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想要在柬埔寨成功,必须要融入本地!

新华报 柬埔寨柬单网 2017-01-31


*转载自新华报

在柬埔寨,他拥有了3家企业,涉及服装加工、旅游等行业。单是一家服装厂就聘用当地工人1800多名,市场覆盖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大陆以及香港、台湾地区,月均出口成衣50多万件。

  在国际长途电话、微信、QQ的另一端,尹政群始终认为他只是个普通创业者,与“大老板”不搭界。可正因为他的普通,因为他从打工仔到企业主的16年海外创业经历,也许能给“一带一路”战略实践者带来启迪。


  错过国内机遇,就来柬埔寨发展


  到柬埔寨发展,对尹政群来说不无偶然性。

  “我是1999年到柬埔寨打工的。”尹政群说,八九十年代朋友圈里有个说法:如果错过了中国机遇,就去柬埔寨吧。

  初到柬埔寨打工,语言不通,文化各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都不一样,尹政群在异国他乡很不适应。“中国人的传统品质,是靠勤劳打拼天下。可我看到的柬埔寨人天性乐观,即便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也无忧无虑。加上这里的气候炎热,工作效率普遍不高。”尹政群说,尽管工人加班会严格执行加班费,平时是正常上班的1.5倍,假日加班是2倍,国假更是按3倍,但要当地人加班还是很难。

  入乡随俗,适者生存。打工的经历给尹政群自主创业做了铺垫。用他的话说,熟悉它,掌握它,就有可能运用它了。

  因为经济形势改变,劳动力成本提升,中国的服装产业加速向东南亚转移。尹政群认为,东南亚是服装纺织世界产业链的末端,退无可退,而柬埔寨在承接这场全球产业转移中优势明显。

  劳动密集型产业,最需要的就是劳动力。在柬埔寨,有很多十八九岁、二十几岁的车缝工。尹政群说,国内很多工人也是从这个年龄开始的,一直做到四五十岁。正因为青壮年劳动力富裕,服装制造业成了柬埔寨的支柱产业。工人每月工资相当于1200-1500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工人的一半,不过柬埔寨人的生产效率也不高。管理得好,可以达到国内的百分之七八十。

  管理就能提高工率,加上柬埔寨拥有多项优惠政策,产品出口欧洲、日本免关税10—17%、新开工厂4年免进出口关稅,尹政群决定在柬埔寨干一番自己的事业。


  掏空脑袋装进本土化东西

  在柬埔寨办企业,中国人常常遭遇这种尴尬:照搬国内模式,结果常常是生产计划完不成,产品不能按时交付。也正因为如此,新办企业存活率并不高。尹政群开始办企业,也没有方向感。三次创业,三次失败。

  第四次开办服装厂,尹政群抱定一个想法: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先把自己的脑袋掏空,装入本土文化、工人习俗,进行本地化运作,在双方充分了解、理解基础上用好本土资源。

  作为曾经的法国殖民地,柬埔寨的建筑、饮食等都有鲜明的法式烙印。虽然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片空白,但搬抄法国劳工法的劳工法很先进,劳动时间、加班费等职工权益保护制度健全。企业运作适应了这种国情,就可以避免水土不服。如今尹政群在柬埔寨的企业,已做得有声有色。

  作为在柬埔寨生活多年的中国人,尹政群有个强烈感受,与经济合作相比,中柬两国的文化交流明显不够,而且经济合作也有很大潜力。“在柬埔寨很少看到中国制造的产品,这里有很多摩托车,可大行其道的是日本、泰国或越南产品,中国制造毫无踪影。原因很简单,中国早期产品质量不可靠,自毁了形象。”

  今天的柬埔寨,如同八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建设刚刚起步,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寻求发展的新机遇。到柬埔寨创业,只要融合为先,就可能闯出一方天地,成就一番事业。

*转载自新华报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柬单网

微信号:khmernav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