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不凡的百年传承,耀眼的璀璨星光!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青塔
“大哉一诚天下动,
如鼎三足兮,
曰知、曰仁、曰勇……”
每年的八九月份,
南京大学的开学典礼上,
满怀憧憬与理想的新生,
都会第一次唱响这首校歌,
乐声回荡耳际,见证着一代代学子的成长。
▲南京大学礼堂
这首校歌创作至今已有100余年,
它的词作者是南高师首任校长江谦先生。
百余年来,
校歌所吟唱的精神品格为南大人代代相传。
南京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筹办的三江师范学堂,
一所学校声名的远播,是长时间的时间积淀,
是一代代南大人共同的心血。
▲昔日的两江师范学堂
南京南郊的牛首山上,有一玉梅花庵,
梅花300株绕植墓旁,以感念墓主。
墓的主人叫李瑞清,两江师范学堂校长。
李校长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
学校师资、硬件、声名均蒸蒸日上,
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第一学府。
时至今日,
南大人常挂在嘴边的那句
“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就是那时的校训,传承至今。
辛亥革命前后,时局动荡,学堂停办。
不忍学生生活贫苦,
李瑞清离校时卖掉自己的车马,将钱散发给学生,
自己两袖清风,飘然而去。
▲李瑞清
1914年,时局稍安。
江谦先生接过办学的接力棒,
将两江师范学堂改设,
成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任校长。
一腔热情喷涌而出,重学风,重革新,
学校建设蒸蒸日上。
但仅仅三年,
江校长却操劳过度,患上了神经衰弱,
不得不离任。
但学生们不会忘记——
江校长国学、音乐、书画的才情,
他以一“诚”字为魂,谱写大气浑厚之校歌;
江校长谨慎、创新、自信的精神,
开办第一年,只设国文、理化二部,仅招126人,
将体育列为必修,敢为全国之先。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国立东南大学
在此之后,学校几度易名,
始终被认为是“中国最有发展前途的大学”。
不幸的是,战争的硝烟蔓延到了南京,
校长罗家伦当时正精心筹划的宏伟蓝图——
开拓办学空间,另建新址,
破碎了。
1937年,学校被迫西迁。
罗家伦紧急请学校老师去西部选址:
法学院院长马洗繁、经济系教授吴幹去重庆,
医学院院长戚寿南去成都,
教育心理学教授王书林去湖南。
西迁紧迫,四位教授顾不得安置家人,即刻西行。
最终,重庆和成都之行非常顺利,学校开始搬迁。
当时和学校关系密切的还有一所中学,
敌机在轰炸中摧毁了中学校舍,
罗家伦很激动:
敌人要炸毁这个学校,我一定要复兴这个学校,
敌人能炸毁的是物质,
敌人不能炸毁的是我们的意志!
这所中学不断搬迁,
终入贵州,为当地教育发展播下种子。
在整个搬迁过程中,大家齐心协力,
连农学院珍贵的牲畜都安然无恙抵达目的地。
▲重庆沙坪坝国立中央大学
1950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南京大学。
1984年,曲钦岳接过前人接力棒成为新任校长。
他的身上就有南大人深深的烙印。
1953年,18岁的曲钦岳考入南京大学天文系,
成为我国最早从事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学者。
文革期间坚持研究,1978年破格提升为教授。
为了南京大学的建设发展,曲校长北上汇报工作,
已经是院士的曲钦岳不用专车,自己挤公交,
为等接待室开门,直接在路边石阶上席地而坐。
▲曲钦岳院士
南京,
历史压在这座城市上太多的负载:
这里有六朝古都的光环,
这里有一代国父长久安眠的肃穆,
这里有30万黎民的森森白骨在控诉……
南京大学就坐落在这座城市的心脏,
时时刻刻倾听着这座城市夜深人静时的低语,
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
▲南京大学标志性建筑——北大楼
屹立风雨中115年,
清末列强压迫的屈辱,挺过来了!
西迁中炮火炸毁校舍的恐惧,挺过来了!
那还需忌怕什么?
这百余年间,
有时局动荡的不安,有和平年代的缓和,
无论何时何地,
南大人心中都记着最初的那份“诚”。
“诚”是一份担当,
在时代需要的时候南大人挺身而出,
上世纪80年代末,国内半导体研究几乎是空白,
两院院士郑有炓归国后全身心投入这个领域,
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现任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也是南大毕业生,
她一次次在例行记者会上从容应对各国记者发难,
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气度!
▲郑有炓院士和他手写的大学论文
“诚”是一份平实,
像曲钦岳一样的教授在南大校园里随处可见。
冯端院士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做出卓越贡献,
深耕南大,不重物欲,
作为学术领域的佼佼者,没有一点点架子。
冯院士和妻子相濡以沫60余年,
两人结婚时没有戒指,没有礼金,一切从简。
普通的南大人也带给人平实的感动——
2015年,
一张爸爸为孩子打伞却自己淋雨的照片,
感动亿万国人,
主人公雨伞爸爸刘侨就是南京大学毕业生。
▲冯端院士和夫人漫步在南大校园里
“诚”是一份儒雅,
在南大附近的书店,
常会遇见穿着朴素却气度不凡的老者,
他们和周围人聊物理,探讨王阳明心学,
不用惊讶,这就是南大的气质!
无论是誉满全球的科学家、思想家,
杰出领袖,名财双收的企业家,
还是普普通通的劳动者;
无论是在南大校园,还是世界的任何角落,
南大人在哪儿,南大的精神就在哪儿。
真诚、平实、儒雅和担当,
是每个南大人身上抹不去的烙印。
抗战中后期,物价飞涨,
老教授们坚持民族的尊严,婉拒生活补助费;
学生们在简陋的房舍内,学习热情依然不减。
这就是南大人与生俱来的傲然风骨!
无数的南大师生借着这风骨,
不断攀越世界科技发展的难题。
这些名字应当被世人牢记——
吴健雄,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
在β衰变研究领域作出巨大贡献,
是世界公认的一流的物理学家;
闵乃本,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
该研究涉及介电体超晶格材料,
在他获奖前,该类别的一等奖已经长期空缺,
闵院士的获奖,还创了一个第一,
奖励制度改革后,
内地高校独立完成的第一个该类别的一等奖;
▲闵乃本院士(左二)
国家最高科技奖,仅有的27位获奖者中,
南大校友星光闪闪,
有“黄土之父”美誉的地球环境专家刘东生,
“催化剂之父”两院院士闵恩泽,
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吴良镛,
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张存浩,
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院士,
他们都在南大滋养的土壤里耕种,
成为各领域里的佼佼者。
▲今日校园内的二源壁之两江师范学堂
南大99级校友张嘉佳曾这样形容自己的母校:
她很理性但是又很有激情,很厚重但是又很飘逸,
这所大学就是包纳百川,虚怀若谷,
是一所了不起的大学;
但是她给你的感觉又像一个普通人。
这番话,许是道出了不少人对南京大学的印象,
还有对遍布世界的南大人的印象。
来源:青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