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宣传早已不是工作,而是我本科生涯不可分割的部分
“还有最后一分钟……”
“5、4、3、2、1,关网了!”
“结束了,我们今年成绩不错!”
这不是神州十四号发射现场
而是2022年7月15日
南京大学内蒙古招生组填报志愿咨询现场
“这是我连续四年盯着这个网站了”
“第一次是我自己填报,那是最轻松的一次”
三年前毕业于包钢第一中学的王梓峻
刚刚结束了他第三年的本科招生志愿工作
一时感慨万千
为我们阐述起他与内蒙招生组的故事
2022年对我而言是个极其特殊的年份,作为南大人,我们刚经历了双甲子校庆。而作为南大招生志愿者,一个多月前,我的高中老师们带出了又一届优秀的学弟学妹,他们继续为我的母校创造了又一次高考辉煌。激动之余,我也不禁憧憬——希望更多母校学弟妹选择南大,再次成为南大校友。今年,已是我参加南大招生宣传工作的第三年,也是我第四次坐在电脑前,面对着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动态填报系统频繁变动的数据,紧张、不安、心脏狂跳不止……
回顾过往,感慨良多,这三年的故事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故事,更是作为一个大家庭的——内蒙招生组的故事。我与招生组的相处并不只在招生季,相反,更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基于南京大学“办最好本科教育”的育人使命,“招陪联动”是南大人才培养最大特色和对考生最关怀的有力体现。一年级入学后,本着“扶上马,送一程”的理念,招生组老师始终关注和支持每个内蒙籍学子的学习生活与成长发展。
2020年内蒙招生组工作合影
为了回馈内蒙招生组的温暖,也为了召唤更多内蒙籍学弟妹可以踏上南大的育人沃土,2020年夏天,我正式成为了内蒙古招生组的一名学生志愿者。而这志愿者一当,便是三年——两年线下招生、一年幕后支持,即使再忙我也始终坚持着在高考出分季,和招生组的“家人们”一起“战斗”。在招生组老师、学长姐、伙伴们的共同陪伴下,我也慢慢从跟在学长身后“打酱油”的助手,成长为现在几乎可以独当一面的南大招生人。
我与招生组的点点滴滴,汇聚成内蒙招生工作者的动人故事。指导我成长的学长、支持我开拓宣传阵地的老师……他们是我成长故事中不可缺失的部分。
01
始于感恩
勇敢地在南大这片沃土上试错、积极地探索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我在南大的快速成长,很大程度上要感谢我在南大的第一位领路人、在内蒙古招生13年之久的“魏妈”。对于大部分南大学子来讲,高招咨询只是与招生组老师互动沟通的开始。平日里,“魏妈”会时刻关注内蒙学子在学校的成长动态,遇到困难的同学在她的帮助下也都慢慢走出了困境。这其中便有我自己,一年级最困难的时光里,因为有魏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我成功地战胜了困难,收获了成长。
前排右一为魏桂红老师
“扶上马,送一程”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一年级上学期招生组即会组织新生见面会、期中座谈会,邀请优秀的老师、同乡学长姐做经验分享。同时,作为内蒙招生组、甚至全体南大内蒙籍学子的大家长的“魏妈”,还会组织鲜活有趣的小游戏,拉近同乡学子彼此间的距离,寓教于乐,帮助同学们尽快熟悉、适应大学生活。19年秋,我是座谈会的受益者,到了20年、21年秋天,作为助理的我协助魏老师组织新一轮的座谈活动,身份虽然转变了,但有着同样的感触与感动!
2019年南京大学内蒙籍新生座谈会破冰
魏老师在鄂尔多斯一中宣讲
20年和22年夏天,我跟随魏老师一同线下招生,她与考生、家长们面谈的开始总与我们其他组员截然不同。在内蒙,填报志愿是个“技术活”,且时刻令人提心吊胆。所以在内蒙招生十三年的“魏妈”第一次与考生见面时,就会先指导教学考生如何使用填报系统,然后才是关于南大环境、关于学科专业的内容——在“魏妈”眼中,填报技巧事关内蒙考生命运,不管考生最后如何选择,让考生们都能顺利考入理想的院校,这是招生工作者的本分和第一职责。因此,不管是最终考入南大的内蒙学子,还是与“魏妈”交流过但最终没有进入南大的考生,他们后来都始终与魏老师保持着联系。每逢招生季,不时会有同学来到南大招生组驻地探望“魏妈”,“魏妈”说——
“
在内蒙招生的13年里,我渐渐有了在内蒙的‘家’,这些孩子就是我的亲人。
魏老师在酒店与考生们交流
内蒙招生组为学子带来的关怀和温暖,支持着我在南大有风但也顺遂地成长。我也希望能将这份温暖传递出去,因此,招生宣传于我而言,不只是工作,更是对这份温情的回馈!
02
成于传承
三年前,我自己面临高考志愿填报,我遇到的第一位南大招生组成员是我同高中的学长,米佳玮。犹记得在那之前,南大于我而言是冰冷且庞大的数据,亦是“美人如花隔云端”般不可触碰。学长耐心细致的讲解,现身说法的经历让我逐渐放下防备和担忧,并一点点坚定了“只报南大”的信念。
图为2020年包头市分队,左二为米佳玮
两年前,我的身份从坐在学长对面咨询的考生,变成了并肩作战的伙伴。第一次参与线下招生工作的我还十分稚嫩,南大办学概况、大类院系组成、学科培养特色、学生未来就业发展……这些情况我大概知道,但却又不足以在考生、家长面前侃侃而谈,尚不足以把碎片式的信息串联成完整的体系说与家乡人听。所以,跟在学长身边做助手的过程让我快速地成长——怎么介绍我的大学,怎么为考生分析情况、指导专业选择,怎么消除自治区动态填报制度下考生家长先天的防备与不安……一周的时间里,我深刻体会着自己“业务能力”的蜕变。
今年,学长研究生毕业,他也将踏入人生的崭新阶段。临行前他问我:
“
——你选择报考南大以后的这三年,曾后悔过吗?
——没有,在这里的三年,我真正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并且也愿意坚定地走下去。
——那就好,其实我参与了这么多年招生,最终唯一想看到的,就是你们都没有感到后悔。只要你们觉得没有遗憾,对我来说那就足够欣慰了。
”
2022年包头市招生咨询现场
今年再次以线下招生组成员的身份踏上故乡的土地,感慨良多。招生组增加了许多新面孔,学生志愿者的更迭更是频繁,学长也只是留在南京、在线上继续帮助我们。近一年半来的媒体宣传工作,让我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无不转化为我站在诸多考生、家长面前的底蕴和底气,为他们从容地、自信地讲出南京大学的故事。
当线下招生工作的最后一天结束,我整理起三年来的照片,那个当初被学长领进南大的我,如今也做着他曾经做着的事。所以,招生宣传于我而言,不只是工作,更是传承。
2022年7月内蒙古招生组工作现场留影
03
盛于联结
不止魏老师和米学长,内蒙招生组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生志愿者都非常可爱,当我们聚在一起的时候,荣辱与共,似乎什么困难都不是大事儿。
今年南大新增德语法学实验班双学位项目,看过项目介绍直播的同学对德语系的常晅老师想必都不陌生,他同时也是内蒙招生组的副组长。出于对疫情形势的预防,今年4、5月份南大各省招生组都组织了多次线上宣讲,我与常老师亦多次搭档“当主播”,在彼此日常课业/工作压力都比较繁重时,依然承担着出镜宣讲的任务,我们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
左二为常晅老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王晓亮老师是我的高中校友、高我20届的学长,线下招生期间总是不辞疲倦地为考生分享着他眼中的计算机科学世界。在高考志愿填报“计算机热”依然盛行的今天,很多考生和家长并不完全清楚“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究竟是什么、学什么。在接受咨询时,王老师会一遍遍为考生解读计算机科学的本质,引导他们判断自己究竟适合什么。王老师常说:“招生不是为了刷数据,招生工作者更应该为考生负责,然后才是所谓的成绩。”
左二为刘澄澄,右二为王晓亮老师
今年夏天,我的同乡好朋友澄澄也回归学生志愿者的团队,20年7月我们曾同样作为一年级的志愿者参与线下招生工作。作为英语系的学姐,她将自己三年来在南大就读的真实体会,向文科的学弟妹们详细介绍了南大文科专业的特色与教学资源。在“南大在读亲身体验”的加持下,澄澄总能为考生们给出中肯且富有针对性的建议。实事求是,不讲空话,现身说法——她是诸多南大招生学生志愿者的缩影,用自己的故事与精神感染着憧憬未来的考生们。
众志成城,满载而归!
2021年,南大在内蒙的文科招生不甚理想,功败垂成的情绪其实一直在影响着我。但正因为有着每一位组内师生的努力与坚持,我们也从没有害怕今年再度“失败”。一如彼时,澄澄刚交换回国后得知情况,对我说:“没关系,今年我也回来了,我们再努力就好了!”大家彼此之间互为纽带与桥梁,让我们共同的招生工作凝聚共识与共鸣,汇合智慧与力量!
04
尾声
招生组有太多故事是讲不完的,我在不曾参与线下工作的时间里,也时刻不曾放下过宣传工作。说心里话,我从未将招生宣传当作一份学生工作,相反,它就是我本科生涯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三年成长,招生宣传承载了我太多回忆与情感。
始于感恩,成于传承。以学生的身份参与招生宣传,意义分外特别。不仅有老师的殷殷嘱托,更有学弟学妹们的灼灼期盼。我们就像是连接双高共同体的桥梁,将南大发展的喜讯、自我成长的感悟及时传递,将大学的体验与学科的内涵生动传达,传达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乡土之上的人民!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想招生宣传也是如此,我本是一缕微光,微光去点亮微光,然后我们一起发光!能够代表南京大学的招生志愿者能够返乡参与招生宣传工作,荣幸之至!
“百廿新声·诉风华”征稿活动
正式启动!
关于自己的光芒故事
你与恩师的动人故事
你与南大的相知故事
你与家乡的牵绊故事
我们翘首以盼,你的到来
至此落下你在南大的第一笔
宕开千余种精彩!
01
活动邀请对象
南京大学2022级全日制本科生
02
征集故事内容
结构、形式、主题不限,内容可以涉及但不限于:
1.你个人的读书、学习、成长故事(你觉得最难忘、最值得纪念、最乐于分享、最有意义的等等)以及对未来在南大学习生活的展望;
2.你个人与高中母校、师长的动人故事,即将作别母校开启新旅程时对母校、师长的殷切祝福;
3.自己与南大结缘的故事,如和南大学长姐的相知相识、与南大招生组的相遇相处,以及你个人期望在南大与他们共同续写的故事;
4.对自己生活了18年的家乡你有何眷恋,对未来将要生活四年的南京城又有何期待?
注:随稿件附上本人高清生活照片及故事相关配图(3~6张)。
03
征集形式
征集形式1:以word附件形式将完整的文章投稿到邮箱njundzsxlj2019@163.com,邮件以“姓名 新生投稿”为主题命名。请投稿时注明姓名、联系方式(手机号)、毕业中学以及拟录取专业。
征集形式2:联络个人所在生源地招生组老师/招协学生理事长的形式报名约稿,招生小蓝鲸微信团队将对各地招生组汇集的材料进行审阅,并主动联系故事精彩的同学进行线上约稿,由新生和小蓝鲸访员共同完成在南大的第一篇故事。
征集形式3:关注公众号“南大招生小蓝鲸”,并在本文的评论区留言 ,根据留言内容我们会联系故事精彩的同学进行约稿——新生有机会直接见到在招办就职的访员学长姐,与他们深入交谈,作为受访对象亲眼见证同城学长姐撰写南大新生故事的全程。
04
活动参与要求
(1)采用邮箱投稿形式,需要发送完整稿件。内容必须原创,情感真挚,主题积极向上、乐观昂扬,展现青春正能量。采用该形式须在9月1日24:00前投稿至邮箱,全文不超过2000字。
(2)采用联系招生组/招协理事长的约稿形式,请将想要分享的故事梗概以word形式递交至招生组/招协理事长,并附上姓名、联系方式(手机号)、毕业中学以及拟录取专业。采用该形式须在8月15日24:00前联系到招生组。
(3)采用推文留言的约稿形式,请将想要分享的故事梗概,以及个人姓名、联系方式(手机号)、毕业中学以及拟录取专业与所在地区(精确到市/县)等准确信息于本文的留言区留言。采用该形式须在8月15日24:00前于评论区留言。
05
温馨提示
1. 邮箱投稿稿件经遴选审核后将依时间顺序发布在公众号上,先投先发。
2. 所有采用非邮箱形式并通过材料筛选,也即小蓝鲸主动联系约稿的稿件均将发布于公众号上。但是,非邮箱形式对约稿素材的选择性较强、淘汰率较高,如未能成功约稿的同学依然可以选择邮箱形式进行投稿!
3. 所有投稿并成功发布的同学将得到校庆文创纪念品奖励。
- 推荐阅读 -
百廿新声·诉风华
22级本科新生有奖征稿活动再启航!
招生是一座桥,我在这头,南大在那头
大一刚结束的我,已在南大参与了两年招生宣传!
图文来源 | 王梓峻
编 辑 | 王梓峻
责 编 | 王梓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