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福田优秀书法家十人展之——朱燕霓

2017-01-24 深圳市书法院
点击上方“深圳市书法院”可以订阅哦
书法名家
书家简介

朱 燕 霓


朱燕霓,生于广东陆丰。字秋倪、诺一,号乙亩、老泥、佐佚,斋署乙亩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书法家协会理事,福田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深圳书画艺术学院书法教师。

 

作品入展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展

全国首届册页作品展

全国首届行书大展

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

全国第五届新人书法作品展

中日自作诗书法展二十周年纪念大展

全国第三届“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

全国首届“陶渊明奖”书法作品展

首届“孙过庭奖”全国行草书大展

首届“中华妈祖文化”全国书法篆刻大展

首届“沈商文化杯”全国书画作品展

中国楹联界首届自撰楹联书法作品展

“孔子艺术奖”全国书法作品展

“印象周宁”全国楹联书法大赛作品展

广东省历届“南雅奖书法篆刻展”

广东省二、三届“康有为奖”书法作品展

 

作品荣获

第三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大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中书协主办)

“全国文房书画艺术大赛” 一等奖

“《书法》杂志2010年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提名奖

“第九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

“广东省笔歌墨舞颂中华”双拥书法大展一等奖

“广东省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大赛”一等奖

“水墨茶道”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

 

作品多次发表于《书法报》、《书法导报》、《书法》、《中国钢笔书法》、《青少年书法》、《青少年书法报》等。出版有《当代广东书法家系列.朱燕霓卷》。

总序撷语


技法熟捻   表现高超

——朱燕霓书法艺术简评

 □胡传海

 

        朱燕霓是一位诸体皆擅、诸体皆精的作者,熟捻的技法,高超的表现,聪慧的感悟,使得他的作品别开一面,令人刮目相看。


作者系《书法》杂志执行主编

中国书协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书家感言

流响自适

——书法艺术之我见


        写下这命题,似乎特别的惬意,可细细寻思却另有一番滋味。写些什么?写点生活感想?写书法的认识或者其他?……思绪实在太多,有些杂乱了,也只好随意的舒怀的东道西说了。

人之行,皆择道而为。水之流,总随处而适,隔之则留,导之则注,任意东西,博而广流。

        叶落知秋,雁过流声,年华随交替的春来秋去而徒增厚度。懵懂的童年趣事恍若昨天,然白发渐布、视觉渐花,实实在在地告诉天地——人已中年矣。古云“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可怎样为之不惑、为之知天命呢?人,总是在为了欢欣愉悦、幸福美好向往着、奔波着、追寻着……

有人说“人生就只不过是一种历程而已”,又有人说“人生要有目标”。到底要说什么呢?这使我纳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弥漫着无边的静谧,我恍惚看见一片孤独的背影在无奈的数着自己的脚步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到底有几声摇撸划断多少游子的梦语?弥漫“三国”硝烟的东逝水,滚滚间究竟冲走多少英雄的壮怀?雪山草地的旷荡堆积着多少热血的雄魂?……所有的这些或者谁都无法详悉,只是默然间似乎在传递着一种生活的精神!

       生活在远离硝烟的年代是幸运的。我必须感谢生活,可以如此顺顺然然地完成一件又一件的事儿。虽然我的生活如此的平淡,没多少激扬。

草地上一泻的清辉令我愉悦,而湖面泛起的冷光却又教人失落。我喜欢“烟花三月”朦胧的景致,更敬畏那寒夜远处传来的寺院更漏声,一如儿时深夜巷里的幽幽的豆油灯,渗透一种温暖与平安。

       木讷近乎冷漠、智性也不高的我悠悠晃晃的,随性而行,写着书法教着字,没有绝对的理想及远大的抱负,对许多许多的事物总是不求甚解。只是觉得积极达观、淡然随意、愉快地向前走去就是最好的福分。祈愿一如《荷塘月色》里那条僻幽的煤屑路中一粒沙砾,很小的一粒,虽然终究也会淹没在尘嚣中,但着实存在着。

        书法是我现今工作生活的主音,但不是最初唯一的喜好。我当初在学习书法的同时也爱上诗歌,并在友人的共同努力下编过好几期《来路》和《乌合之声》诗刊小报。我也曾一时热衷学画,因此买来画谱照样画瓢;也曾因对音乐的向往而学友人玩耍起吉他……但这些都一一无持。时至如今,我依然打心底里喜欢着它们,为我二十岁左右的那些曾经的热忱感到欢喜。

       书法这学问需要有丰富的学养,我甚至可以说对它的了解甚微,我没有高瞻远瞩的思想,也缺乏精雕细琢的功夫,只是将书法的书写性较自然的随意的表现出来,因此,我常常把我的书法作品解读为抄写笔记。

书法博大。都市高压的空气挤压得人都走了样,要做好书法这份差事将十分艰苦,也许最终了了收场,我一直愿意去尽量的做好,它带来了许多快乐,也带来了不尽的思索。书法是一颗闪烁智慧的星星,若隐若现,我毕生守候遥望。我不仅享受着一种历程,我更敬仰着一种精神!

       卅载光阴弹指过去,一路走来,生活、工作、学习……一切都平平淡淡的,或有起伏,或有所获,许多热忱已如泛黄的落叶随风飘远。岁月渐老,时不复少。如今的我依然会偶尔思索许多曾经的兴趣,或面对浩瀚星空,不时放飞遐想。

       生活是一条荡漾理想的河水。流去淌来,我依旧随性淡然。我期望有限的生命能用来传递更多的愉悦。愿一如流水,自适无拘的走过直曲,给涧石一片清凉,给寂静山林一处流响,一路摇浅浅的铃声,给梦一缕温馨……

        很喜欢纳兰的“当时只道是寻常”这句话,于此借用一番,我不想让无意的“寻常”成为“当时”的遥远。生活无论平淡或繁华、落寞或欢欣,日子如云,都将随风而逝。然而流响有声,音韵自适。但愿将来蓦然回首时,有一番轻松的心情。

 

 

                                2016年10月1日朱燕霓订于乙亩堂

诗歌欣赏


自作诗歌选

——朱燕霓 


蓑   衣

——遇雨口占      

一半清风一半雨,江边竹影自潇然。

伊本陇间布衣客,遮着日头隔着天。

         

十六夜寄怀

昨夜中秋凉意起,清光满院可从容。

欲吟海上生明月,又忆蛙声一片中。

       

观   荷

春风秋雨戏荷池,未见当年露尖枝。

九曲荫风寻棹影,桃源误入问汉时。

            

寺 门 烟

日新寺门旧,人语返复还。

许留三二愿,故事寄轻烟。

 

晨   雨

蟾蜍垂幕倦,梦道凤凰来。

云乱慌张叶,屋檐雨欲灾。

 

日来三几事,冷暖水浮萍。

沉去听泥梦,高出荡气清。

 

出游遇雨寄友人

天寒勿忘衣,宿雨歇足时。

有无自然处,自然天亦痴。

                

书长恨歌琵琶行题后三首

其 一

美人离恨去,万事费张罗。

密密观星斗,蹉跎日月多。

其 二

霓裳歌已散,梦断意如何!

千百风荷尽,君心赏几多?

其 三

琵琶一曲声犹响,长恨荷折柳断期。

从此倚栏多远眺,笙歌袖舞梦时痴。

 

不   远

那点青春犹在昨天

如水珠一颗滴下

滑落入心潮汇聚的汪洋

我无从寻觅

那点执着就在昨天

如雨痕一行流注

刻画在砌满清寂的冷墙

我不忍挥袖

那丝理想还在昨天

如星光一点闪烁

挣扎于疲倦重叠的积云

我仓皇顾望

那点怀想只在昨天

如篝火一窜温暖

跳跃在冷霜遍布的雪地

我细心浸淌

而今天

我收拾不尽心情

行走风雨

依然不羁 依旧少年

 

理   想

一如天上高悬的星儿透着清光

斜入窗间

一如手中轻夹的香烟散发往昔

萦绕薄衣

一如芭蕉叶上晶莹的雨珠

滴落于掌心

可以捧着 直到全部渗入肌肤

倘若梦又来

可否藉清风一缕

吹动窗帘

期待雨后蕉叶的唱和

揣满信念荡漾呢喃

来立窗前

 

渡   口

我划着刺骨的风走来

自悠长的滿是杂草的小路

越过茶亭的最东石板

夕阳通红了满天 硕大的脸

应是喝高了的酒

压得水波泛滥喘起的息

芦苇凄凄 终是直不起腰杆

渔家女撒网掠起的水声

模糊了远处水鸟鸣号

艄公在对岸的渡口沐着炊烟

对着依稀的斜斜的摇橹

脚底石板还有水渍

斑驳的透着冷光

默然沉着来往的悲欣 千年的风霜

我乘风过 以为无渡

 

沙   滩

那场黑白的电影已落幕

在一片狼藉的嬉闹声间

空旷的夜的沙滩 曾经的少年

沐着冷风细雨 嚼着彩色的心思

漆黑的海 默默无语

退潮划过沙面  

深深浅浅的画痕

在低沉喘息

 

收拾起发梢上教人爱怜的月光

就用那顶草帽永远盛满故事好了

黑夜的风呀 轻些 别吹乱了发丝

星斗已同渔火一样稀疏

就枕着些许酒气入眠吧

摇橹声划破残梦的时候

你已在彼岸

只是梦遗落在了远方

朱燕霓书法欣赏

  行书条幅   张岱《风篁岭》 48cm✕180cm  2016年


  草书条幅   东坡题跋 49cm✕170cm  2016年


  行草条幅   宾虹画语 60cm✕170cm  2016年


  楷书条幅   王勃《滕王阁序》 80cm✕170cm  2015年


  行草条幅   黄庭坚诗  66cm✕178cm  2016年


  魏碑条幅   陶渊明《桃花源记》 77cm✕174cm  2016年


  行书扇面   古诗选录   60cm✕28cm✕3  2016年

  行草条幅  辛弃疾词   60cm✕238cm  2016年

  行书小品   陶渊明文   27cm✕27cm  2016年

  行书扇面   诗词四首   60cm✕28cm✕3  2016年


  瓦当斗方   西汉长生无极瓦当题跋   69cm✕69cm 2015年


  楷书手札   杜甫诗八首   34cm✕27cm✕3  2016年


  行书对联   刊石行歌联   16cm✕168cm✕2  2016年


  行书小品   自作诗   14.5cm✕32.5cm  2016年


  行草条幅   自撰暮雨晨风联   60.5cm✕195cm 2016年


  行诗条幅   李白《侠客行》   35cm✕145cm 2016年


  行书二条屏   张岱《禊泉》  27cm✕133cm✕2  2016年


  行书对联   山云湖水联  25cm✕134cm✕2  2015年


  行书条幅   陶渊明诗  34cm✕110cm  2016年


  行书条幅   苏轼《西江月》  48cm✕180cm  2016年


  隶书条幅   陶渊明《桃花源记》  16cm✕168cm✕2  2015年


      


 2017年1月11日《书法报》以2整版刊介“十人展”


“深圳书派”的崛起

——写在“深圳福田优秀书法家十人展”开幕之际

□胡传海

 

      在我的印象里深圳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小巧精致,热情奔放。记得当年王子武大老远地从陕西跑到深圳落了根再也不肯走了;徐本一像候鸟式在深圳和武汉两地之间奔波,始终眷恋着深圳独特的魅力;而本次活动策展人赵永金从江西来到深圳,不但负笈金陵,还北上求学,学得诸体皆精,更是作为发起人成立了深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和深圳书法院,近年还兼任了深圳市书协副主席和福田区书协主席。深圳就是这样一块热土,以宽博的胸怀容纳着每一个来到这里投靠它的游子,给每个人以公平的机会,只要你肯付出,那么你就能成功。

     以上这些都是我接到赵永金来电后忽然回忆起来的,他说有十位深圳福田区的书家将在雅昌艺术馆举办一个展览,要我为作品集写个序,当他把十个书法家的资料发给我以后,他们的水平之高,我真的感到十分的惊讶。随之,我细细地品味了起来:赵永金的作品成就以行草为高,其笔致灵动,飘逸清秀,满纸洋溢着神采俊发的美感,朗朗风神,超逸独立。同以小行草见长的范小乐的作品,展卷之际,书卷气扑面而来,虽然不是很强调线条顿挫的大起大落,一切的动作都被有效地控制在轻微的幅度里,你仿佛在品咂龙井新茶,看着飘溢的绿叶,闻着满屋的清香,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就会读到很多有趣的意味。与此相反,李静取法孙伯翔的北碑作品,线条浑厚苍茫,行笔过程中时有挫峰而行,露出飞白,其少字数作品,一字自有一字之奇,一字自有一字之妙,整体风格宽博大气,厚实拙朴。尤以扇面、斗方类小品见精妙。韩广凯的作品其内在的精髓来源于何绍基,但他写的比较温润,笔墨饱满,精力内蕴,所谓帖面碑底,线条里透露出来的是颜真卿的一股爽爽风神,给人以练达洒脱的自在感。李贺忠的成就较多地反映在他的篆刻上,单刀冲切,痛快淋漓,印面的气势磅礴,摄人心魄。其所写隶书也将婉约趣味透出。罗永炜源自二王的小行草书写起来飞动自如,笔势往来,脉络清晰可见,他喜欢洁净秀逸的风格,他的行楷、行草纯是二王法,即便是楷书、铁线篆、篆刻作品均以秀美自然见长。从宁树恒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沉郁厚实的线条给我们带来的苍茫的感觉,就像喝高度酒带来的爽快,辣辣的特别有劲,无论是篆隶还是行草,那种到位的线条通过与纸面的摩擦带来的厚重感给人以独特的享受。魏有永是个十分聪明的书法家,同时他又既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他处理作品十分老练,会把各种不同元素运用到不同的线条之中,而不是一味地用单一的线条方式来处理,使得他的作品很有看头。钟永坤的书法较多地取法于《书谱》,追求作品中的清气、逸气、灵气,特别是他的行楷作品,汩汩而溢的是高自标许的格调和境界,在艺术中我们究竟应该追求技巧还是学问和人生修养,这是需要观赏者细细琢磨和领会的一种道理。朱燕霓是一位诸体皆擅、诸体皆精的作者,熟捻的技法,高超的表现,聪慧的感悟,使得他的作品别开一面,令人刮目相看。这些作者的作品使我感觉到一个深圳的书法流派正在产生,也是这片热土具有无穷创造力的最好的印证。

     当下的书法正在面临着一个转折的重要关头,那就是本来玩得昏天黑地的各类比赛已经戛然而止了,三十多年来铨选书法人才的方式正在发生着逆转,书法的各个层面的分化也已经开始。特别是一般普泛的大众参与与精英研究深入正在开始着裂变,前三十年以各种方式产生的书法精英正在以一种新的形态左右书坛的话语权,这里有书法的教授和学者,大赛的获奖作者,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体认的专家,潜心钻研的书法爱好者等等,尽管他们处在不同或相同的年龄层,但是几乎处在一个层面的水平,让彼此的探讨来得更为方便和容易。其实,历史上的很多流派就是这样产生的,如“明四家”唐、祝、文、徐几乎不分伯仲的水准,同等层面的知识积累,相同的艺术兴趣和爱好,让他们既走到了一起,也左右了当时的吴中书坛,我想,今后的书法界在逐渐消解大一统的方式的前提下,给一些独具才华的人留下了一个口子,让我们足以感受到他们卓越的才能和艺术感染力,就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深圳福田优秀书法家十人展”,就是这样一批活跃在深圳福田地区的书法篆刻的佼佼者,深圳市的各级领导能够支持主办这种小群体式的联展,说明他们已经准确地把握住了中国书坛改革的先机,也正可以说明深圳人的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精神。

在古代中国获取学问的其中一个主要方式就是游学和访学,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让其他地域中的年长的优秀书法家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在中国是有着它深厚的传统的。跨越地理环境局限的访学无疑是当代书法史造就卓越书法人才的有效途径,无论是张海赴苏州拜访费新我和沙曼翁;还是石开赴南京求教于林散之;无论是刘一闻问道于山东的苏白;还是赵永金求学于黄惇、王镛,都是说明能得到大师耳提面命的重要,这种类似于古代私淑弟子的指点,无疑让一些最为关键的部分得到了纯正的血脉传承。在深圳赵永金几乎是最早的一批北上访学的青年书法家之一,我一直关注着他的艺术风格的动向,他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对造型的敏锐性和独特的艺术感受力是在其他年轻人中较少见到的,那种源自于古代经典的艺术样式又有着当代时尚元素的结合。正是由于他获得的艺术的源动力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宽容性,所以,很快地一批具有共同志向的书法家就集合在一起了,就有了今天的展览!我相信这里的十位书法家将是“深圳书派”的核心和中坚力量。当然我更期盼这十位作者的作品能够走出深圳,就像访学一样去各地办展,只有这样,“深圳书派”才会真正崛起。

 

作者系《书法》杂志执行主编、

中国书协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部分媒体报道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368aetibu&width=500&height=375&auto=0《广东电视台》视频报道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367mo24y4&width=500&height=375&auto=0

《赣商资讯》视频报道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367m4wpqi&width=500&height=375&auto=0《深圳电视台》“城市发现”频道视频报道


2017年1月18日《深圳特区报》“人文天地”B1版(记者 尹春芳)


2017年1月19日《深圳商报》“文化广场”B08版(记者 苏海强)


2017年1月18日《深圳晚报》第A21版:文化空间/动向(记者 杨端端)


2017年1月18日《晶报》第A18版:文娱(记者 陈岳)


《南方都市报》2017年01月18日 版次SA02 记者:黄璐






网络媒体纷纷报道“广种福田—福田优秀书法家十人展”






广种福田

深圳福田优秀书法家十人展

作者名单

宁树恒   朱燕霓   李    静   李贺忠   范小乐

罗永炜   赵永金   钟永坤   韩广凯   魏有永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

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

深圳市文体旅游局

深圳市文联

深圳市民政局

学术支持

广东书法院

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

深圳市书法家协会

主办单位

中共福田区委宣传部(文体局)

深圳市福田区文联

承办单位

深圳市书法院

深圳市福田区书法家协会

协办单位

雅昌艺术馆

深圳市篆刻研究会

深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

媒体支持

《书法》、《青少年书法》、《书法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晶报》、《南方都市报》、广东电视台、深圳卫视、深圳新闻网、赣商资讯、中国书法网、壹号收藏、陆豪艺术网、中国艺术论坛网、《书法家网》等

展览时间

2017116日—2月11日

 

展览地点

雅昌艺术馆

电话:0755-82512151; 0755-82512130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梅东二路5号(翰岭院对面)





福田优秀书法家十人展16日在雅昌艺术馆隆重开幕




雅昌艺术馆掠影



>>深圳市书法院书画培训中心招生海报<<




>>深圳市书法院掠影<<







——深圳市书法院官方微信平台——

打造书法专业微杂志有任何建议及推荐内容可与我们交流QQ:535757222邮箱:535757222@qq.com中国艺术论坛http://www.china-yishu.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