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热爱,全力以赴!李晓愚老师告诉你:求索的人生不设限!
“热爱各有不同,青年本该如此”
无论是学生时代做出的决定
还是工作后保持对知识的渴望
亦或是旅行中对生活的探索
李晓愚老师的每一步
都在听从自己的内心
奔赴心中的热爱
李晓愚,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江苏省紫金传媒智库秘书长。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新闻专业,后获英国外交部全额奖学金资助赴剑桥大学攻读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以最高荣誉(Distinction)毕业。2010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取得艺术史博士学位,之后任教于南京大学。研究领域包括:视觉文化、国际传播等。
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江苏省科研项目3项,南京大学文科青年基金项目2项,出版了10余本专著,发表了40余篇专业论文,部分论文曾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曾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20),入选“江苏省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2020)、“江苏省首批青年文化人才”(2013)。还曾荣获江苏省文学最高荣誉——“紫金山文学奖”(2008)。
01
跨专业:追寻自己真正所爱
本硕博三个不同专业的经历,使得晓愚老师常常被问到为何做出跨专业的选择,对此,她解释说自己只是想找到一个特别感兴趣的方向。中学时学生记者的经历和对新闻传播专业的热情使得晓愚老师选择保送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她发现,学习新闻学的理论方法、采访技巧和文字表达等可能还不够解决自己对社会运转机制,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等问题的追问。“所以那时候我就想,我要学习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更基础的学科,最终选择去剑桥大学读发展经济学的硕士。”
“有的人很幸运,一开始就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然后一路生根。但有的人需要更多的探索,才能找到心中所爱。”经济学的知识帮晓愚老师开阔了视野,也给了她许多思考的工具。但她感觉到这并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愿意坚守的领域。所以在硕士毕业工作了几年后,她决定还是要读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
那学什么专业呢?晓愚老师当时打开了自己的书柜。“我觉得这也是帮大家去找方向很好的办法。” 她发现自己书柜里有两类书很多。一类是艺术方面的书,一类就是历史方面的书。“所以我想,那我就把艺术和历史结合起来。于是我就去学习了艺术史。”这些看似是很多很偶然的、好像很随意、拍拍脑袋就做出的决定,但贯彻始终是她一直在追问自己的内心:你到底对什么有兴趣。
“
我们会发现周围很多人都会告诉你,你适合干什么、你能够干什么,干什么有前途,但是你内心里究竟喜欢做什么,还是需要花时间去摸索的。有的人20岁就发现了,有的人可能30岁,有的人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但这个探索的过程本身也是人生的意义。
02
学习:为了学术,更为了自己
在作家毕飞宇的描摹中,李晓愚老师是始终保持着旺盛的、不可理喻的学习渴望的天之骄子。当被问及这种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哪里时,她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她认为自己学习的动力一方面来自做学术的需要,但更多的是由于自己对学习的享受。“功利性的学习会占到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它一定不是全部。”
我们都知道人的一生是短暂的,除了死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零和游戏。如何突破生死对自己限制?晓愚老师认为就是通过学习、通过阅读去拓展生活经验,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通过读书,你可以了解古今中外不同人的不同经历;通过读书,你可以用相关学术知识洞察到一个不同的世界。学习是一个特别好的拓宽生命维度,增加生命厚度的方式。”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触新领域也使她认识到自己知识的匮乏。“晓得自己愚钝”,老师用自己的名字时刻提醒自己不断前行。
采访期间,晓愚老师也谈及了自己对学习的看法。“有的时候一个东西,不是因为你喜欢所以做的好;而是你做好了所以才喜欢。不管你是在一个专业里持续生根,还是尝试了不同的专业,但在学的时候,我们要全力以赴地去应对它。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能给你回馈。而不管你在什么学科之中,其实都会被滋养。”
本科新闻传播学的训练使得晓愚老师对整个世界充满好奇心、拥有了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与人沟通的能力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工作与生活。硕士阶段经济学的知识给了她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与没有接受相关训练的人相比,她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而艺术史的熏陶不仅提升了她的审美品位,更教会了她如何观看世界。
“当你一开始没有特别明确找到自己方向的时候,你至少可以做一点,那就是在你现有的方向上尽力吸收和掌握更多的知识。不管你以后是否从事相关工作,它一定会在某个地方发挥作用。学科的细分本来也是现代社会才慢慢产生的,对于那些基本的技能,我觉得在很多学科当中都是相通的。”
03
旅行:是热爱,也是探索
生活中,晓愚老师是一个喜欢旅行的人。在她看来,旅行有两种。一种是跨越空间的旅行,到其他城市、其他国家去感受别样的风土人情;另一种是跨越时间的旅行,到历史、到过往、到可能任何交通工具都去不了的地方。前者是她对生活的热爱,后者是她对传统文化的探索。
“
其实我觉得任何一种意义上的旅行,都是我们打破自己生命局限的一种方式,也是生命积极性的一种体现。
晓愚老师的旅行不一定要游山玩水,她认为闲逛也是最大的乐趣。哪怕在她自己生活的城市里,她也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充满着好奇。“对我来讲,只有我用双脚去丈量过的地方,我才觉得是我拥有了它。所以我本身是非常喜欢这种身体与自然的接触。”
但在疫情期间,阅读暂时代替了亲身游历,接着伴晓愚老师云游四方。“中国古人提出一种观念叫做‘卧游’,即躺在家里通过阅读诗词、书籍,欣赏山水画、游记等方式跨越千山万水。”晓愚老师谈到:“当你仅仅旅行的话,你无法突破时间,只能在我们当下的这个社会当中去不同的地方,而你通过阅读你不仅仅可以突破空间,了解不同地区的风景和人们的经历,我们甚至也可以穿越时空,与不同年代的人进行对话,所以我觉得,阅读和旅行最大的不一样,就是旅行是空间维度的,而阅读是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
当被问到对学生有什么建议时,晓愚老师笑着说自己其实并不喜欢给年轻人建议,因为每代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所有一切灌输来的东西都不如自己去摸索前行。“我们中国人会说体会、体验等词,它们都有一个“体”字。而“体”的意思就是你要用自己的身体去实践,去感受,去思考。所以我觉得就多去尝试与探索吧。”
同学有话说:
21 传实 酒香河鹅老大:小小的身体大大的能量,感觉老师每堂课都活力满满,而且还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大眼睛。
21 传实 专业团队的文案生产者:真的很好的老师啊!会耐心去聆听同学的每一句话,对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有才华,语言也非常具有感染力与情感。
- 推荐阅读 -
二十多年后,他仍是那个南大少年……
一顶圆帽、一条围巾
让我们一同走近张晓东老师“国学方式”的生活
图 片 来 源 | 李晓愚
采 访|刘菁
文 编|刘菁
审 核|马文静
美 编|吕庭暄
责 编|侯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