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材访】时晓曦:设计师是用“腿”做设计的

2017-06-02 材料馆


如果去看展览,我更喜欢看艺术展。因为看电子展,看到的是过去;而艺术展,看到的是未来。

——时晓曦


设计师介绍

INTRODUCTION DESIGNER

时晓曦

全球知名工业设计师

2004年以专业第一的名次毕业于清华美院

他身上有许多闪亮的标签

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会员

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

中国年度最佳20设计师

清华X-lab创业导师

TEDx演讲嘉宾

仅2016年一年

就横扫

Reddot、IF、G-mark best 100、IDEA

四项全球顶级大奖

实现设计奖大满贯


主要作品包括

诺基亚1200、X-plus家具

JS 3D针织鞋、华米Amazfit手环等

他曾在诺基亚工作11年

2014年创立2-LA设计事务所

目前主要活动于美国和中国

 


12

手记✎  采编 黄小芳

可能源于岁月和阅历的沉淀,时晓曦很温和谦逊,谈吐也颇为风趣幽默,时不时会冒出“金句”,让人印象深刻。作为一名工业设计师,他热爱设计工作、关注工艺流程,也热爱“跨界”学习、追求创新进步。一个小时的交流,受益良多。


采访内容

INTERVIEW CONTENT


设计师是“以人为本”的发现家

 

Q:您作品的线条都很优美,一般是怎么找到创作灵感的呢?

 

灵感其实就是灵光一现。对于设计师来讲,灵感与客户、项目时间有关,比如你下周要交一个提案,肯定不能临到头说没有灵感。


X-Plus家具

3D打印高跟鞋

 

灵感是要积累的,多走走多看看,出差也好,游玩也罢,当看到一些新鲜的事物,设计师总会不由自主地记录下来,这就有可能转化成灵感的一部分。当你看多了,灵感出现的机率就大了。

 

其实设计师就像“发现家”,很擅长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呈现在大众面前。

 

Q:有了灵感,设计师一般会先画草图,您会有不同的做法吗?会不会反过来先考虑工艺流程?

 

对,比如做3D针织鞋,我们会先了解针织适合做怎样的产品,最终可以呈现出什么形态。通过先考虑针织工艺,然后想到用织袜子的工艺去制鞋,再一点点突破。这和一般的设计流程刚好相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想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这样可以把产品做得更极致。


JS 3D针织鞋

JS 3D针织鞋

 

以华米Amazfit手环为例,如果按照常规流程进行,很可能连草图方案都无法通过,因为它的造型太简单,就是两个圆圈,电脑的渲染图也不够有表现力,别人可能不清楚你想表达什么。所以我先确定了陶瓷材质,再打样出来给大家看,最后的效果也确实不错。


 华米Amazfit手环

 

我觉得看待不同的设计项目、不同的产品,需要的设计流程可能都不太一样。我们也是在尝试不同的做法。

 

Q:这也是基于用户体验的一种做法吗?是您遵循的设计原则?

 

是的,设计师需要考虑用户的使用感受。一件产品,只要你能触摸到或是握在手中,就是能发生交流互动的。

 

华米Amazfit手环是由上下盖、一大一小两个陶瓷片制成,这一有方向性的设计让产品有了正反面之分,让用户知道在充电时如何放置。而分件线没有设置在外侧中间,用户触摸时不会刮到手,也能充分享受陶瓷质感的温润和光洁。



华米Amazfit手环

 

我们要做的是拉近客户与产品的关系,所以使用了平安扣造型,拿掉客户的陌生感。另外,我们把所有接头也都拿掉了,让它看起来更像一个配饰。


华米Amazfit手环

 

其实,用户体验更多的是鼓励用户去思考产品本身对生活的影响。我希望用户大部分时间可以忘掉产品本身。科技不是让你时刻惦记,而是会让你忘了它,在你不知不觉中,帮你把事情都完成了。

 

设计的核心更偏向感性

 

Q:您的很多作品似乎都与高科技有关,平时会有意识地去关注这方面吗?

 

产品偏高科技,主要是和市场需求有关。高科技产品的市场很大,已经是人类生活重要的一部分,相对来说对工业设计的需求也大。我之前在科技公司工作过,所以很多产品与高科技相关。

 


而回到设计本身,个人平时会留意每一代产品背后的工艺演进,每年都会专程拜访一些厂家,看看他们在做什么。当然并不只是指电子厂家,有时候是跨行业的。



举个例子,如果研究金属在科技产品上的应用,不可避免要研究天线的设计问题。当年在诺基亚的时候,我曾经有好几个月没跟设计团队坐一块,而是和天线开发团队在一起。最后我们从天线的角度,对金属工艺做了一定的改进。这种“跨界”是挺好玩的,自己去发现、组合,一不小心就能制造出一些新东西。

 

Q:刚刚提到了市场需求,您会如何平衡设计的理性和感性元素的?也就是设计介于艺术创作和用户需求的关系。

 

这种平衡其实是设计师的本职工作。

 

个人认为设计的核心还是感性的,这也是产品打动人的关键因素。而理性是帮助你把这件产品的方方面面都做得合理、好用,所以我们要考虑到理性,这里面也有一些可以遵循的规则。但如果大家都按理性来,做出来的东西就很容易同质化,比较没意思。感性,能让每一件产品都留有设计师自己的个性。


时晓曦与他的工作室

 

感性是没有准则的。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一个人或一件东西需要气血通畅。我个人是很喜欢那种通畅感的。比如采用线条,我就喜欢用一根不断的线条去表达,如果中间断了就不通畅了。

 

而艺术创作与市场需求的平衡也特别重要。好的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这样才容易被看懂和接受。另外,设计师要谨记产品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产品的市场销量,实现商业上的成功。

 

Q:工业设计师在产品生产流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诺基亚1200是全球销量第三的手机,是我毕业后接触的第一个项目,改变了我对设计的认知,让我了解到原来设计师不仅要考虑产品设计,更要考虑产品后续的量产、商业目的的达成等。

 

工业设计师在产品生产流程中,其实很像一个导演,能把控全局。工业设计师也是这样的,可以看到可尝试的方向。在工厂里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我们之前一直就是这么做的。这其中有长久以来的合理性,但肯定也有一些局限性。我们会先摸清传统工艺的合理性和弊端,为后续的突破做储备。


诺基亚1200系列手机

诺基亚5000


个人喜欢思考设计、工艺、材料等要怎样才能真正用在真实产品上,这些都很有意义。


设计师是用“腿”在做设计


Q:这可能涉及到创新了,您认为国内企业目前在创新应用方面做得怎样?

 

国内在这一块其实做得蛮好的,大家都愿意去尝试新东西、新工艺、新设计、新模式。回归到设计上,国内可能具备规划性和系统性,但从产出的结果上看,会存在今年市场上推出的某款产品在时间上缺乏延续性的感觉。


诺基亚lumia2520平板电脑


在这一点上,苹果做得可能是最好的。当年,它推出CNC加工工艺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它疯了。但现在回头看,这其实是一个极富战略性的决定。这种创新是一种持续、清晰的战略。


国内目前做得不错,不少企业都在尝试,等再过几年,应该就能看出哪些企业是真正在做事,有哪些只是在玩票。

 

Q:其实对您的报道中,“跨界”一词被频频提起。您自己是怎么看的呢?

 

设计师分这两种,专注于一个行业的和跨行业的。前者可能更爱“物”,而我是喜欢设计本身,想用创新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所以不分领域。

 

而且跨界可以不断接触新事物、不断学习。我个人是喜欢在工作中接触和学习新东西的,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现在的科技发展飞快,有很多设计是之前没做过的,所以经验并不是很重要。但是“度”要把握好,因为不理解的话可能会犯一些基本的错误,结果是创新或愚蠢都有可能。所以学习还是非常重要的,能避免犯错。



之前有人跟我说,“工业设计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有人花钱让你做你喜欢做的事情。”换到学习上来,就是有人花钱还让你学习到新东西,这不是很好嘛?


不过你得要知道自己适合哪种形式的学习,比如相对于书本,我就更能在工作和实践中获取到知识。这都是因人而异的。

 

Q:入行十几年,有没有什么心得可以分享给新入行的设计师?

 

热爱自己所在的行业是很重要的,我本身就是个典型例子。2004年进入通讯行业时,行业前景良好。但到了2008年,iPhone发布,APP开始盛行,不少同行都投身UI、UX设计,使得工业设计十分冷清。大概到了2014年,市场开始做智能家居、智能穿戴了,工业设计才又有了一些新起色。


Amazfit运动手表

 

所以说刚毕业时,你很难知道自己会进入哪一个“波段”,很可能就是直接进了一个低谷。这些都是未知的,内心的热爱和坚持非常重要。

 

至于怎么做设计,我这几年越发觉得设计师是在用“腿”做设计。我原来也是坐在桌子前面,画画草图,用用电脑。后面经历了很多实践,特别是陶瓷工艺调研和3D针织鞋设计后,我发现自己走路的时间比画图设计的时间要长得多,甚至直接住在工厂里。

 

有很多东西只有在“跑”的过程中才能体验和理解到,知道为什么而做了,做出来的东西才能更契合用户的需求,才能更容易被接受和认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