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岩声丨《团团圆圆的豆腐圆》

龙岩市融媒体中心 闽西日报 2023-04-10

点击音频收听

小编说

倾听岩声,爱上岩城。



今晚,我们一起欣赏的作品是王宵晔的《团团圆圆的豆腐圆》



《团团圆圆的豆腐圆》

客家人的三餐四季,离不开一种食物,那就是豆腐。无论是拿新鲜豆腐做菜,还是把豆腐做成豆腐干,制成豆腐皮,又或是和地瓜粉抓在一起混合成为“满圆子”,即便不吃肉,豆腐也是一道名副其实的“下饭菜”。


我对豆腐菜的钟情,大概是源自“铛铛铛”的声音。幼时的寒暑假,我偶尔跟着爸爸一起到单位值班,午饭没着落的话就是买小吃解决。临近中午,当听到忽远忽近汤匙敲着陶瓷碗的声音,以及渐渐清晰的“卖豆腐圆,卖豆腐圆……”的叫卖声,爸爸便拿着一个铝质的饭盒带我到路边买豆腐圆。


卖豆腐圆的是一位年长的大叔,他个头不高,皮肤黝黑,略微有些驼背,留着络腮胡子,肩上挑着两个圆形的笼床。看着我们来,他便把扁担放下来,停在路边,揭开一侧笼床的纱布,拿出一把矩形的切片刀,问道:“两块钱一斤,你们要买多少?”爸爸把饭盒递过去,说装满就行。大叔利索地切出其中一大块,再切分成小块后放入饭盒,随后又拿出一大茶缸炒制好的配菜,当做浇头淋在豆腐圆上。


软软糯糯的豆腐圆,本身带有豆香味。再加上香菇丝、胡萝卜丝、笋丝、葱头油和酱油,入口唇齿留香,味蕾一下子就被激活。豆腐圆滑韧耐饱,香气四溢,让人念念不忘。小时候的我,总觉得和大人一起去单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听着大人们说话,看着他们处理事情,可以随心所欲地看彩色画报,还能吃上风味隽永的豆腐圆。后来再吃豆腐圆,脑子里浮现的还是幼时的光景,温温暖暖,简简单单。


在网上查阅才知道,这是一道源于明代的菜肴,且在清代的《随园食单》《调鼎集》等书中均有记载。关于这道菜,还有一个“郝凤昇童年救父”的民间故事。郝凤昇是明朝正德年间的进士,当时的吴知府很器重郝凤昇,每次宴请客人便邀父子二人作陪。一次,吴知府专门让林大尧衙厨制作一道象征团圆的菜。林大尧将豆腐和地瓜粉磨成浆,加入秘制调味料搅拌均匀,倒入圆形蒸笼里放入锅里蒸制。自此,这道“豆腐圆”便广传开来,成为长汀逢年过节或宴会招待贵宾常用的菜肴。


大多数家庭不太会做这道菜,要吃都是专门到店里去买。小舅舅是这方面的行家,能分辨出豆腐和地瓜粉的配比,配料的优劣,就连各家店商贩的售卖时间,都记得一清二楚。了解这些,并不是因为他个人有多喜欢吃,主要还是为了我们一大家子。逢年过节,大舅舅、小舅舅操持着家宴,小舅舅一大早就走街串巷给我们买各色小吃,还没到开餐时间,大伙儿便已经吃完一轮小吃了。


豆腐圆,豆腐圆,吃完豆腐圆团团圆圆。一碗碗豆腐圆是一次次出发、回家和再出发,也是一次次分别、团圆和再分别,不变的是,当空的明月和温暖的家乡。



作者简介

王宵晔,出生于福建长汀,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现供职于中国移动厦门分公司。热爱写作,记录生活,传递美好。微信公众号“TIKI的下午茶”作品散见于厦门日报、闽西日报、泉州晚报等媒体。



朗读者简介

官凌云,一个非播音专业出身的文字小编,毕业于福建省会城市,蜗居于古城汀州,深爱着烟火温情。平凡如我,长汀融媒一名小小打工人;好读如我,总喜欢用声音与各位一起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情怀,愿各位都能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仍深深爱着她。



作品征集

♥ 如果您有适合岩声栏目朗读的文章,欢迎推荐或投稿给我们(文章篇幅在2000字以内为宜)。


♥ 如果有适合栏目的好声音,也欢迎自荐或推(可选择岩声栏目往期作品试音),和我们一起传播龙岩故事。


♥ 投递邮箱:lymxxww@163.com,请在邮件标题处注明【岩声+文章投稿】或【岩声+音频投稿】,并附上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闽西风景

客家人文

红色故事


点击文章顶部

话题#夜读·岩声

关注我们




龙岩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朗诵:官凌云
制图:汤熹
编辑:黄婷
检查:林加涛
审核:蔡添高 陈良锦
监制:王仰华
总监制:王传龙 高营光
版权归龙岩市融媒体中心所有,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龙岩市融媒体中心”
推荐阅读

岩声丨《烊鱼和什锦》

岩声丨《古韵芷溪分外香》

岩声丨《包场看电影》

岩声丨《福建最早的苏区邮票》

互道晚安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