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友故事 | 梅旭荣(84届本):潜心科研 守望初心

苏艺 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
2024-11-04

【校友名片】

梅旭荣,山东省莱州市人,中共党员,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1980级农业气象系本科,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业气象专业理学硕士。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所长(兼)。


2019年的夏,再次刷新最高气温记录。

“热”字当头,可梅旭荣没闲着,他早已习惯了出差。这回,是从北京去烟台,考察烟台苹果的品质、品牌及果农的增收问题。

“从上大学到搞科研,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就没离开农业。”听着梅旭荣讲述近40年的经历,眼前浮现一个大大的“农”字。

如今,梅旭荣已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本可以少一些奔波,少一些忧虑,但他总说,做科研,就得多干实事,为农民,为国家,不能做成“职业科学家”,忘了初心。


把真本领学到手,为革命健康奋斗五十年

 

“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创造这奇迹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时针拨回上世纪80年代。一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传遍了我国的大江南北。欢快的旋律,振奋的歌词,唱出了彼时青年的精神面貌与伟大志向。

梅旭荣的大学,恰逢那个生机的时代。

1980年,梅旭荣的高考,以高分谢幕。颇有主见的他,在填志愿时选择了北京农业大学(后更名中国农业大学)。好不容易从农村考出去,咋又去搞农业?对他满是期待的家人,很是不解。可梅旭荣有自己的“小九九”:“那会儿我就坚信,大学里的农业与农村的农业是不同的概念,学好农业,会改变家乡!”梅旭荣说。不久,他如愿被录取,成为农业气象系的一名学子。

成片的农村,无际的麦田。没有繁华便无浮华,少些纷扰就多了沉静。

那时,因为校园地处这样的环境,让包括梅旭荣在内的很多农大学生,有了几乎一致的生活标签——课上 “学习”和课下 “运动”。而正是这两样,给梅旭荣的烙印最深,影响最大。

“我在学校那几年,受老师的影响,学风很朴实。老师不光是教知识,还教你怎么做人、做事。”谈及大学学习,梅旭荣很清晰地记得几位恩师。

首先说起的,是被同学们奉为“考试杀手”的物理老师李老师。物理,难,可李老师的物理考试题,格外难。因为他要让学生们记得,“你要是学,就得真学,把真本事学到手!”除此,数学老师张老师的话,让梅旭荣受用至今。张老师经常跟学生说,“不要看数学只是一门基础课程,其实数学在你的工作、生活中应用很广……”

早6点,出学校西北门——沿着马路往北——到运河边上绕一大圈——返回。雷打不动,这,几乎是大学时代梅旭荣每天早上必做的事。他,在晨跑。

班主任的口号,他奉为圭臬——“为革命健康奋斗五十年”。无独有偶,这与清华大学推行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体育精神如出一辙。当然,像《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中唱的那样,梅旭荣边跑边萌生使命感,“我感到自己被祖国需要,我就是要锻炼好体魄去奉献。”

就这样,进学校田径队,长跑,五项全能,足球,男排……梅旭荣的体育技能得到充分展示,身体素质得到极大提升,终被评为国家三级运动员。也难怪,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他,干起工作依旧活力不减,全凭当年打下的身体底子。

教师一言,学子一生。梅旭荣感恩那段时光,学校带给了他好的习惯与治学态度,直到后来的科研,到工作的点滴,农大的“烙印”仍熠熠放着光。


探农业节水之道,以科研实践造福老乡

   

一到烟台,梅旭荣就忙着为老乡探寻解决问题的出口。

烟台苹果是我国较大的苹果产品品牌,但正面临苦恼。由于种植历史长,果园面积扩大,逐渐出现了果园老化、新技术推广慢、品质下降等阻碍品牌竞争力的问题。果农着急,当地政府也着急。

梅旭荣根据多年的研究经验,细细分析。“每种作物都有自己的气象学指标,它适宜多高的温度、多长的日照、什么样的气候等。”不少果农为了逐利蜂拥种植,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却浑然不知脚印已踏进了“不适宜种植区”。如此一来,“不舒服”的果树结出“不舒坦”的果子,自然品质下降,甚至导致整个市场“劣币驱逐良币”。“我们就要做‘产地一张图,质量一张表’,做成一个明确的标识,告诉消费者什么才是真正的好水果。”

如果说,这是梅旭荣在作物“布局”上做大文章,那么,“节水”事业就是他在农业大地上的工笔画。一滴,一点,他琢磨着农业如何更好地节水,如何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保障。

水资源,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稀缺性资源。反观我国,由国情决定了处于基础产业地位的农业,将在当前甚至未来很长时间受到水资源的制约。

农业决定了粮仓,一碗饭投射了国家的未来。怎样做好节水,让农作物有适当的产量?怎样做好水肥调控,让农作物拥有优质的品质?为了这,梅旭荣四处调研,潜心研究。

慢慢地,竟练成了“绝活”。那天,山东老乡拿来某地的苹果,请梅旭荣品尝。咬一口,没等嚼几下,梅旭荣脱口而出“这是第一年挂的果”。老乡惊讶,直呼“被震了”。得益多年的研究,梅旭荣深知水肥的数量关系对口感的影响,更深知节水在我国时不我待、势在必行。

节水要实现,技术是关键。目前,我国已研发并投入使用了喷灌技术等多种类型的节水技术。但任何技术都有成本,在实际应用中,技术推广难免面临不畅的困境。“突破困境,必须要解决‘谁为节水买单’的问题。”梅旭荣说。

当然,不少地区在做着很多探索。梅旭荣欣喜地看到,在河北某地出台了“按方收费 按亩补贴”的政策,极大提高了农民节水的积极性,成为有效尝试。他希望,其他地区能根据各自情况,探寻有力的节水方案,国家层面也能从政策、制度上有所考虑,共同推动祖国节水大业。

“我有个执着的梦——锁住天上下的雨,留住进入地下的水。”梅旭荣说,那将充分滋润我们的万亩良田,还有农民兄弟的心田。


守望”为国家 为农民“的初心,企盼乡村振兴

   

打开梅旭荣的“朋友圈”,一个田园风光的封面很是抢眼:远山蜿蜒、绿草如茵,三角屋顶旁,有石砌的院墙、清澈的流水……透过这,仿佛能看到梅旭荣的诗与远方。

从大学专业到后来的科研和工作,近40年,他对农业几乎是“从一而终”,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没有刻意,没有为难,就是‘学一行干一行 干一行爱一行’,主要受当年大学的影响。”梅旭荣说。据了解,农大毕业生中多数人选择了农业领域的工作,奋战在我国“三农”建设的一线,这正是梅旭荣乐于见到的。“农大人就要为祖国农业做贡献。”

在众人眼里,搞农业,下基层,跑乡村,风吹日晒,劳碌奔波。可梅旭荣的形容很浪漫——“干农业多好,四处‘游山玩水’。农村是能净化心灵的地方,等我退休了,老了,就想回到乡村。”

因为这份爱,他更希望乡村更美、更富、更强。

今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联合举办2019中国和全球农业政策论坛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19》和《2019全球粮食政策报告》发布会。对此,梅旭荣指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根本途径。要守好农业基础产业这个“战略后院”、发挥好农业“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

当然,只有产业不够。正如农业节水需要技术推动,在梅旭荣看来,乡村振兴同样亟须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和驱动。而对于科研“国家队”而言,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是一种崇高使命与责任担当。“专家做科研,盯着的不能只是钱。真正要关心的是为农民,为国家做成什么。否则,就是忘了‘初心’!”

乡村振兴,不会一蹴而就,也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振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推动。当下,缺生产力、缺人才、缺技术等多种要素,成为制约乡村振兴切实推进的障碍。梅旭荣呼吁,“要将多种要素从城市回流到乡村,带动有效的长远有序发展。”话语中,有他的期待、急切。

面对母校的生日,他感恩之余,满是希望。母校,带给他很多,同样,他祝福母校。更希望这所校园,能走出更多踏实治学、勤恳奉献的农大人,为国家和人民做实在事,为自己和母校点亮铭牌。


注:本文曾刊载于校友通讯《稼缘——咱们校友这几年》2015-2019合辑

往期回顾:

校友故事 | 邵根伙(88届硕、91届博):在祖国大地播撒农业兴旺的火种

校友故事 | 唐燕平(1992级本):27年,未曾离开


2015年以来,校友办共计组织近200小队/学生志愿者,600余大学生,参与寻访校友活动,走访/云寻访600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各行各业校友,以此为基础,分别于2019年、2021年出版了《中国农业大学校友风采录》丛书第一部和第二部,展现了在各个时期,农大人响应祖国号召,肩挑使命、砥砺前行的精神面貌。未来也将继续将优秀校友的故事收录成册,以飨师生校友,欢迎大家提供线索,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一起推荐身边优秀校友吧~

问卷将采用匿名调研的方式,欢迎大家参与~


采写:苏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