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科就科研!听听十万里挑一的他们怎么说

南大招生小蓝鲸 南大招生小蓝鲸 2024-01-13


今年暑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举行了青年学生基础研究基金项目评审会议,对试点高校的优秀本科生申请人进行了面试考察。



科技发展的未来在青年人才。为了及早发现并有针对性地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助力其早日脱颖而出并在日后获得长足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响应国家指示部署,在现有人才资助体系基础上,设立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将资助端口前移,旨在及早选拔人才,培育科学素养,激励创新研究,为构建高质量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提供“源头活水”。我校遴选出的来自基础学科的优秀本科生们在面试中展示了自己近期的研究成果,表现出了对于科研的热切追求,共有14位同学顺利入选获得资助



南京大学具有深厚的拔尖创新人才育人传统。以学生个性化培养、自主性选择、多元化发展为特征的“三三制”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多元培养阶段的“三条发展路径”,包括专业学术、交叉复合和就业创业三条路径。学校为选择专业学术类发展路径的学生配备学术导师,提供多层次的科研实践训练,更深层次的本专业课程,并加强与研究生阶段的贯通培养。通过大师引领、挑战性学习、多元化国际交流等方式,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发展,激励学生弘扬格物致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面向国家略需求、人类未来发展、思想文化创新和基础学科前沿的责任使命,培养勇攀科学高峰、推动科学文化发展的未来杰出科学家。


当前,学校正全面实施“奋进行动”启动实施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动方案,从招生、培养、生态、队伍建设上全面推进,努力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建立健全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全力推进科学研究与本科教学相融通,实施全面科学教育。统筹各类本科生科研资源,构建逐层递进的科研训练体系,包括新生种子基金项目、卓越人才培育计划之“未来拔尖创新人才”项目、“科学之光”育人项目、学科前沿课程、项目制课程、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构建一年级科学启蒙、二三年级强化发展、高年级顶峰体验的梯次有序、逐步上升的本科生高水平科研训练体系,促进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实现本科人才培养过程和科学研究过程的有机融合


来听听这些同学们参与科学研究的心得和在基金委面试中的种种感想吧!


黄飞宇

2021级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地理科学拔尖班

毕业于福建省南平第一中学



研究经历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冰期-间冰期西北太平洋中上层水体热含量演化研究


研究内容

末次冰期气候事件中南海中层水的氧含量演变




在本次项目的申报过程中,我有很大的收获,也收到了许多帮助。首先,非常感谢学校在8月14日为参加项目申报的同学进行的培训,在场的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宝贵的建议。同时,南大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同学,从身边的同学中我能学习到很多。在此次申报过程中,我们课题组的朱华玺学长在“如何讲好一个科学故事”上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最后,要特别感谢指导老师胡镕老师在申请稿撰写和PPT制作过程中的悉心指导,给了我非常大的支持和帮助。


南京大学地学领域学科门类齐全,地理、海洋、地质、大气等专业开设的课程为我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充足的知识储备,并拓展了我的学科视野。在项目答辩中,一些来自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专家老师问了一些与项目并不直接相关的问题。南大跨学科课程给予我的知识储备,让我在回答问题时应对自如。同时,南大不仅给我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的实验平台,而且提供了一个与校外机构进行交流、协作的一个平台。不管是我之前参与的大创项目,还是本次申报的项目,都需要在校内其他学院或在校外的研究所进行实验。之前在大创项目中完成的一个同位素实验就是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进行。


刘怡

2020级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科学拔尖班

毕业于河南省实验中学



研究经历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基于深度学习的台风眼区特征识别;中芬赫尔辛基大气与地球系统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


研究内容

包含眼区特征的台风强度估计深度学习模型研究




我们最开始申报项目的时候时间比较紧,又是第一次接触到申报书的形式,感觉到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但幸运的是学院的老师们在我遇到问题时总能给予及时的帮助和耐心的指导。在通过校级评审后,学校也组织了集中的申报书填写指导和预答辩,给我们分享了很多经验、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我觉得这些指导和训练无论是对本次项目还是对未来科研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正式答辩那天能够感觉到基金非常重视这件事情,现场规格很高,当时台下大概坐着二十多位各个方向年轻的评审老师,在提问交流环节提出了很多新的想法,给我打开了一个更广的视野。我们在前期准备的时候可能都是自己小领域的一些常规思路,但不同方向的老师会以完全不一样的的学科视角提出来一些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东西,很受启发。当时也是切身体会到了学科交叉带来的思维碰撞,感到很兴奋,更加明白了基金委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激发本科生科研热情和创新性的初衷。


当老师跟我说收到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将于9月24日在深圳举办的2023 年“青年科学家 50²论坛”邀请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惊喜,因为这是一个可以了解更多不同方向的前沿动态,和一些前沿的科研大牛交流的一个机会。在参会之前我也有做一些相关准备,提前了解了一下感兴趣分论坛方向的导师和题目,希望能在论坛当天有更高效的沟通交流。论坛当天,不仅听了许多很有意思的报告,对前沿交叉方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结识了来自别的高校的项目同学,进行了充分的同龄人间的交流,收获良多。


吴重佑

2020级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地质学(生物演化与环境方向)

毕业于衡水第一中学



研究经历

古脊椎所“科创计划”项目


研究内容

江苏地区新石器时代古代人类母系遗传研究




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对我来说是一段非常难忘的宝贵经历。我初步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独立的科研人员需要怎样去工作、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尽管确实费神费力(申请书和PPT都改了十来版),我却明显感到自己在理论知识运用、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提升,特别是在科学问题的凝练方面有较大的进步。


在申请的各个阶段,我收到了各位指导老师和评审专家们很多非常好的指导意见,有时甚至深夜也能收到老师们批阅后的文稿。这些指导意见不仅是在项目打磨上意义非凡,而且在学术视野以及科研思路上也使我受益匪浅。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指导。


此外,南京大学申请项目的同学之间也在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指正。我和化院的陈同学就根据彼此意见修改完善了数版讲稿,也在对讲时发现了一些时间控制问题。在答辩现场我演讲得很自信,把时间控制得很好。


获得基金资助仅仅是我这一段科研旅程的开始,未来我还得通过我的科学研究热情,持续推进扎实可靠的研究工作,向解决中国人类起源与演化历史问题的方向继续努力。


PS:南京大学是非常提倡让有志于科研的同学在自己学识充足的情况下早早进入科研环境当中的,我也曾在南京大学的很多课题组内体验并参与过科学研究,特别是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生物演化环境科教融合中心为我们本科生提供了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专业的科研平台。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同学加入我们学院、我们中心。


吕思怡

2020级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毕业于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



研究经历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基于紫外探测的超透镜设计》

2023年中国粒计算与知识发现学术会议

2023年第三届国际人工智能会议


研究内容

生物启发的方向特征图像传感芯片模组:AIGC辅助设计




南京大学是一个学风优良的综合性大学。在研究或思考一个问题时,仅依靠一个学科的视角还远远不够,学科之间的交流融合才能激发出思想的火花,而南京大学综合、包容的学风为不同院系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本科学习过程中,我不仅受到电子学院的思想方法教育和专业训练,也(通过经典阅读、通识课、研讨课、科研沙龙活动等)同时受到了哲学、神经科学、数学、计算机等学院课程的启发,逐渐加强自己的综合思考能力,体会到了科研的魅力。


陈昊驰

2020级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

毕业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



研究内容

非共价作用控制的无需导向基的芳烃间位碳氢硼化反应研究




对我而言,本次项目申请最大的挑战是不仅要做到提供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还要将科学问题以逻辑缜密、科学严谨的方式进行阐述。在这一方面,我的导师和课题组的师兄师姐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正是这些准备过程中对问题,文稿,讲述的不断凝练和讨论,让我的这次项目申请得以得到评审成员的认可,更让我对目前所进行的研究课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南大全面的学科建设为我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学习和探索的平台,让我得以构建起多个维度的知识框架。多维的知识背景帮助我在多个研究方向进行学习和探索,并在自己朴素的想法基础上不断完善和突破。这不仅是一个探索前沿研究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向内对自己发问的过程。在不断的试错、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找到个人兴趣、价值观念和前沿问题的相遇汇合的地方,这是我本科期间在南大学习所收获的宝贵经历。


池奕恒

2020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天文学专业

毕业于江苏省扬州中学



研究内容

在SS 433/W50系统中搜寻超大质量恒星产生的超新星遗迹




基金申请的通知有些仓促,所以留给准备基金申报的时间非常短。我暑假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用于写基金申请书和准备基金的答辩,经历了很多情绪上的波动,甚至包括厌烦和抵触,但最后还是咬牙坚持过来。非常感激我的指导老师周平老师,她为我的课题提供了远超我预期的资源和机会。尽管这只是一个本科生的课题,由于基金的课题涉及到的不同类型的天体,她不仅邀请了行业里的专家大佬来加入课题合作,还带我和来访问的行业内学者交流讨论,我就在这样难能可贵的接触学术前沿的机会中摸清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深化了研究成果。学校和学院也为本科生科研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让我们得以充分施展。


本次,我也有幸受邀参加了新基石基金会举办的青年学者论坛。这次论坛让我了解到其他领域内最前沿的一些发现研究,也认识到企业对科学事业的资助和投入的意义,但是目前来说这些投入主要还是主要集中于对医学、材料、工程等应用型领域,对于较为形而上的基础学科,如何提升企业和公众对这些学科意义的认知,我认为是学界和社会都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周吉

2020级物理学院物理强基专业

毕业于重庆市第一中学



研究经历

南京大学卓越人才培育荣誉计划之“未来拔尖创新人才”计划;曾参加第十八届“挑战杯”并获得江苏省一等奖


研究内容

基于铁磁/超导量子材料的超紧凑人造神经元




这个项目的缘起是大三下缪峰老师的《物理英语文选》课程。在课上,缪老师带我们阅读了许多关于忆阻器、二维材料等科研前沿的文献,我在这个过程中对缪老师课题组的类脑计算研究方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给缪老师发了邮件,表明了自己的兴趣,之后通过交流与考核,加入了缪老师的课题组。在课题组学习新原理类脑计算的过程进一步开拓了我的眼界,也让我有了从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出发,设计一个可以实现异或功能的人造神经元的想法,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多次讨论与深度调研后确定了课题的思路与方案。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申请书的撰写部分。由于本次项目面向本科生,所以在申请书的撰写上,我们需要更多体现出我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出对科研的激情与喜爱。撰写过程中,我反复琢磨怎样把整个故事讲得逻辑更完善,跟老师还有师兄师姐们讨论了很多次,费了很大一番功夫才把申请书打磨好。另外,由于评审专家来自各个研究方向,怎样把他们提的问题和建议回答好,其实还挺让我紧张的。后来也是组里的老师和师兄师姐们跟我预演了几次,学校的老师也组织了预答辩辅导,多次的演练让我顺利地通过了汇报以及讨论的环节。


在南京大学参与各类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交叉”二字。像我这个项目,不仅跟物理有关,还跟电子有交叉,甚至跟生物也有一点关系。我认识的其他参与本次项目申请的同学也有很多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和课题。把各个专业,各个学科的同学们聚集起来,形成一种多学科交叉的氛围,大家一起讨论科学问题,相互给对方的课题提意见,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同时也会给大家很多启发。此外,南京大学给了我更多的选择空间,让我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我觉得这一点对我的科研之路是至关重要的。


高道弘

2020级匡亚明学院天文方向

毕业于南京市金陵中学



研究经历

关于细胞膜蛋白计算机模拟的科研项目、南京大学天格计划


研究内容

快速射电暴的宇宙学应用




我在普通天文学的课上就对“哈勃常数危机”这一宇宙学中最重要的课题产生了兴趣,而参加了南京大学天格计划(GRID)后又对伽马射线暴之类的高能天文现象有所了解,这个项目便是将我感兴趣的二者结合起来,利用快速射电暴来研究哈勃常数危机。作为本科生,我之前没有过写基金委项目申请的经历,面对8分钟演讲+17分钟提问的答辩也非常紧张。我在和王发印教授多次讨论后不断完善申请书,同时学校也安排了模拟答辩,学院领导给出了很多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和经验之谈,我尤其记得王骏院长多次在很晚的时候还和我电话联系修改答辩PPT,最终在答辩时我才能全面地向评审专家展示了自己的想法。


在我看来,南大的很多老师都很乐于为有意的学生提供科研机会,我大一时跟匡院的胡晶磊老师做了关于细胞膜蛋白计算机模拟的科研项目,当时我完全没接触过科研,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自己完成了蒙特卡洛模型的编程,也熟悉了在服务器上进行计算机模拟的方法,这都对后来的科研有着很大帮助。大二时我参加了南京大学天格计划,在两个学期的时间内每周参加组会,在和来自各个不同院系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和科研的经验。大三时我联系了王发印老师做了一些科研训练,从读文献写代码到这次的项目申请,老师带领我一步步推进,让我提前感受到了研究生科研的生活。在科研的道路上一步步走到今天,背后离不开南京大学提供的平台、资源以及老师们对我的谆谆教诲。


李宜骅

2020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天文学专业

毕业于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



研究经历

曾主持日冕物质抛射相关的国家级大创项目与早期科研项目;曾参加全国太阳物理2023年学术年会并以第一作者作张贴报告


研究内容

日冕物质抛射的数值模拟与多波段辐射合成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为我提供了强大的平台和多样的机会。太阳物理课题组中的老师们也一直为我提供细致的指导和具有前瞻性的引导。此外,学院拥有先进的设备和实验室,包括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我们可以参与天文观测、数据分析和模拟实验等科研活动,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申请基金委资助项目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对自己提出的课题的价值、意义和创新点进行深入地思考,这很好地锻炼了我的耐心和统筹能力。


史浩男

2020级人工智能学院

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研究经历

参加2022年春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与队友共同搭建的森林固碳模型获得国际特等奖提名(Finalist);电力负荷预测研究获得2022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创新技能挑战赛一等奖第一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重点支持领域、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级一等奖


研究内容

中长期电力负荷波动预测中的深度学习技术研究




南京大学的科研环境培养了我对科研的热情,也使我能够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们共同奋斗。我们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宛如一支有着不同音符但和谐统一的乐章。在这首乐章中,我更感激那些为我们铺路的老师们,他们的经验和指导是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与导师的面谈。当时,我忐忑地向导师展示了我还不成熟的研究初步结果,导师并没有否定我的研究,而是指出了其中潜在的价值,并为我的研究规划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导师用他独到的眼光和真实的经历点醒了我,鼓励我要有勇气尝试、勇于创新,相信自己的价值和潜能。


在南大的每一次汇报、答辩、面试,都使我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每一次表达的过程,都是提升自我的过程。这些宝贵经历塑造了现在的我,也使我对未来充满期待。在未来,我希望能将在南大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中,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我也计划继续深入研究,探索更多前沿的AI科技。


汪洵

202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拔尖计划

毕业于江苏省淮阴中学



研究经历

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面向异构采集终端的自适应大规模数据采集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自适应建模的离线-在线混合深度强化学习研究




南京大学非常注重本科生的科创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也为本科生提供了许多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我本人在大一入学时通过二次选拔进入计算机拔尖计划,更是获得了许多接触科研、探索兴趣的机会。例如,从去年九月至今,我在我们系钱柱中教授指导下主持了一项国家级大创项目。项目开展的过程中,钱老师鼓励我们自由探索,并在学习研究、实验资源等方面给予了我们充分的支持。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我们的相关研究成果最终形成了一篇论文,被CCF-B类国际会议ECAI录用。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勤奋踏实,不忘初心。正是秉持着“想要探索自己喜欢的领域并做出一点有意义的贡献”的愿望,我才能够在遇到失败和瓶颈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下来,一步一步攻克难题。


最后,获得基金委的资助令我感到十分荣幸和感激,也非常感谢钱老师、院系和学校在申报过程中的指导和帮助。我也将继续保持科研兴趣和初心,勤奋研究,早日成才,未来为我国的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崔之三

2020级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强基计划

毕业于山西省实验中学



研究经历

曾作为NanJing-China团队实验组成员参与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并取得大赛金牌及四项单项奖提名;入选首届卓越人才培育计划之“未来拔尖创新人才”项目,并曾作为代表前往香港访问交流;现于朱景宁教授课题组学习工作。


研究内容

小脑介导运动调节免疫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本科生配备了优秀的教学导师,通过提出科学问题来增加逻辑思维训练。本科生在大一阶段便可以自由选修大型科研仪器和设备的使用课程,帮助学生更快学会原理及其操作使用方法。学校也十分鼓励与重视大学生创新计划,大一入学以来我一共参加了三项大创项目,主要包括神经科学、肿瘤学以及免疫学,这些项目从问题的提出、实验的设计、操作的执行到结果的分析都由项目组成员全程实际参与,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明确并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实验之余,我们还会去参加组会,在思维层面与组内的导师、同学深入交流,同时也可以了解不同小方向小组的工作,取其长处用在我们的项目当中。学院在科研方面的这些投入,都为我此次的基金申请成功奠定了非常深厚的基础。


本次基金项目面试时评审专家们也提出了相当专业且细致的问题,如果缺乏基础知识或是没有进行过相关实验操作的话将会很难回答这些问题。未来我将要深入研究运动调节免疫功能的神经机制,为基础生命科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孙宇轩

2020级匡亚明学院物理学专业

毕业于河北省衡水第一中学



研究经历

2023年3月至6月,以第一负责人的身份主持开展并完成“三卤化物MoCl3中各向异性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应变工程调控”自选科学创新课题,指导教师为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袁洪涛教授;2023年4月至今,以第一负责人的身份主持开展“铁电范德华材料NbOCl2中自发光电流及其自旋特性研究”自选科学创新课题,指导教师为袁洪涛教授。


研究内容

铁电NbOCl2范德华晶体中体光伏效应及量子移位电流研究




南京大学以基础学科见长,有着完备的硬件设施和浓厚的科研氛围,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和研究的平台。结合自身科研兴趣,我加入了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袁洪涛老师的课题组学习,袁老师非常重视对本科生的培养,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


在项目的具体开展过程中,李泽亚师兄教给了我各项实验技能以及引导和启发着我的思考,使我逐步具备了科研所需的各项能力。在进行项目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勤奋的努力和对第一性原理的理解同等重要,对待科研积极的态度和强大的执行力对于科研的高效开展十分关键。此外让我感受很深的是团队的力量,从论文到基金委青年学生项目申请书,图片和文字部分都是我在袁老师、邱老师以及泽亚师兄的帮助下一轮一轮反复修改打磨后完成的,当我再回头去看初始版本的时候,我真切的体会到了团队共同努力带来的文本质量的巨大提升。


在基金委评审会议中,有位评审专家建议可以尝试先提出假说、做出猜想,然后再通过实验去验证所做假设。这个建议使我印象深刻,我想这更需要深厚的知识功底和对物理本质的深入理解,所以我希望在进一步丰富自身理论的基础上,能够继续围绕所关注的科学问题去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我目前在努力做好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的这个项目,在研究生阶段我也会继续在相关领域深造,并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科研探索。


苏呈祥

2019级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毕业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第一中学



研究经历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微囊藻毒素-LR(MC-LR)引起小鼠帕金森病样变的分子机制”负责人


研究内容

跨膜蛋白Claudin-6对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与机制研究




我在南大参与各种科研项目的体验和感受可以总结为两个词——“自由”和“踏实”。南大一直都十分注重让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因此,只要你有探索的兴趣和想做的事情,老师、学院以及学校都会不遗余力地支持你,让你感到踏实而不畏惧失败。我认为这是非常可贵的,也是我心目中好的大学所应当具有的重要品质。


因此,当我提出这个项目的想法时,我的老师们都非常的支持我。但在申报项目的过程中,因为我缺乏经验等原因,在书写申请书和答辩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老师们都不辞辛劳地指导我进行修改、练习答辩。我从中学会了如何更好地阐述自己的想法,我的科研思维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开拓。


“培养一名具有领导力的临床医学家和医学科学家”一直是南大医学院的宗旨,这与我的个人理想不谋而合。我认为,医学研究是现代医学前进的动力与基石。未来,我希望能在不断夯实自身临床技能的同时,在科研中不断探索,成为一名医学前沿的优秀医生。



祝贺以上获得基金委资助的同学们!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愿你们在自己的研究项目中

不忘初心,继续深耕

收获自己想要的成果

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推荐阅读 -


是“奋进”榜样!更是大学生活无限风采!


在未知中尝试,在探索中前行,在南大,他们这样成长!


丰富多元,青春灿烂!在南大,你的生活这样度过


采访 | 马艳蓉 刘菁 马嘉璐

组稿 | 马嘉璐

美编 | 林欣

责编 | 李睿怡 邵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本科就科研!听听十万里挑一的他们怎么说

南大招生小蓝鲸 南大招生小蓝鲸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