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寻友记 | 刘景辉:麦田里播撒金色的希望

张黛眉 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
2024-11-04

校友名片

刘景辉,2002年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现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生导师,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作物学会燕麦荞麦分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燕麦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及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岗位科学家。他先后获得内蒙古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10余项,2015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带头人,2019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2020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称号。他主持完成国家及自治区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选育燕麦新品种5个、制定地方标准26项、获授权国家专利6项,主编科研专著8部,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中科院1、2、3区收录10余篇,鉴定登记成果12项,以上各项成果均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

内蒙古电视台记者在采访春季怎么种好地照片(左一)


刘景辉的暑假,不是在下乡,就是在下乡的路上,他形容自己的生活是“白加黑”——白天加黑夜,有时甚至黑夜连着白天。“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几乎没有个人的生活,完全就是一个工作狂。”刘景辉的学生,同时也是他的团队成员赵宝平评价道。

也许这就是刘景辉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他是国内燕麦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是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学科带头人之一,是一位荣誉等身的科技工作者,但是谈到自己的一系列头衔和荣誉,刘景辉却说,“这不能算是成就,就是我们做的一些有意义的工作,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专于燕麦,深耕十余载

刘景辉走上燕麦研究的道路与中国农业大学渊源颇深。2005年,国家农业部“948”重大项目“燕麦品种引进培育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项目”邀请全国的研究团队开展燕麦协作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的胡跃高老师便邀请刘景辉加入到燕麦领域的研究中来,主持专题项目“荒漠化治理技术与裸燕麦育种研究”,刘景辉欣然答应。

由于燕麦不属于大宗粮食作物,受到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都比较低,刚开始研究的时候,基础比较差,经费也少,除了技术方面的工作以外,还有很多工作刘景辉都要亲历亲为。作为团队带头人,他亲自上阵,像老农民一样,在地头田间,顶着炽热的骄阳处理田间的杂草,收获燕麦粒。在刘景辉的带动下,团队里的师生们一齐上阵,面对人手不足、资金支持不到位的情况,他们克服种种困难,进行燕麦的育种和研发工作,燕麦种植基地离内蒙农大有一百多公里的距离,刘景辉和团队成员需要经常往返,遇到农忙或是收获的时刻,还会居住一段时间。

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刘景辉运用自己的人脉联络育种专家和燕麦加工企业,联合申请科技部的“星火计划”重大项目。而申报材料是一件复杂且浩大的事情,“熬夜是常有的事情,甚至在提交材料之前,整个团队不眠不休通宵准备都是家常便饭”赵宝平回忆道。

燕麦的育种工作就像是一场赌博,即使是在这个领域研究多年的人也很难保证一定成功,有很多被赋予高期望的杂交品种经过两三年的培育之后,发现仍然达不到团队所期望的要求,甚至由于农业的特殊条件,遇到天气异常的年份,可能会导致所培育的品种歉产歉收,只能重头再来。而在田间地头育种配种只是工作的一部分,大量实验室里的比较、分析和对比更是研发新品种的重头戏,育种的周期通常在三到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能够收获成效。这是一条前途未知的道路,有可能三年就出成就,也有可能数十载一无所获。

但是刘景辉团队做到了,他们不仅做到了,甚至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陆陆续续研发出了五个新品种。2020年培育出来的新品种蒙农大4号燕麦和蒙农大5号燕麦除了具有高产的特点以外,燕麦中所含的一种营养成分β-聚葡萄糖含量达到了6.5%以上,极大超出了传统燕麦中β-聚葡萄糖4%的含量,这大大增强了燕麦降低血糖血脂的效果,起到控制和预防糖尿病的作用。

刘景辉形容研发燕麦新品种时的那种精神叫 “咬牙精神”,他常常用来激励自己,也用来勉励学生:咬牙坚持到最后一刻,精益求精,做到最好。虽然进入燕麦研究领域较晚,但以他个人和团队极大的投入和努力,快速实现了这一个领域的突破、赶超甚至引领。十几年来,他的团队用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辅助育种等手段育成内蒙古优质燕麦品种5个,引进区内外燕麦品种20余个。团队分别在2016年和2018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对于像燕麦这样的小领域作物研究而言,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性成就。

在燕麦领域研究多年,燕麦对于刘景辉早已是生命中特别而重要的存在。他说:“燕麦产业改变着我、激励着我、成就着我,燕麦事业胜过生命,推动燕麦科技进步是我的最爱。”


推广科技,助乡村振兴

内蒙古种植燕麦的地区大多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几年前,很多地方还没有脱贫。为了了解这些地区种植燕麦的基本情况,刘景辉团队到村庄进行了实地调研。赵宝平描述了他和团队第一次到调研地区的感受:“非常震撼,虽然我自己家里也是农村,但是我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象。”调研团队到访的时候,正值过农历新年之前,很多家庭甚至没有钱准备年货,也没有钱给孩子买新衣服。“那时候我就想,咱们农民朋友过得还是很艰难的生活。”刘景辉感慨万千,而这次的调研,更加坚定了团队通过推广燕麦来帮助农民脱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意料之中,新燕麦品种的推广一开始就吃了闭门羹,农民并不了解新品种,大多数人还处于比较贫困的处境,没有人愿意冒险替换种子,于是团队便向困难农户免费发放实验室研发出来的新品种,让农户通过种植自己比较优劣。第一年,很多农户将信将疑地种了,到了来年,新品种的亩产量明显优于农户原来的品种,一下子,新品种就得到了广泛的欢迎,并且逐渐推广开来。与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不同,燕麦为自交品种,农民可以自行繁育,农民不需要每年购买种子,第一年燕麦留下的种子第二年也可以种植,这极大促进了新品种燕麦的推广。

近几年,刘景辉团队积极联合周边燕麦加工企业,走“企业—农民—科技人员”三结合的模式探索脱贫攻坚的新道路。企业和农户之间签订订单协定,企业在种植期间给农户提供化肥、农药等资金保障,在收获时以高于市场价格20%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燕麦,而刘景辉团队在其中提供新燕麦品种和技术支持,企业为龙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也壮大了整个燕麦产业。

刘景辉团队的扶贫合作范围多达10个国家、自治区级贫困旗县,他们经常下乡开展技术培训活动,给农民分发团队自己编写的技术手册,进行春播、夏种、秋收的技术指导,很多时候直接走到田间,询问农民有没有什么困难,需不需要帮助。刘景辉团队成员常常在田间走着走着就挽起袖子干起了农活,一边干一边告诉农民技术要领,而刘景辉的电话直接成为了“咨询热线”,农民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大事小事,都会拨打这个热线,从病虫害的防治,到燕麦播种技术,甚至燕麦滞销了,他们都会找刘景辉帮忙解决。

在团队的努力下,内蒙古的燕麦种植面积翻了三倍,从十几年前的100多万亩到如今全区每年种植400万亩,农民的收入也随着燕麦的推广而蒸蒸日上。

                  为贫困村培训照片(右一)


培育人才,怀真心为农

几十年来,刘景辉不仅自己在燕麦领域深耕,还影响了像赵宝平一样的众多优秀学生投身农业,扎根农业,发展农业。赵宝平向笔者回忆起了他对刘景辉老师的初印象:“我认识刘老师的时候是在我大学本科,刘老师个子并不高,穿着也很朴实很低调,一开始大家都没有觉得他有多么厉害。”但就是这样一位老师,一开口就惊艳了所有人,他侃侃而谈,除了课本上的知识点和内容,刘老师还会给大家讲学科前沿,发展方向。赵宝平听得如痴如醉,“就是因为刘老师,我才喜欢上了农学,才想要在这个方向继续做下去。”

刘景辉是一个严格的人,他不仅对自己严格,对学生也特别严格,要求很高,虽然很多学生因为课堂喜欢上刘老师,但要选刘景辉做导师,却是一件“苦差事”。赵宝平说,“刘老师是不会放弃的,他会要求你把你的项目坚持到底,而且还要精益求精。”正是严师出高徒,刘景辉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获得毕业优秀论文等奖项,很多学生还被选派到国外深造。

但是就是这样严肃的人,在生活中却仁慈而可爱。疫情期间,很多学生滞留在学校,无法回家过年,刘景辉便把他们都带回家一起吃年夜饭,在我们的采访中,很他们也向我们讲述了很多刘景辉老师的故事,“刘老师对于学生甚至好过对他自己的孩子。”

虽然公务繁忙,科研工作也多,但刘景辉在教学上没有放弃。他带领内蒙农大农学院建设国家农学一流本科专业,负责建设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以一己之力牵头农学院的建设,还亲自在课堂上带着最重要的一门专业课。

从1985年开始在内蒙农大学习农学以来,刘景辉便与农业有着分不开的羁绊,1999年到2002年在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时光,更是影响了他的一生。谈及中国农大对于自己的影响,刘景辉有些哽咽,“在农大,我步入了世界名校,成为了大师之徒,农大的经历让我增长了学识,扩大了视野,创新了思路,我不仅得到了名师真传,提升了学历学位,更重要的是农大让我坚定信念,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帮助我实现了人生梦想。”

如今,他也成为了一位名师。于田间推广燕麦,给农民带来富裕的希望;在课堂上倾囊传授,为中国农业的未来播种下人才的种子。

学农,并不是一条好走的路,但一个国家要发展前行,必须有一些人走这一条路。新时代,三农问题仍然是重中之重,农大人任重道远,责无旁贷。

访谈结束,刘景辉打开窗户瞭望的远方,风吹麦浪,前方充满金色的希望。



2015年以来,校友办共计组织近200小队/学生志愿者,600余大学生,参与寻访校友活动,走访/云寻访600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各行各业校友,以此为基础,分别于2019年、2021年出版了《中国农业大学校友风采录》丛书第一部和第二部,展现了在各个时期,农大人响应祖国号召,肩挑使命、砥砺前行的精神面貌。未来也将继续将优秀校友的故事收录成册,以飨师生校友,欢迎大家提供线索,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一起推荐身边优秀校友吧~

问卷将采用匿名调研的方式,欢迎大家参与~



采写:张黛眉   传播202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