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的核心要素
正念(Mindfulness)指通过将注意指向当下目标而产生的意识状态, 不加评判地对待此时此刻的各种经历或体验(Kabat-Zinn, 2003),所以正念的两大核心要素为:
对当下的注意:将注意力放在“正确的对象”上,以及将注意力从“错误的对象”上转移(Bishop et al., 2004)
不评判地接纳:同想法、感受保持接触, 但不跟随它们或者改变它们的意愿(Hayes, 1994)
要素一:对当下的注意
对当下的注意能够帮助个体从行动思维模式(“doing” mode of mind)转向存在思维模式(“being” mode of mind)(Williams, 2010),因此正念训练能够改变人们惯常的思维模式,这种注意的转变正念能够起作用的核心机制。
行动思维模式
该模式就是用实际的行动来改变自身或不适宜的情境,例如,我们运用回避或逃避的方式来应对恐惧情境。行动思维模式以目的为导向,不断比较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旨在快速有效的达成目标或解决问题。但行动模式仅适于个体处理外在威胁问题,对于处理情绪问题或心理困扰,不但没有帮助,反而会产生更多问题。
当个体被某种负性情绪所困扰时,身体会处于紧张的状态。而行动模式会一直监控到现实(情绪反应存在)与目标(消除情绪反应) 之间的差距,导致个体不断回想过去相似的经验和经历,期望找到解决办法,而这种回忆则会让个体体验到更多的负性情绪,从而陷入“负性情绪体验-不断回忆过去类似经历-负性情绪加重-继续回忆”的恶性循环中。行动模式持续监测到现实与目标的差距,迫使个体陷入抑郁情绪与穷思竭虑的恶性循环,导致情况越来越糟。
存在思维模式
这种模式则会让个体会将注意力放在当下,并用好奇与开放的心态来接受任何体验。不着急寻求改变,而是停留在当下的体验上,因此不会受到过去的挫败与未来的担心的干扰,让自己沉浸在抑郁情绪中无法自拔(王卓贤, 2017)。
要素二: 不评判地接纳
接纳是一种不带任何“错觉”地看待现实世界,不带任何评价地接受现实世界的方式。对当下所有体验持完全开放的态度,对现实世界按其本来面目去感知,没有限制,没有歪曲,也没有评判,更不试图保留任何排斥或回避反应。
它是一种对事物不带任何主观偏向的内心体验,是将自己完完全全地投入到当下的现实世界中。不必纠缠上一秒已经发生的事情,也无须担忧下一刻即将发生的事情(彭彦琴& 居敏珠, 2013)。
References:
Bishop, S. R., Lau, M., Shapiro, S., Carlson, L., Anderson, N. D., Carmody, J.,... Velting, D. (2004). Mindfulness: A proposed operational definition.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11(3), 230–241.
Hayes, S. C., Bissett, R. T., Korn, Z., et al. (1999). The impact of acceptance vs control rationales on pain tolerance. The Psychological Record, 49(1):33-47.
Kabat-Zinn, J. (2003).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in context: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10(2), 144–156.
Williams, J. M. G. (2010). Mindfulness and Psychological Process. Emotion, 10(1), 1-7.
彭彦琴, & 居敏珠. (2013). 正念机制的核心:注意还是态度?. 心理科学(4), 1009-1013.
王卓贤. (2017). 基于解释风格的正念认知训练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师范大学, 长沙.
作者 | 贺梦瑶
编辑 | 巨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