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这里,有一座“英雄水库”!背后的故事让人泪目……
在长汀县馆前镇复兴村七坑口,有一座“英雄水库”,巍然屹立在大山之间,滋养着下游近3000亩土地。
“英雄水库”大坝正面
它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当地群众经过十五年来的艰苦奋斗,筑建了这座容量28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座“英雄水库”原名七坑水库,更名的背后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建库期间,31名女青年不幸殉难于烈火之中……
5月18日,记者来到长汀县馆前镇复兴村七坑口,只见绿树青山环绕,“英雄水库”幽静安谧。
“英雄水库”建于1959年10月,“那时日子很苦,可以说是穷山恶水,涨大水时农田淹埋,旱时又无水灌溉,大家迫切需要建一座水库。”据当地上了年纪的村民回忆。
在当时缺乏建设经验、技术手段落后、全靠人力的艰苦条件下,当地群众仍日夜奋战,加班加点为建水库而战。建库大军中有一支由当地50名女青年组成的“花木兰”队,顶起了“半边天”。
当年11月,正是严寒来袭之时,“大家晚上住在临时搭盖的工棚里,都是用火笼取暖。可谁也没想到那年11月4日晚,工棚会因此失火。”今年86岁的汀东村村民陈秀金是当年“花木兰”队中的一员,当时由于有孕在身歇工在家,但她永远忘不了那天晚上,“那时,每天早上七点半听到哨声出工,晚上11点才能休息。大家累了一天睡太熟,以至于工棚着火都没人发现,被烟呛了醒过来就来不及了。”与她日夜奋战的31名姐妹就此葬身火海。
图左为86岁的汀东村村民陈秀金,当年“花木兰”队中的一员。
“火灾发生时,馆前人民公社书记知道后第一时间组织人员救人。”今年89岁的赖富雄回忆说,他的养母沈老沈兜被人从火场中救出,转移至长汀县医院救治,但由于伤势过重不治身亡。当时,24岁的赖富雄和养母一起参与建库,“家里人心情很悲痛,但是再难过都还要继续建水库,水库建好了,地就能灌溉了,大家日子才会好起来。”虽然年事已高,但当时的场景还深深刻在赖富雄内心深处。
图右为89岁的赖富雄,当年24岁的他和养母沈老沈兜一起参与建库。提起当年,他不禁泪流满面。
“英雄水库”最终于1974年12月完工,发挥着防洪、灌溉等功能,成了造福馆前镇汀东村、复兴村、严坊村近千户群众的重要水利工程。
1959年,当时的馆前人民公社将她们的骨灰集体埋于水库边的青山上,并在水库大坝前为殉难者建碑纪念。
31名女青年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为纪念逝者,激励后人,1959年,当时的馆前人民公社将她们的骨灰集体埋于水库边的青山上,并在水库大坝前为殉难者建碑纪念。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墓地和纪念碑从简建设,2013年经长汀县民政局批准馆前镇政府重建纪念碑,碑文中写道:“安息吧!为水库建设殉难的淑女们,你们的淑德将彪炳史册,流芳千古,德范永远犹熏后人。”经过多番核实,当地镇村干部于近日整理确认了31名殉难女青年名录,将刻于碑上,以为铭记。
2013年,经长汀县民政局批准馆前镇政府重建纪念碑。
追源溯流忆往昔,传承精神在今朝。五十年来,“英雄水库”不仅是滋养一方百姓的生命之源,更是“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见证。
“每年清明、‘七一’等重要时间节点,我们都会组织党员、群众、学生等群体到这里开展精神教育,缅怀和纪念31名建库殉难者。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挖掘‘英雄水库’背后的事迹,把‘英雄水库’打造成重要的党性教育基地和党建、团建示范点,通过主题教育,把建库人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断传承和发展下去,为全镇争优、争先、争效和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长汀县馆前镇党委书记林松锦告诉记者。
龙岩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融媒体记者:倪露 通讯员:郑春生
编校:黄婷 黄达杨
审核:蔡添高 谢津津监制:王仰华总监制:王传龙 高营光版权归龙岩市融媒体中心所有,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龙岩市融媒体中心”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