳节,杨将军在儿女们的陪伴下,在后海家中过了最后一次生日。


2000年重阳节 最后一次在后海家中过生日


同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病中的将军,不忘为妻子过生日。一块洁白的大蛋糕摆在桌子上,将军端坐在简易的椅子上,手持一朵玫瑰献给笑容灿烂的赵大姐,脸上带着一丝羞涩……


2000年11月 在解放军总医院为赵志珍祝贺生日


正可谓:谁说英雄威武多,将军铁骨也柔情。


2004年2月14日,杨成武上将与世长辞。将军躺在鲜花丛中,赵大姐俯下身子,脸紧贴着丈夫的脸,作最后的告别……此情此景,催人泪下。


2000年5月 赵志珍和杨成武在北京家中


杨将军的爱情故事,令我想起了《杨氏家规》里的一句话:“夫妇平等,互相体谅,才是男人”。


杨将军的一生令我想起了一句古诗:“杨震家风名千古,清白世代把名扬”。


将军故居门前盛开的莲花,不就是他们清白、坚贞爱情的美好象征吗?


“清白遗风”,不就是将军一生一心为民、淡泊名利、克勤克俭、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吗?


(注:谨以此文纪念杨成武将军诞辰105周年、赵志珍大姐诞辰99周年)


作者简介

刘少雄,笔名南河。1965年生,上杭人。1987年毕业于福建师大中文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福建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龙岩市文联副主席(兼职),龙岩市作家协会主席,闽西日报副刊部主任。在《青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词刊》《歌曲》等发表诗歌100多首,出版诗集《有座红房子》、长篇报告文学《才溪世纪梦》《崛起的圣地》《活力闽西》和报告文学集《世纪听涛》。


闽西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部分图片由作者提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音频:听听

编辑:黄婷

检查:罗爱萍

审核:陈良锦

监制:林琳

推荐阅读
《岩声•游子情》系列之十:《白砂的味道(节选)》(作者 南河)
《岩声•游子情》系列之十一:《塘背豆腐 一段乡愁的缘起》(作者 罗佛宝)《岩声•游子情》系列之十二:《寻根》(作者 筱陈)“岩声•游子情”系列之十三:《四桥》(作者 马卡丹)
“岩声”第23期—《汩汩新罗泉》(作者 黄艳华)
“岩声”第24期—《流向远方的河》(作者 唐宝洪)
“岩声”第25期—《才溪赏荷》(作者 蓝朝金)

点这里互道晚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