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友记 | 岑娟娟:扎根农田,心系民声
校友简介
岑娟娟, 200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现任柳州市柳北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2018年3月主动请缨派驻柳北区石碑坪镇古城村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工作的14年中,她一直从事着跟三农有关的工作,跟农村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她用最朴实的初心,圆了她在中国农大就已种下的田园梦,同时也圆了困难群众脱贫增收的致富梦。
受母亲的影响,岑娟娟从小就喜欢养花种草。初中的时候,她就下决心以后报考农业类的院校,学习园艺专业。“当时高考成绩出来之后,我就认定了中国农大,因为中国农大毕竟是中国农业院校里面顶尖的,遗憾的是由于我的分数不够,没有学到热门的园艺专业,后来被调剂到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
虽然没有进入自己心仪的专业,但是岑娟娟在农大学习的四年里,参加了学校的很多活动,也加入了学校关于讨论三农问题的社团:农发社。“在这个社团里,学生们畅所欲言,分享自己关于如何改善我们农业农村农民的生活的见解。当时师兄师姐们分享的学术见解,也让我大开了眼界,让我对三农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回忆起农大学习生活的记忆时,岑娟娟夸赞地说:“咱们学校不仅环境好,随处都可以学到一些关于树木的知识,食堂还会提供免费汤和免费粥。”此外,岑娟娟也通过勤工俭学,给家里减轻了很大的负担,也在勤工俭学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锻炼,让她养成了做事认真负责的性格。
毕业之后的岑娟娟,也感受到了农大如家一般的温暖。“我毕业一年之后,收到了学生处的一位老师给我发来的电子邮件。老师询问我,在基层工作的情况怎么样、适不适应现在的工作的环境?我想,作为已经毕业的农大人,还能收到学校老师关心我们的工作动向,让我很温暖。同时我也很感激农大校友会组织的毕业生返校活动,让我回到母校再次感受学校的变化,回忆当年读书的情景,也促进了我们校友之间的交流。”
01
基层干部,以“井”系民
2006年毕业之后,岑娟娟选择回广西基层工作,作为一名选调生在乡镇工作了三年,也因此对三农问题有了亲身的了解和思考。“农民的住房、计划生育、还有农业水利这一块,都是我们为农民做服务的事项。”
在乡镇工作三年之后,岑娟娟回到柳北区的农业与水利局,从事的仍然是服务农村服务农业的工作。当回忆起当时为什么会想成为第一书记的时候,她说:“当时我了解到,在工作中有很多惠民的政策,但是在项目具体落实的时候,感觉推行的不是特别顺利。所以我想真正地到农民当中去深入地了解一下他们目前产业发展,以及目前的一些惠农政策和农民的想法。同时我也希望我能在农业与水利局去扶持我们贫困地区的资源,所以当时就申请做了第一书记。”
岑娟娟所在的柳北区石碑坪镇古城村,相对来说条件还不是特别差,所以在她看来,脱贫攻坚的主要工作重心是希望基层的党组织能发挥带头的作用,然后通过申请并改善基础设施项目,来推动古城村的发展。
当回忆起在基层工作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的时候,岑娟娟坦言:“刚开始的时候,其实群众对我们工作人员不是特别理解。可能对他们来说,我们的工作不会给他们带来特别大的改变,觉得我们就是下来走个过场。刚开始我们入户的时候,他们其实对我们很冷漠,这也让我挺难受的。但是后来我想,如果村民觉得我们来与不来对他们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变和帮助,那他们对我们不热情,或者是不接受,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
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岑娟娟发现她所住的这个村有一个屯还没有自来水。虽然家家户户都有一口井,但是这口井,是那种浅层的地表水。下大雨的时候,水会变得特别浑浊,天特别干旱的时候水也不够用。所以村民们一直希望能打一口深水井。当时的岑娟娟打算以此作为一个突破口,通过帮他们申请这个项目,来拉近和他们的距离。
通过和多方的汇报、“跑项目”,终于成功申请到了这个项目的资金,正式开始了项目建设。“去年年底,村里的水塔建好了,家家户户也都通了自来水。”
“办下来之后,群众就对我和我们工作人员逐渐认可了,觉得我们这样一些扶贫干部,还是能干成一些事的。”就这样,在岑娟娟等驻村干部的带领下,古城村村民在后来,也接受了通过种植豆角等产业走上脱贫致富路。
02
深耕农村,母女同行
在驻村工作近一年的时候,岑娟娟发现自己11岁的女儿学习成绩下降明显,女儿无人教养,让她无法安心的驻村开展工作。2019年2月,岑娟娟决定带着女儿一起驻村,让她就读古城村育红小学。就这样,母女两人都扎根在了古城村。
女儿也是岑娟娟的扶贫小助手。晚上进村入户时,女儿帮她打电筒,帮她拍照。女儿开玩笑的说她是妈妈的专属摄影师,她要留下妈妈每一个扶贫的“倩影”。同时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岑娟娟还自学广场舞,教村里的妇女们在篮球场跳广场舞,她的女儿也在旁边教小朋友学她在市里兴趣班学的舞蹈基本功。现在每到7点半,村民们就会拉着户外音响,放着音乐等“老师”来领舞。每一个跳舞的大姐、大妈们,她们都是那么的认真,跳的那么开心。
岑娟娟和女儿(受访者供图)
03
脱贫攻坚,技术促力
谈到如何更好地发展和壮大农业产业,如何进一步促进脱贫攻坚的成效,岑娟娟这样说:“驻村两年多,我觉得政府在扶贫这一块已经做得很到位了,最应该改变的反倒是我们贫困户的心态,我们不应该再有所谓的“等”的心态。“从等着政府扶持和拨款,到自己主动创造和发展”,岑娟娟觉得这是农民最需要转变的思想。
除了农民的思想方面的转变,岑娟娟认为通过“智”(智慧)、“志”(志气)、“质”(质量),才能够“致”(致富)。通过教育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同时结合发展壮大村里集体经济的项目,争取让每一个农户的家里面都有一个致富的产业。“这样的话,我们的脱贫的成效能巩固的更好一些,发生返贫的风险也会降低很多。”
感悟回忆,寄语后浪
当岑娟娟再次回顾大学这四年的经历带给她的成长时,她和我们分享道:“我觉得在大学的经历有助于我之后工作的一些做事的方式方法,我的工作思路也会受到当时读书时所学到的,或者是所接触到的一些理论和一些见解影响。”
如果大学可以重来的话,岑娟娟坦言希望可以借助农大的平台多去听一些讲座,去拓展自己的视野。她认为,大学对学生的这一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多是在上大学以后才逐渐的形成的。“我们学校的学术氛围非常好,所以我的孩子以后读大学,我首选还是希望她在咱们农大继续学习。”
谈到农大精神,岑娟娟是这样理解的:“农大校训的前半句:解民生之多艰,大家都是社会的小小的螺丝钉,都在自己本职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一点小小的力量。咱们学校的校风:团结、朴实、求是、创新,也体现出了我们农大百年积淀的精神。”
在采访的最后,岑娟娟也有一些话想分享给她的师弟师妹们:
“在农大读了4年的书,我觉得农大的教育培养以及学习生活的经历对我影响最大。我本身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内向的人,但是在这4年的大学生活中,让我变得比过去更开朗了很多,我也获得了学校很多的扶持,例如奖学金和扶贫基金,让我能顺利地完成4年的学习,没有给家里造成太大的负担。同时也让我明白人的一生中,可能会碰到很多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我们肯去努力,就会有人愿意帮助我们,关键是自己要主动去为自己的梦想去付出,不怕困难,同时自己也要大胆一些。”
秉承着农大“解民生之多艰”的校训,岑娟娟不忘自己心系田园的初心,14年来勤勤恳恳服务人民,在三农事业上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end-
文:沈贝宁
编辑 :杨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