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妙泉老街

巽之先生 文旅萍乡 2023-09-25

▲点击蓝色「文旅萍乡」,一键轻松关注!



  



       

        妙泉老街东起曲尺桥,西至老屋下,长约500米,属于旧时村镇里常见的半边街。它傍依于妙泉河畔,日观河水奔腾,夜听蟋蟀轻吟。

       曲尺桥为两拱石孔桥,形似曲尺,故名。《昭萍志略》记载:曲尺桥原名仁兴桥,在县南长丰乡,清朝嘉庆11年,由职员潘基等人倡建。它的一拱承接从上埠、河口滚滚而来的滔滔河水,一拱接纳从紫家冲、山田蜿蜒而来的脉脉溪水。两水交汇后,在妙泉老街身边、在平旷的河谷平原静静流淌。

         妙泉河发源于上埠镇老庵水库,流经钟家源、茅布仑、水口、南溪坳下、龙王桥、河口,到妙泉,从圭田湾注入南坑河,全长约15公里。流经曲尺桥上方时,河流转了一个弯。在这港湾处,形成了一个很深的河潭,河潭里有一股很大的泉水冒出。据从前常年在河里打渔的村民讲,此处有一条“阴河”(地下河),连通到谢氏宗祠地底下,并一直通到马鞍寨脚下。地下水经过红壤区过滤净化后,变成一股清泉,甘甜可口,妙不可言,因此这里就名曰妙泉。

         妙泉老街宽约4米,东头紧挨曲尺桥,有一个圆形拱门。曲尺桥头、老街拱门前,建有一个担水、洗衣码头。一条拦河坝截住河流,让河水流到码头。清早便有老街居民担水、洗衣,热闹非凡。男人们担了水就走,女人们则在码头上一字儿排开,象麻雀一样,叽叽喳喳,家长里短,很多新闻就在这里传播开来。所谓新闻,不过是昨晚谁家小两口吵架、今早自家门前来了一只花脚猫之类琐碎小事。传得最多的是乡间绯闻,如谁家男人偷腥、谁家女人养汉。女人们边说边骂:“该只不要脸咯!”,骂得义正辞严似的,实际上大家羡慕不已,只想自己也做一次“不要脸咯”人。

       担水、洗衣后,大家各自回家。近的就在街头,提脚就进去了。远的还在街尾,提着洗衣桶,踢踢得得的,走过街头的欧阳氏豆腐店,走过公家的“合作社”(即南坑供销社妙泉分店),走过梁氏铁匠铺,走过何氏南杂店,走过谢氏斋粉店,走过周氏蜡烛店及对门的药店,走到江明安医师的寓所,便到了王爷庙,直到走进自己家里。就象是对妙泉老街的一次巡街,这时,所有的店铺和居民都打开大门了,老街的一天开始了。

       老街上零零碎碎的店铺约十多家,店面有大有小。小的只一个窄窄的门面,如梁氏铁匠鋪。进门就是铁砧,师徒俩(父子俩)拉着风箱,取出烧红的铁块,你一锤我一锤地打起来,溅得火星四射。铺面后头是生活区,黑黝黝的,隐约可见梁妻正在下米做早饭。

       大的店面除药店外,要数公家的“合作社”了。这是南坑供銷社的妙泉分店,乡下人都称之为“合作社”。它有七、八个店面这么大,晚上打烊要上十几块店门板。它是百货店,什么南货、服装、农资等等,全都有卖。而那些私人小店是进不了货的,只能在“合作社”买。所以合作社生意兴隆,店员是吃国家俸禄的“公家人”。他们高人一等,态度很有些倨傲。老街居民进去买东西,总要陪着笑脸,巴结他们。有时人多生意好,店员只有二、三人,那就要等候。顾客们就坐在店门口那一长排木条琴凳上,聊天的聊天,抽烟的抽烟。聊的是布匹的花色品种,化肥农药的价钱高低;抽的是自己种的生烟,用报纸卷成喇叭状,火柴一点就燃着了。

       老街属半边街,但在街头那一段,尤其是公家合作社那一段,整个街面是用屋瓦盖住了的,不怕日晒雨淋。这一长排木条琴凳就是摆在合作社对门的墙根下,街坊们有事没事都喜欢坐在那儿聊天抽烟的。碰上有一两个零钱时,也有人端个搪瓷茶杯,打个一两半两烧酒,买上半斤二两“兰花根”,象孔乙己一样,在琴凳上慢慢坐喝。

       我最熟悉的是老街的药店和江明安医师寓所,因父亲患“痨病”,母亲经常带着我去这两个地方。药店有个女店员叫江傅芝,与母亲上下年纪。很清楚也很同情母亲的境遇,母亲去买药时,江傅芝总是一边叹气一边司药。那时还有个后生叫巫裕民,跟着江傅芝学司药。他也身体不好,学司药很认真,没事时就听见他背《汤头歌诀》,什么“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除祛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等等,背得滚瓜烂熟。

        江明安医师寓所隔王爷庙不远,矮矮的瓦屋,窄窄的门楣,进去要低头。江医师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老江先”,医朮有名的。他是跟父亲学的医,一家大小都住在妙泉老街。记得有几个女儿,大女儿叫“江国民”,也在妙泉小学读书,比我高两届。母亲带我去给父亲开药时,江医师的夫人很好客,每次都要泡一碗茶给母亲喝。但我从未见母亲喝过,总是叹气,愁着脸对江医师说:“宣仁(父亲名字)又吐血了,请您开点药。”江医师一安慰,母亲就掉眼泪。我那时5-6岁,不懂事,又压抑得不行,老是三脚两步跳出来,跑到王爷庙去玩。

        王爷庙是妙泉老街两座庙宇之一,旧时代,逢年过节,这里是整个妙泉地区最热闹的地方。因为它的对面有个戏台,年节时分,地方绅士总会请些外地的戏班子来唱戏。听母亲说,解放前,这里主要有湖南的“三脚班”来唱花鼓戏,一般都是夫妻搭台,唱些“花戏”,惹得单身汉躁热不已。本地也有一个戏班子,角儿都是本地人,看起来更有味道。

        王爷庙的起源据传是这样:清朝道光年间,妙泉传染病流行,无药可医,病死者不少。王爷(王天君)闻讯,从武功山赶到妙泉。托梦于程锯匠:说有病者到张家湾里萝卜井中去吃“仙水”,凡吃仙水者皆痊愈。于是程锯匠便在此搭茅棚为庙,立了王爷神位,有求必应,故香火旺盛。几年后,程锯匠、谢大祥等首倡,信士相助。建了王爷庙,塑了神像,开光安座,保佑一方平安。一九五0年,因破除迷信庙宇神像尽毁。我去玩的时候,只有断墙残垣,便在里面捉蟋蟀、纺织娘玩。

      1958年,妙泉修了新马路。通车那天,我亲眼看到十几辆新解放牌汽车从妙泉老街旁边的黄泥坳上开过。虽然通了新马路,但老街并未受影响,仍如往日繁华。来往商旅客人,或步行,或推车,或骑两轮车,都从老街经过。因新马路坡陡路滑,非开汽车难上去,而那时公家汽车很少,私人则绝无。

       老街还有独特的一景:常有一衣衫褴褛之老者骂街,是位疯了的读书人。他就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萍乡四老”之一的谢越石的孙子,我叫他“威叔”。

      谢越石,妙泉人,号宰纯。民国初年国会议员,全国著名律师,法学家。与毛泽东的老师汤增璧是儿女亲家。此老名重一时,但身后萧条。儿子智障,死于北京。越石先生便带养了一孙子,也就是威叔。威叔随越石先生在北京长大,琴棋书画,都学了一些,尤擅京剧。解放后被划为地主成份,妻子携幼儿离他而去。威叔孑然一身,又屡被批斗,神经便慢慢的不正常起来了。时不时在妙泉老街指着天地“叫化子骂大路”:你是咋个东西?!你不如我!你整夜困不着,我恰得饱困得着。然后放声高唱巜侧美案》: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尊一声驸马爷细听端的……

        威叔晚年落魄,衣食不能自理,全仗妙泉人的“百家食”和他外甥一家的照料,才活了下来。直到本世纪初他八十高龄,才离开这个他爱恨交加的世界。

       老街虽然衰落,但它还在,只是面目全非了。老街居民建新房扩地基,将老街形状改变不少,街上麻石也不见了,妙泉河水也小了不少,虽不至于断流,但全失去了旧日之滔滔。好在新农村建设将河岸砌完整了,装上栏杆,河水满盈时,竟有些水乡古镇模样了。

        每次回老家,总要到老街去走一走。看看河水,拜拜王爷庙,想想小时在街上、河里玩耍的情状。有时甚至怔怔地站在街头,掉下几滴清泪,任微风吹拂衣角,任思绪在往日时光跑马……


AUTUMN

✏文:巽之先生

跟我来,带你玩遍萍乡!



留住乡愁——南坑老街踏访记

“元旦”文旅活动来袭,满满仪式感开启新一年!

那里的魅力——龙溪谷、枫梓城、开石源徒步记

2021赣菜美食文化节原创MV《萍乡够味》震撼来袭!还有楚萍“十大名菜”……

2021萍乡首届文化旅游节暨全民消费季 开幕式及主场活动圆满收官,成绩斐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