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国天文学界的“黄埔军校”!欢迎报考南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

南大招生小蓝鲸 南大招生小蓝鲸 2023-12-30



在2021年,有很多难忘的中国声音、中国瞬间、中国故事……“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这里的“羲和”,正是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参与研发的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它的成功发射升空与顺利进入太阳轨道,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空间探日时代!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前身天文学系创建于1952年,是全国高校中历史最悠久、培养人才最多的天文学专业院系,今年迎来了他的70岁生日。大批天文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从这里走出,被誉为我国天文学界的“黄埔军校”。


学校越顶级,天文学科越强


天文学是自然科学的六大基础学科之一。哈佛、麻省理工等世界顶级名校,无不有着极其强大的天文学科,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学校越顶级,其天文学科越强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拥有目前国内唯一的天文学一级重点学科。天文系于2011年正式扩建为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增设了空间科学与技术新专业。本学科素以专业设置齐全、学历层次完备、师资力量雄厚、治学态度严谨而享有盛誉,在历次学科评估中位居国内高校天文学专业第一。学院除了拥有天体物理和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之外,还是国家第一个天文学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第一个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入选了全国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建院70年来,南大天文科研成果灿若星河。郑兴武教授参与发起国际“贝塞尔巡天计划”十七年磨一剑,彻底解决了银河系究竟有几条旋臂结构这一重大科学问题,荣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老、中、青三代将信念和智慧聚集一堂,承担了众多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得了多项重要奖励。基础研究之外,天文学科还利用在天体力学和航天动力学方向的深厚积累,积极参与我国的卫星导航、深空探测和空间安全等研究项目,为我国航天和国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凭实力优秀,这里是无数天文爱好者的“圣地”


南京大学天文系是无数天文爱好者的“圣地”,曾经有无数学霸为了南京大学天文系放弃了清华北大。电视剧《小欢喜》中的英子的母亲就十分不理解,英子为什么坚持一定要报考南大天文系。其实像英子这样的学霸非常多。


据了解,南大天文学科每年招收本科生50人左右,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各20多人,在天文领域招生人数是最多的,培养质量在国内也名列前茅,学生的学位论文多年来连续入选国家级、省级优秀博士、硕士和本科学位论文。例如,2019年发布轰动全球的超大质量黑洞M87*的照片,这项工作就有南大天文的研究生和老师的参与,他们与合作者在2020年一起获得了科学突破奖——基础物理学奖。


南大天文始终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引领,推动实现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塑造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合而为一。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高分金课《宇宙简史》成为了南大思政教育的缩影,促进青年学生从“追梦人”成长为“引路人”,不断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以科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


近几年,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学术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层次、水平稳步提升。迄今为止已建成了一支学科分布均衡、年龄结构合理的科研教学人才梯队,总体规模约6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曲钦岳院士、苏定强院士、方成院士、孙义燧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名。学院在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等的支持下,各项科研工作均取得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要上天!他们让荣誉飘在了太空


2021年11月29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于1997年5月20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23692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大天文学子星”。该小行星发现于1997年5月20日,而5月20日正是南大的校庆日。“南大天文学子星”的命名,纪念每一位学子一路奋斗的历程,彰显学子献身科学的品质,也饱含着学子们对学院未来发展的期待和重托。


目前,以曾在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工作和学习过的人命名的小行星有:戴文赛星、曲钦岳星、苏定强星、方成星、孙义燧星、陆埮星、刘林星、许敖敖星、傅海星等。迄今为止,南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已于2020年发射“龙虾眼X射线探测卫星”,2021年发射“羲和号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南大川大联合研发的“天宁号”天格天文立方星也将于2022年7月底发射。同时拥有光学和近红外太阳爆发探测望远镜和时域天文台望远镜,正在建设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望远镜。”


学院与法国IRAM研究所、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等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拥有NOEMA和SMA望远镜观测时间,是SDSS-V的成员单位,并积极参与了其它国内、国际合作项目。


超过60% 的毕业生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天文学相关领域继续深造,如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



人才“黄埔”,天文学界顶尖人才“南大造”


南大天文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天文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包括5位德高望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多位国内主要天文单位的领导和学术带头人、国际著名学者和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杰出校友频现,被誉为中国天文学顶尖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天文学界深深烙下了“南大印记”,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曲钦岳院士,天体物理学家,南京大学教授。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南京大学校长、江苏省人大副主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苏定强院士,天文学家,南京大学教授。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 第9委员会主席,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方成院士,天体物理学家,南京大学教授。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南京大学天文学系主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江苏省科协副主席。


孙义燧院士,天体力学家,南京大学教授。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非线性科学中的若干前沿问题”项目首席科学家。


李济生院士,天体力学家。196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学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总工程师、原总装备部科技委常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军委科技委委员。


点击图片查看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素材来源 | 今日头条、紫牛新闻

美 编 | 叶恬雯

责 编 | 王梓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